第一讲文学本体论
-
引
论
一、感性思考:
1
、你认为文学是什么?
2
、你认为文学是怎么产生的?
p>
3
、
你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吗?你是怎么选择
作品
的?
4
、
在你读过的作品中有没有一部作品使你至今
难忘?
5
、你如何看待作家?你认为作家与现实世界有
无关系?有你最喜欢的作家吗?
……
……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1
、文学本体论
★文学起源
★文学发展
★文学的本质及其定义
2
、文学形态论
★文本层次论
★作品体裁论及其审美特征,如诗歌、小说、
1
/
45
散文等文体及其审美特征
★文学风格与文学流派
★文学思潮及
作品类型论如浪漫主义、现实主
义、现代主义等及其审美特征
★文学形象论,如典型、意象、意境等
3
、文学创作论
★作家论及文学创作基本原理
4
、文学接受论
★文学传播
★文学欣赏
★文学批评
美国当代学者艾布拉姆斯
(
1912
——)在《镜
与灯——浪漫
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建立了一个
研究文学的坐标系:
世界
↑
作品
↙
↘
2
/
45
艺术家
欣赏者
艾
氏坐标提出了作品研究的四要素,根据作品
与其他三者的不同结合形成了不同研究内容,
艾氏
理论对人们理解文学和研究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
文艺学→
文学批评
→相互依存,
关系密切
文学史学
补充
:区分狭义文艺学、广义文艺学
,此处是
狭义文艺学
文学理论:
p>
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它与文学创
作、文学批评、文学史等关系密切
,它通过对诸多
文学现象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活动中的一般规
律。它力图指导、制约文学批评及文学史的研究,
而它自身的发展又离不开作家、作品
、文学批评、
文学史研究等诸多文学现象的启迪与支持。
(学生
记)
3
/
45
第一章
文学本体论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
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
答“什么
是文学”的问题。所谓的文学整体,是指文学理论
对各
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
象和概括。从文学理论学习的角度来说,重
要的并
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只
有通过
各种文学观的比较方可见出。
第一节
文学观念与文学起源
一、文学观念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
什么是文学”的认识是
多种多样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形成的
文学观念都相当宽泛,当时所谓的文学几乎包括了
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把文
学几乎等同于语言文
化的这种认识,反映了文、史、哲尚未分离时期人
< br>们对文学及其性质的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与其他
意识形式混杂在一起,还没有形
成独立的品格,早
期的文学观念正是文学自身尚未成熟的历史事实的
4
/
45
反映。
(一)
早期文学概念的杂多性
(以中国为例)
1
、
原初含义:文献与博学(范围很广)
如:
《论语·先进》
“文学:子由,子夏。
”
(孔子把教学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
学四科。此话是说,熟悉礼仪、文献的:子
由,子
夏二人。
)
如:
《论语·雍也》
“君子博学于文。
”
2
、
狭义含义: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由于
原初含义太宽泛,也由于审美性的文学作
品不断成熟,自三国始人们把文学规定为有文采
的
缘情性作品。此后延续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真
正从宽泛的
含义中解脱出来,
确立了自己的独特性。
文学史上我们把这一时
段称作文学的自觉期,不仅
因为此间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尤其是诗歌,还因
为此间出现了不少颇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他们
提出了一系列经典的文学
论题,比如文学是有文采
的缘情性作品就产生于此间。
5
/
45
如:
[
三国·魏国
]
曹丕
“文以气为主”
(
《典
论·论文》
)
。
“气”是指作家的个性及其外化于作品
中的审
美特征。
如:
[
西晋
]
陆机(
(
261
-
303
)
,
“诗缘情而绮
靡,赋体物而浏亮。
”
(
《文赋》
)
如:
[
南朝·宋
]
宋文帝刘义隆创建“四学”
:
儒、玄、史、文。
此外,
南北朝时期的刘勰
< br>(约公元
465
——
520
p>
)
在《文心雕龙》中也有先关论述。
3
、
广义:一切语言性符号
其实魏晋文学
自觉以后文学的含义仍然没有统
一的看法,文采性作品与学术之间仍然纠缠渗透。
如:
[
唐
]
韩愈、
柳宗元:
“文以明道”
(强调
“道”
的主导地位,使文学的独立性再次
受到挫折)
。
如:
[
清末
]
章炳麟
《故国论衡·
文学论略》
“文
学者,以有文字著于书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
谓之文学。
”
(文学成为了一切文字作品的总称,此<
/p>
定义太过宽泛,似乎回到了先秦时期)
4
、文学的现代含义:语言性艺术(近代中
西方文化交汇的结果)
上述诸多事实证明关于“文学”概念,仅在中
6
/
45
国就有非常复杂的解释,说
明要定义文学其实是很
困难的。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学在整个人文学
科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甚至有希望借助文学拯救
国家者,如梁启超等人。在中
