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 教材分析_语文_教材分析_人教版
-
人教版必修
I
教材分
析
本册教材供高一年级上学期前半段使用,学生在高中阶段接
触的第一个语文必修模块。
本册教材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组成,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全册教材,
并谈一谈教学设想。
一、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的四个单元是
现代新诗、古代记叙散文、
写人记事散文、
新闻
(新闻和报告文
学)
。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这四个单
元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各有侧重。其中现代
新诗侧重于
品味和赏析,
两个散文单元侧重于思考和领悟,
新闻单元侧重于
沟通和运用。
第一单元的新诗选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
、戴望舒的《雨巷》
、徐志摩的《再别
康桥》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
《沁园春•长沙》
是毛泽东同志年轻时代的佳作。诗中意
象丰富,意境开阔,
气魄宏大,
意蕴深沉。所谓词如其人,词如
其心,此词堪称毛泽东同志的壮志篇、抱负篇、情怀篇,亦
可谓号召篇、
期望篇。
此词虽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格律形式,
但内容和情感上却完全
不受形式所困,是一首将深刻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自然结
合的上乘之作。教学时,
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此词,
但
不应变成政治的诠释,
而应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放在
对丰富的意
象的感知上。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
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这两首诗
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
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雨巷》
也使戴望舒有了“雨巷
诗人”的称号,
《再别康桥》是闻一多在努力实现诗歌“三美”主张
的有一代表性作品。
《大堰河——我的保姆》
是艾青的代表作。
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怀深情地追忆
自己的保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惨的中国旧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妇
女。
此诗唯其真而得其美。
诗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
生活与我们学生现在的生活存在着比较
大的距离,要注意通过情景的创设来缩小这种距离
感,才能更好体验诗人的真性情。
需要说明的是,严格讲这三
首诗不能统一划分为新诗,如果从创作时间上讲都出现在
1919
年之后,但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依旧词牌的个律所创作的一首内容全新的诗
歌。
其次对于新诗歌的教学我们必须关注这一类文本独特的语文价值以及选文所呈现的每
一
片的核心价值,总体而言新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我们要注意新诗歌以下的特点:
1
/
7
1
、形式是自由的
2
、内涵是开放的
3
、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
“古典诗”
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
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
“现代诗”
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有高度的概
< br>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所以我们对本单元的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作以下说明:
1
、新诗歌虽然是一种相对创新的诗歌样式,但它和古典诗歌是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
而这种联系主要呈现在传统意象的继承和一些格律的沿袭。
所以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这
一特点,可以吧《语文读本》中的《错误》一
诗和《沁园春•长沙》联合学习,
《错误》一诗
充分体现了新诗
体中对传统意向的继承,
《沁园春•长沙》
则比较鲜明的体现全
新的视角和思
想在古典诗歌韵律中的融合,可谓一个是“新瓶装老酒”一个是“老瓶装新
旧”
,通过这两
首诗的学习,可以比较全面的完成新旧传承关系
的理解。
2
、新诗歌比之旧体诗,主
要是在形式上的更加灵活,它可以通过所表达的情感来自由
选择左匹配的句式以及章法,
所以《雨巷》一诗可以来教“舒缓的表达”
,让学生体会情感
与
表达的高度关联。
3
、新诗歌的又一
特点就是“意象的跳跃”
,在这一点上《再别康桥》体现较为鲜明,用
< br>着一首诗来教“意象的跳跃”和“情感的连续”
,就能凸显这一首诗的核心价值。
4
、诗歌选择用意象来传情,就决定
了它的表达要以形象为主,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诗在画面
,色彩和抒情上做的比较突出,所以就用这一首诗来教“形象化表达”
。
第二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
所选的
3
篇记叙散文,
或记政治外交上的刀光剑影,
或记
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
< br>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
,本篇所
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
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烛之武的
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其语
p>
言艺术达到很高的水平。
我们从中也看到了一个
“义”
“勇”
“智”
俱全的英雄烛
之武的形象。
《荆轲刺秦王》
是战国
策的名篇。
通过叙述荆轲刺秦王的过程,
抒发了对荆轲这位英雄
人物的赞美。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
反抗强暴的精
神和正义行为。学好这篇文
2
/
7
p>
章,
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
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
激发学生读出新意,
用现代观念审
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鸿门宴》
,节选自《史记》
。所选情节描写的是
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
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
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
会,是刘、
项之间政治矛
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
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
为宴会,
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
,
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
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
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
充分展示了刘、
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
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
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关于本单元文言文阅读的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用现代观念审视
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二、积累与整合
<
/p>
1
、是了解《左传》
《战国策》两部史书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各自作为历史散文的特
点,复习有关《史记》和司马迁的文学常
识。
2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
中举一反三。
3
、熟读三篇课文,准确记忆其中的名句,并且背诵《荆
轲刺秦》中易水诀别一段。
三、感受与鉴赏
1
< br>、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读懂文章。
2
、把握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3
、赏析三篇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并且学习塑造刻
p>
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4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
限。
3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