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通信系统中信道编码技术的研究

别妄想泡我
663次浏览
2021年02月22日 20: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2日发(作者:马超群干爹)


数字通信系统中信道编码技术的研究



xx


(xx


,湖北



武汉,


xx)


摘要

< br>:目前,中国固定和移动两大网络的规模都已位居世界第


2


位,上网用户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的信息通


信制造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将加快建 设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技术、生产体系。在信息通信网络的高速


发展下,要有效地提高传 输速率,然而在实际信道上传输数字信号时,由于信道特性的不理想以及加性噪声


和人为 干扰的影响,系统输出的数字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因此,为了保证通信内容的可靠性和准确


性,每一个数字通信系统对输出信息码的差错概率即误码率都有一定的要求。



为了降低误码率,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降低数字信道本身引起的误码,可采取的方 法有:选择高


质量的传输线路、改善信道的传输特性、增加信号的发送能量、选择有较强 的抗干扰能力的调制解调方案等;


另一种方法就是采用差错控制措施,使用信道编码。在 许多情况下,信道的改善是不可能的或是不经济的,


这时只能采用信道编码方法。因此实 现信道编码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信道;误码率;信道编码




1.


信道编码



在数字电视和通信系统中, 为提高信息传输可靠性,广泛使用了具有一定纠错能力的信道编码


技术,如奇偶校验码、 行列监督码、恒比码、汉明码、循环码(


CRC


)等编码技术。 信道编码的本


质是增加通信的可靠性,或者说增加整个系统的抗干扰性。对信道编码有以 下要求:


1.


透明性:要


< p>


对所传消息的内容不加任何限制;


2.


有纠错能力;


3.


效率高:为了与信道频谱匹配 和具有纠错能


力,通常要向原信号添加一些码,要求加入最少的比特数而得到最大的利益 ;


4.


包含适当的定时信


息。在这些要 求中,除编码的必须信息外,所作的处理主要有两条:一是要求码列的频谱特性适应


通道 的频谱特性从而使传输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提高信噪比。减少发生差错的可能性;二是增加

纠错能力,使得即便出现差错,也能得到纠正。




2.



三种不同系统的无线信道





1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中的无线信道



一般意义下的数字微波中继系统主要用于固定站点之间的无线通信 ,通常使用


1GHZ


以上的频


段,采用 视距通信。为了能够传输更远的距离,需要微波站建设在海拔较高的地方,通常在站点设


计时使用微波链路满足自由空间传播条件,即视线距离地面有足够的余隙,此时信号的衰减近似看


作只有由于距离的增加而带来的信号能量的扩散,信道条件比较稳定。





2


)短波 电离层信道



对于短波电离层信道,电离层随机扰动和多径效应 是最主要的特点。电离层扰动本质上决定了


短波电离层反射通信的特点,即信道不稳定, 信号的起伏和衰落较大。多径效应是指无线信号经过


多条路径后被接收端接收。





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信道



GSM


移动通信系统工作的频段有


900MHZ



1800MHZ


两个频段,


GSM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


线传输用于基站和移动台之间的信息收发,基站发射的无 线信号可能会经过周围建筑的反射被移动


台接收,当移动台运动时,这些多径分量之间的 相位差要发生变化,因此总合成的振幅就发生起伏,


它体现为接收信号强度的快衰落,也 称为多径衰落;在移动台移动过程中,还存在一种相对较慢的


起伏,由于地形地物的沿途 变化,某个较强多径分量的加入和退出将会使得接收信号强度呈现较大


的起伏,它体现为 接收信号的慢衰落,这种衰落又称为阴影衰落。此外移动通信系统中还存在多径


时延扩展 和多普勒效应的影响。



信道特性是选择各种编码和调制收发体 质的基础和出发点,如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必须对


抗多径效应和接收信号的快速衰落 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在信源编码、信道编码、调制技术、


多址方式等多个方面进 行精心的设计。



在无线信道中,高误码率限制了其传输性能, 采用有线网络中使用的检错重发技术由于重发次


数频繁,严重降低了传输效率。因此通常 用前向纠错来降低信道中的高误码率,传统的前向纠错在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丢包率,但并 不能灵活地适应网络内部的链路差异。因此寻找一种能够根据无线


网络当前链路状况对数 据的差错编码等作出更改的自适应前向纠错算法,对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具


有重大意义。




3.