国近代的风云激荡中
文学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期终于获得了空前的重
要地
位和合法性。因此清末学界对文学的定义随着
中西方文化的交汇逐渐明朗和科学,文学在
中国获
得了现代意义。
(二)文学起源
从世界范围看,人们
对文学的定义纷繁复杂,
与此相应,对于文学的起源问题也是众说纷纭。
1
、
“模仿说”
(
imtation
)
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
什么是文学,大约
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
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
深远影响的“感物说”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
的“模仿说”
。西方的“模仿说”最开始不是谈文学
的,而是谈人对自然外物的模仿
,此后逐渐引入到
文学领域。
如:<
/p>
[
古希腊
]
德谟克利特
(前
460
—前
370
)
“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
7
/
45
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
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
(
《古希腊罗
马哲学》
,
三联书店,
1957
版,
112
页。
)<
/p>
此论并非谈文学,亚里士多德将其引入到文学。
如:亚里士多德
(前
384
—前
322
)
《诗学》
“一般来说,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
因,都是
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
能(
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
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学来的)
,
人对于模仿的
作品总是感到快乐。
”
(
《诗学·诗艺》
,
人民文学出
版社,
1962
,
11
页。
)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
行动的摹仿”
,其效果是“引起怜悯和恐惧使感情得
到
陶冶”
。
(
《诗学·诗艺》人民文学<
/p>
1962
年版,第
19
< br>页。
)
此说一直影响到文艺复
兴时的“镜子说”及近
代“反映论”
。
分析:
认识到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但忽视了
< br>作家的主观能动性。
2
p>
、
“实用说”
与
模仿说相似,
“实用说”也是一种出现很早、
8
/
45
影响久远的文学观。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
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
段。诸如中
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
“文以载道”说、西方贺
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
摆在首位,但
他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如:
【古罗马】贺拉斯“寓教于乐”说。
< br>“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
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
有帮助。
”
“寓
教于乐,
既劝谕读者,
又使他喜爱,
才能符合众望。
”
(
贺拉斯《诗艺》
,
杨周翰译,见《诗学·诗艺》
,
人民文学
1982
版,
155
页。
)
如:
孔子
“兴观群怨”说。
“诗可以兴,可以
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
远之事君,
< br>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
《论
语·
阳
货》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一册,上海古籍
1979
版,
17
页。
)
<
/p>
如:
[
汉代
]<
/p>
《毛诗序》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正
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
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
”
(
《毛诗序》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
9
/
45
上海古籍
1979
版,
63
页。
)
如:
[
三国·
魏国
]
曹丕
(
187
-
226
)
p>
:
《典论·
论
文》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
而尽,荣乐止乎
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
之无穷。
”
< br>
如:
[清末]梁启超新国、新民说。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
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
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
,必新小说;欲新学
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
< br>说。
”
(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
)
分析:
“使用说”过于强调文学对于现实的实用
性,可能会导致文学审美性的缺失并由此导致严
重
后果。
3
、
“情感表现说”
“表现说”的文学
观认为艺术品本质上是人的
内心世界的外化。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
情”的理论正是这种文学观的体现。
“表现说”文学
观在西方直到
18
世纪末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
才对文学实践发生广泛的影响。
“表现说”的文学观
不仅重视主体和情感,而且突出了个性、天才、想
象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
/p>
10
/
45
如:
[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
斯《抒情歌谣
集·序言》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
如:
[
俄国]托尔斯泰《论艺术》
“艺术起源于
一个人为
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
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
标
志表现出来。
”
< br>如:
[中国]
《尚书·尧典》
“
诗言志”说;陆机
《文赋》
“诗缘情”说。
如:
[
汉
]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
心
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故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
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分析:突出了文学的情感性,但忽略了文学
的社会现实根源。
4
、
p>
“游戏说”
此派认为,游戏是为了发泄过
剩精力,而包括
文学在内的一切审美活动均源于游戏。此说中,康
德的“审美无功利”论(
《判断力批判》
)
< br>,席勒的现
实世界的束缚性与游戏世界的自由性理论是其理论
根源。
如,席勒:
“在令人恐惧
的(自然)力量世界之
中以及在神圣的法律世界之中,审美的创造形象的
11
/
45
冲动在暗地
里建立起一个第三种快乐的游戏和形状
的世界,在这第三种世界里它使人类摆脱一切关系
网的束缚,把人从一切可以叫做强迫的东西(无论
是物质的还是
精神的强迫)
中解放出来。
”
(
席勒
《审
美教育书简》第
27
封,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183
页
)
如,王国维:
“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人之势
力,用于生存
竞争而有余,于是发而为游戏。婉娈
之儿,有父母以衣食之,以卵翼之,无所谓争存之<
/p>
事也。其势力无所发泄,于是作种种之游戏。逮争
存之事亟,而游
戏之道息矣。惟精神上之势力独优,
而又不必以生事为急者,然后终身保得其游戏之性<
/p>
质。而成人以后,又不能以小儿之游戏为满足,于
是对自己之情感
及所观察之事物而摹写之,
咏叹之,
以发泄储蓄之势力。故民族
文化之发达,非达一定
之程度,则不能有文学。而个人之汲汲于争存者,
绝无文学家之资格也。
”
(
《
文学小言》
)
分析
< br>:合理性——现代原始部落一些歌舞在劳
动与战争之余进行,具有娱乐愉情性,一
定程度上
符合游戏说情状。局限——仅从生理、生物学角度
考察
,抹煞了文学起源的社会根源。此外,艺术并
非等同于游戏。
12
/
45
5
、劳动说
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观点。恩格斯在《劳动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予以阐
发。
(见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
p>
劳动培育了人的审美能力,劳动内容也成为原
始艺术的基本内容。
例如中国神话
“女娲补天”
、
“大
禹治水”
、
“夸父逐日”无不如此,西方神话,诸神
各司其职也是如此。
分析:劳动在艺术起源中具有重大作用;劳动
一元论无法解释艺术产生的复杂性。
总结:
< br>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合力论理
论(恩格斯《致约
.
布洛赫》
)
,我们认为文学艺术的<
/p>
起源是在劳动的基础上,由模仿、游戏、巫术、宗
教、情感表现等
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小结:多种文学观念的并存显示了
文学本体研
究的复杂性。关于什么是文学的回答,不同时代和
不
同民族的文学理论见仁见智。各种文学观的形成
除了因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
史条件的
限制外,另一重要原因是文学本身在构成上的复杂
性和
发展中的多样化。上述各种文学观念不仅有分
歧,也有共识,即各种文学观都涉及了文学
的审美
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审美活动
13
/
45
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
和虚构的特点。随着文
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都开始越来
越强调文学的特殊性,即审美、想象、情感、形象、
虚构以及语言等等因素对文
学的规定,于是逐渐形
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审美文学观的出现,
说明人们对“什么是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
把握。
二、文学审美性
(一)从语言形式上来理解文学的审美性(最
初)
从文学史上看,人们最初几乎都是从语言形式
上来理解文学的审
美性的,语言形式是否具有“美”
的特征,成为人们区分文学和非文学的重要标准,
p>
这也是各民族早期审美文学观共有的特点。当然,
随着文学的发展和
理论研究的深化,人们逐渐认识
到,把文学的审美性仅仅归结为语言形式是一种片
面、浅薄的认识,其失误在于对美和审美都作了过
于狭隘的理解,忽视
了文学审美性所包含的丰富的