纠错检错的基本原理



3.1



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



3.1.1


差错的特点



由于通信线路上总有噪声 存在,噪声和有用信息中的结果,就会出现差错。噪声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热噪声,另一 类是冲激噪声,热噪声引起的差错是一种随机差错,亦即某个码元的出错具有


独立性,与 前后码元无关。冲激噪声是由短暂原因造成的,例如点击的启动、停止,电器设备的放


弧 等。冲击噪声引起的差错是成群的,其差错持续时间称为突发错的长度。



衡量信道传输性能的指标之一是误码率


P


O



P


O


=


错误接收的码元数


/


接收的总码元数。目前普通


电话线路中,


当传输速率在


600~240 0bit/s


时,


P


O



10


-4


~10

< p>
-6


之间,


对于大多数通信系统,


P


O



10

< br>-5


~10


-9


之间,而计算机 之间的数据传输则要求误码率低于


10


-9



3.1.2


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



差错控制方式基 本上分为两类,一类称为



反馈纠错



,另一类称为



前向纠错



。在这两类基础


上又派生出一种称为



混合纠错



< p>


(1)


反馈纠错



这种方式在是发信端采用某种能发现一定程度传输差错的简单编码方法对所传信息进行编码,


加入少量监督码元,


在接收端则根据编码规则收到的编码信号进 行检查,


一量检测出


(


发现

< p>
)


有错码时,


即向发信端发出询问的信号,要求重 发。发信端收到询问信号时,立即重发已发生传输差错的那部


分发信息,直到正确收到为 止。所谓发现差错是指在若干接收码元中知道有一个或一些是错的,但


不一定知道错误的 准确位置。



(2)


前向纠错


这种方式是发信端采用某种在解码时能纠正一定程度传输差错的较复杂的编码方法,使接收端


在收到信码中不仅能发现错码,还能够纠正错码。采用前向纠错方式时,不需要反馈信道,也无需


反复重发而延误传输时间,对实时传输有利,但是纠错设备比较复杂。



(3)


混合纠错


混合纠错的方式是:少量纠错在接收端自动纠正,差错较严重,超出自行纠正能力时,就向发


信端发出询问信号,要求重发。因此,



混合纠错





前向纠错< /p>





反馈纠错



两种方式的混合。



对于不同类型的信道,应采用不同的差错控制技术,否则就将事倍功半。



反馈纠错可用于双向数据通信,


前向纠错则用于单向数字信号的传输 ,


例如广播数字电视系统,


因为这种系统没有反馈通道。




3.1.3


误码控制编码的分类



随着数字通信技 术的发展,研究开发了各种误码控制编码方案,各自建立在不同的数学模型基


础上,并具 有不同的检错与纠错特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误码控制编码进行分类。



按照误码控制的不同功能,可分为检错码、纠错码和纠删码等。检错码仅具备识别错码功能而


无纠正错码功能;纠错码不仅具备识别错码功能,同时具备纠正错码功能;纠删码则不仅具备识别


错码和纠正错码的功能,而且当错码超过纠正范围时可把无法纠错的信息删除。



按照误码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纠正随机错误的码与纠正突发性错误 的码。前者主要用于产


生独立的局部误码的信道,而后者主要用于产生大面积的连续误码 的情况,例如磁带数码记录中磁


粉脱落而发生的信息丢失。按照信息码元与附加的监督码 元之间的检验关系可分为线性码与非线性


码。如果两者呈线性关系,即满足一组线性方程 式,就称为线性码;否则,两者关系不能用线性方


程式来描述,就称为非线性码。



按照信息码元与监督附加码元之间的约束方式之不同,


可以分为分组码与卷积码。


在分组码中,


编码后的码 元序列每


n


位分为一组,其中包括


k< /p>


位信息码元和


r


位附加监督码元,即


n=k+r


,每组的


监督码元仅与本组的信 息码元有关,而与其他组的信息码元无关。卷积码则不同,虽然编码后码元


序列也划分为 码组,但每组的监督码元不但与本组的信息码元有关,而且与前面码组的信息码元也


有约 束关系。



按照信息码元在编码之后是否保持原来的形式不变,


又可分为系统码与非系统码。


在系统码中,

编码后的信息码元序列保持原样不变,而在非系统码中,信息码元会改变其原有的信号序列。由于

< p>
原有码位发生了变化,使译码电路更为复杂,故较少选用。



根据编码过程中所选用的数字函数式或信息码元特性的不同,又包括多种编码方式。对于某种


具体的数字设备,为了提高检错、纠错能力,通常同时选用几种误码控制编码方式。以下,以线性


分组码为例,对几种简单的编码方式进行介绍。




3.2



纠错编码方式简介



3.2.1



奇偶监督码



奇偶校验码也称奇偶监督 码,它是一种最简单的线性分组检错编码方式。其方法是首先把信源


编码后的信息数据流 分成等长码组,在每一信息码组之后加入一位


(1


比特


)


监督码元作为奇偶检验


位,

< br>使得总码长


n(


包括信息位


k< /p>


和监督位


1)


中的码重为偶数

< p>
(


称为偶校验码


)


或为奇 数


(


称为奇校验码


)

< br>。


如果在传输过程中任何一个码组发生一位


(

< p>
或奇数位


)