人文内涵。不了解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形成的历史
原因,是失误产生的根源。
(二)文学活动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
14
/
45
开的(社会实践产生人的审美意识)
人类的需要和活动方式是多方面的,所以人与
客观世界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既
有因物
质需求建立的实用关系,也有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
关系,
后者也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
的。无论是实践过程、劳动产品、人类社会,
还是
大自然的运作、地球之外的茫茫宇宙,只要因为人
类的实践
活动,或直接、间接地发生了变化,或与
人形成了新的关系,就会成为“人化的自然”,
成
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显现。美,从最根本的意义
上讲,就是
指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文学活动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
系上展开的。
文学是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的,文学通
过想象和虚构所建构、所追求的,正是由审美关系
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蕴含的意义和价
值。因此,
可以说,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
(三)文学追求人生意蕴、人生价值,传达对
生命的真实感受
< br>
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在矛盾与
斗争中才能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显现,因而真与假
、
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往往具有更
高的审美价
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东西能够也
15
/
45
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
文学作品
是否具有审美价值,
并不取决于它是否写了丑的东西,而是取决于它能
< br>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种对象。
文学对人生的
把握,
对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
都发生在康德所说的不同于知
性经验的“内感官”
经验,亦即心理经验的层面上。它在个体的生命体
< br>验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着人生的现实。而
在现实人生里,苦恼与欢乐共在
,偶然与必然混杂;
欲望里有善也有恶,人性中有美也有丑;诗情画意
< br>往往隐藏甚至消融在无数的平庸和琐碎里……总
之,生活里的一切,无论是崇高、
优美,还是渺小、
丑恶;无论是幸福、欢乐,还是痛苦、悲哀,都不
是结晶体,都不具有单色调
。
如:
陈平原先生以“发愤著书”为题,阐述了
< br>中国文人何以作文的基本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文学是自我生命体验的传达。<
/p>
宋人笔记《梁溪漫谈》里,记载着这
样一个故
事。有一天,命运多舛的苏东坡吃过饭,一边揉着
肚子
,一边问身边的侍儿:你说我这里面是什么东
西?一个婢女抢着回答:都是文章。苏东坡
不以为
然。有一个上来说:满腹机械(机械即技巧)
。苏东
p>
坡还是摇摇头。等到他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
16
/
45
不合时宜。苏东坡这才捧腹
大笑。宋元以降,文人
多爱用此典故。
如金圣叹撰
《读
〈第五才子书〉
法》
,
说《史记》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发挥出来”
,
容与
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
,
卷首有小沙弥
怀林的“述语”
,
< br>提到李贽之所以热中于评点《水浒
传》
:
“盖和尚一肚皮不合时宜
,
而独《水浒传》足
以发抒其愤懑
,
故评之为尤详。
”
“一肚皮不合时宜”
,
“一
肚皮的抑郁不平之气”
,
意思都一样。都是“不
平则鸣”
,
“愤怒出诗人”
。
有了这一肚皮的愤懑与
不平
,
写文章时
,
才有所寄托
,
才不会被书史、山川、
技巧等给压垮。不读书的
,
空空荡荡,有知识的
,
又
容易变成
两脚书橱
。可见
,
不管是艺人还是文人
,
高
明之处
,
在学识
,
在阅历
,
在技巧
,
但更在情怀。有所
寄托
,
有所
沉湎
,
有所超越
,
方才谈得上
“出类拔萃”
。
——陈平原
:
《
“都市诗人”张岱的为人与为
文
》
,载《文史哲》
2003
年第
5
期。
如:
[
宋<
/p>
]
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
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
明。
”
17
/
45
三、虚构性与真实性
文学是一种虚构
的意识形态。虚构是文学审美
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
个重要属性。作为一种虚构性的意识形态,文学借
助于想象表现了人类的
愿望和期盼。建构艺术世界
的材料虽然来自现实生活,但是艺术虚构的目的却
在于超越现实。
从虚构性上解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意味着文学这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显现。
虚构性使文学这种意识形态具有独特
的价值和魅
力。
(一)文学虚构源于
生活又高于生活,旨在表
达人类美好愿望与追求