错误,


则收到 的码组必然不再符合奇偶校验的规


律,因此可以发现误码。奇校验和偶校验两者具有完全 相同的工作原理和检错能力,原则上采用任


一种都是可以的。



由于每两个


1


的模

2


相加为


0


故利用模


2


加法可以判断一个码组中码重是奇数或是偶数。



2


加法等同于



异或



运算。现以偶监督为例。< /p>



+


a


n-2< /p>



+


…○


+


a


1



+


c


0


=0,


对于偶校 验,应满足


a


n-1



+


a


2


+


…○


+


a


n-2



+


a


n-1

































3-1



故监督位码元

c


0


可由下式求出:


< p>
c


0


=a


1

















不难理 解,这种奇偶校验编码只能检出单个或奇数个误码,而无法检知偶数个误码,对于连续


多 位的突发性误码也不能检知,故检错能力有限,另外,该编码后码组的最小码距为


d0= 2


,故没有


纠错码能力。



奇偶监督码常用于反馈纠错法。




3.2.2



行列监督码



行列监督码是二维的奇偶 监督码,又称为矩阵码,这种码可以克服奇偶监督码不能发现偶数个


差错的缺点,并且是 一种用以纠正突发差错的简单纠正编码。



其基本原理与简单的 奇偶监督码相似,不同的是每个码元要受到纵和横的两次监督。具体编码


方法如下:将若 干个所要传送的码组编成一个矩阵,矩阵中每一行为一码组,每行的最后加上一个


监督码 元,进行奇偶监督,矩阵中的每一列则由不同码组相同位置的码元组成,在每列最后也加上


一个监督码元,进行奇偶监督。如果用


×


表示信息位,这样, 它的一致监督关系按行及列组成。每一


行每一列都是一个奇偶监督码,当某一行


(


或某一列


)


出现偶数 个差错时,该行


(


或该列


)

< p>
虽不能发现,


但只要差错所在的列


(


或行


)



没有同时出现偶数 个差错,


则这种差错仍然可以被发现。


矩阵码不能发

< p>
×


的差错情


现的差错只有这样一类:


差错数正好为


4


倍数,


而且 差错位置正好构成矩形的四个角,




况。因此,矩阵码发现错码的能力是十分强的,它的编码效率当然比奇偶监督码要低。




3.2.3



恒比码



恒比码又称为定比码。在恒比 码中,每个码组


“1”



“0”


都保持固定的比例,故得此名。这种码


在检测时,

只要计算接收到的码组中


“1”


的数目是否对就知道有无错 误。


在我国用电传机传输汉字时,


只使用阿拉伯数字代表汉字。 这时采用的所谓



保护电码



就是


“3



2”


或称


“5


中取


3”< /p>


的恒比码,即每


个码组的长度为


5


,其中


“1”


的个数总是

3


,而


“0”


的个数总是


2


。如表


3-1


所示。




3-1



数字字符



1


2


3


4


5


6


7


8


9


0


普通的五单位码



11101


11001


10000


01010


00001


10101


11100


01100


00011


01101


恒比码



01011


11001


10110


11010


00111


10101


11100


01110


10011


01101


本来以


5


位码元组成的码组总共可以有


2


5


=32


种 ,


而恒比码规定只有确切地含有


3


个< /p>


“1”



2


个< /p>


“0”


的那些码组为准用码组,


而有


3



“1”



2



“0”



5


位码组共有多少?这是


“5


中取


3”


求组合的算法,


m


C


n



组合数 为


C


5


3


=1 0


,一般情况下,从


“n


中取


m”(m



n)


恒比码 的码组数为:


由此可以看出,恒比码实际上是


n


个码元传送


恒比码,用


5


位码 只传


10


种信息。每个码组的信息量为


付出。



恒比码适用于传输字母和符号。



n< /p>


!


m


!



n



m


< p>
!



比特信息,例如上述


“3



2”



“5


中取


2”


,有

5-3.3=1.7bit


作为代价



3.2.4



汉明码



汉明码属于线性分组编码方式 ,大多数分组码属于线性编码,其基本原理是,使信息码元与监


督码元通过线性方程式联 系起来。线性码建立在代数学群论的基础上,各许用码组的集合构成代数


学中的群,故又 称为群码。



校验子和监督关系式


< /p>


我们先回顾下按式(


3-1


)条件构成的 偶数监督码。由于我们使用了一位监督码


c0


,它就能和信


息码


a


n-1


…a


1


一起构成一个代数式,在接收端解码时,我们实际上是计算:






+


a


n-2



+


…○


+


a


1



+


c

< p>
0


=0,

































(3



2)


s= a


n-1



s=0


,就认为无错码。若


s= 1


,就认为有错码。上式就是一致监督关系式。


S


称为



校验子


< p>


由于校验子


S


的取值只 有这样两种,它就只能代表有错和无错两种信息,而不能指出错码的位置。


我们不难推想 ,如监督位增加一位,变成两位,则能增加一个类似于式


(3



2)


的监督关系式。两个校


验子的可能 值有


4


种组合


00


01



10


11


。故能表示


4


种不同的信息,其中一种表示无错,其余三


种就有可能用来指示一位错码的< /p>


3


种不同位置。同理,


r


个监督关系式能指示一位错码的(


2


r


-1


)个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