文学的幻想和文学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说
明文学的虚构性和文学的审美性
具有内在的联系,
二者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互动关系。
如
:
[
中国
]
古代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女娲补
天;后羿射
日;大禹治水等。
如
:
[
古希腊
]
《被缚的普罗米
修斯》等悲剧以
及早期的诸神传说无不如此。
(二)
前人对文学虚构的理论论述
如: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
:
18
/
45
“我们可以断言一个幸福的人决不会幻想,只
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幻想的动
力是未得到
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
与
使人不能得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这些激发幻想
的愿望,根据幻想者的性别、性格和环境
而各不相
同;但是它们很自然地分成两大类。或者是野心的
欲望
,幻者要想出人头地;或者是性欲的愿望。在
年轻的女人身上,性欲的愿望占极大优势,
几乎排
除其他一切愿望,因为他们的野心一般都被性欲的
倾向所
压倒。在年轻的男人身上,利己的和野心的
愿望十分明显地与性欲的愿望并行使是很惹人
注意
的。
”
“让我们假设一个贫穷的孤儿,你给了他某
个雇主的地址,他在那儿或许可以找到一份
工作。
他一路上可能沉溺于适合当时情况而产生的白日梦
中。他
幻想的内容也许会是这样的:他找到了一份
工作,得到了雇主的欢心,使自己成了企业中
不可
缺少的人物,为雇主的家庭所接纳,与这家人家的
年轻漂亮
的女儿结了婚,然后他自己成了这企业的
董事,首先作为雇主的合伙人,然后做他的继承
人。
在这一幻想中,幻想者重新得到了他在愉快的童年
多有的东
西——保护他的家庭,爱他的双亲,以及
他最初寄予深情的种种对象。
< br>”
“如果在我的故事
19
/
45
的某一章末尾,我让主角失
去知觉而且严重受伤,
流血不止,我可以肯定在下一章开始时他得到了仔
细的护理,正在渐渐复原。如果在第一卷结束时,
他所乘的船在海上的暴风雨中
沉没,我可以肯定,
在第二卷开始时会读到他奇迹般地遇救;没有这一
< br>遇救情节,故事就无法再讲下去……他(作家,讲
课者注)是每一场白日梦和每一
篇故事的主角。
”
(注:白日梦理论阐明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论证
了文学虚构的合理性及旨在表达人们的愿望。但白
日梦的原
动力不仅仅限于个人的欲望,文学应该更
关心人类群体的命运,寻求人类精神家园。
p>
)
如
p>
: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的
疆界》
(参考教材
16
页)
(三)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
特征。
艺术虚构使文学既能够相当真实地描绘生活,
又能在这种似
乎客观的描绘中显示主体的理想和追
求,表现主体的个性和情感,这是其他社会意识形<
/p>
态所没有、仅仅属于文学艺术的一种特质。
如
:
“昭君出塞”的故事
马致远《汉宫秋》
:昭君在被送往匈奴的途中投
水自尽成为民族矛盾的牺牲品,旨在表现她的民族
20
/
45
气节,抨击汉王朝的软弱无能。作品哀怨。
< br>郭沫若《王昭君》
:自愿远嫁匈奴,表现反抗封
建专制,
争取人生自由的倔强性格。作品苍凉悲壮。
曹禺
《王昭君》
:
主动请求出塞,
促进民族团结。
作品欢乐明朗。
(四)衡量文学作品真实性的标准
文
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
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学,
判断
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
、
有生活基础
(
1
)
p>
现实性作品源于生活(容易理解)
。如:
《
羊脂球》
;
《人间喜剧》
;
《红楼梦》等。
(
2
)
p>
神怪传奇及象征型作品也源于生活。
如: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鲁迅评《西游记》说“讲妖怪的喜、怒、哀、
乐
,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欢看。
”
(
《中国小说史
的变迁》
)
鲁迅评《聊斋》
“说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
人
觉得可亲。
”
(同上书)
如
:
[
奥地利
]
卡夫卡《变形记》主人公葛利高
里从人变为甲虫
看似荒诞,但展示出现代社会中的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金钱关系。
< br>
21
/
45
2
、
有真情
实感
(真情实感是文学的生命力之
所在)
如:
《庄子·渔夫》
“强哭者,虽
悲不哀;强怒
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
“真悲无声
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发而和
。
”
如
:<
/p>
[
清
]
刘熙载<
/p>
《艺概·
诗概》
“诗可数年不作,
不可一作不真。陶渊明自庚子距丙辰十七年间,作
诗九首,其诗之真,
更须问耶?彼无岁无诗,乃至
无日无诗者,意欲何明?”
文学示例:
如
:张承志《黑骏马》中,男主人:白音宝力
高,女主人:索米娅,这对昔日恋人阔别九
年后见
面时的情感刻画。
“直到活儿
干完了,她领着我回家时,我们还
用这样的方式随意闲谈着……直到马儿蹦跳着来到
p>
我们跟前,不管不顾地径自把脖颈伸向索米娅,把
颤动着的嘴唇伸到
她的怀里时,我才明白这黑马所
具备的一切。
”
“我惊奇万分地望着钢嘎·哈拉。
它一声不吭地用
黑黑的大脑袋在索米娅的怀里揉搓
着,双耳一耸一耸,不安地睁大着那对琥珀色的眼
p>
睛,好像在无言地诉说着什么。
”
p>
“索米娅用沾满
煤末的手轻轻搂着黑骏马的头,久久地抚摸着它。<
/p>
22
/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