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部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萌到你眼炸
757次浏览
2021年02月22日 20: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2日发(作者:黑黑老大爷)


第七单元教案



21


古诗词三首




《山







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把握诗文内容、结构、主旨。


< /p>


2.


体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 /p>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高洁的 人格志向的追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文意象 的理解,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高洁的人格志向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


这个时代出现 了很多才华横溢的诗人,


王维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诗中描绘的山水 田园世界,走进他的诗歌


《山居秋暝》


,去领略他笔下那种恬静 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牧歌式的田园隐居生活。



2.


出示课件


1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


读他的诗,往往


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 /p>



3.


解题《山居秋暝》



“山居”即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


;


“秋”点明了季节


;


“暝”


, 日


落时分,天色将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即秋天傍晚在山中所见的景色。< /p>



设计意图:



简要了解诗人的情况,这对了解诗歌有一定的帮助。



二、朗读全诗。



出示课件

< p>
2



《山居秋暝》




1.


学生自由朗读。



2.


抽生读,按节奏读。


< p>
3.


哪些字是押韵的


?(


后,秋,流,舟,留。


)


4.


生练读、齐读。



设计意图:



学生多次朗读,按节奏读,读熟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理解诗意。



1.


首联: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


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2.


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 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


有什么不同


?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3.


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生活 美。颔联侧重写物,


颈联侧重写人。



4.


尾联的大意是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依旧很美,我还是愿意< /p>


留山中居所,不想归去。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诗文的大意,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分析能力。



四、动静结合,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出示课件


3




1.


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


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2.


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3.


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动静


结合的景色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出示自学提示:现在请同学们


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 /p>


(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


4.


学生自学交流。


< /p>


5.


学生汇报


(


预设


)


,出示课件


4

< br>:



(1)


雨后初晴图——初秋 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


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2)


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


皎洁 的明月升上了天空,


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


叶,星星点点 地洒落下来。



(3)


夜中清泉图——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


在月光辉映之下,


宛若一条 洁


白的绸布闪闪发光,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


(4)


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


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


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 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


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 /p>


(5)


渔舟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 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


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了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



(6)


总结画面内容。

< p>
(


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


)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 音,浣衣村女的笑声,


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 人,有静有动,构成了


清新秀丽的山村生活图景。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诗中所描绘的 画面,让学生感悟美景,并体会动静结合这种写法。



五、深入鉴赏,拓展知识。



1.


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哪一句表现得比较明显


?


点出最后一句“王孙自可留”


,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 渴望以


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


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 /p>


?


结合作者的写作


背景思考。

< p>


“空”


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


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设计意图:



抓住最后一句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课堂小结。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 了这样一种意境:山雨初霁,万物一新


;


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 景


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希望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七、作业设计。



1.


翻译全诗。


2.


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


(210



)


【板书设计】











王维“山水田园”诗人。



景物:明月,松林——静景



清泉,山石





《枫







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 br>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


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


背诵《枫桥夜泊》




过程与方法: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愁绪。



【教学重点与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教学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过渡导入,整体感知。



1.


抽生背诵王维的古诗《山居秋暝》




2.


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枫桥夜泊》


。 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1)


枫桥:


在今江苏苏州。



“泊”


的意思是船停靠岸。


谁能说说


“枫桥夜泊”


的意思


?(



里,船停 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


)


(2)


出示课 件


1


,作者简介:张继。唐朝诗人,出生在襄州


(


今湖北襄阳


)


。他的诗作比


较朴实,


《枫桥夜泊》较有名。



设计意图:



由上节课的古诗自然引入本文的学习。



二、通读感知,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


2




1.


自学生字,读通读顺。



2.


读出韵味。


月落


/


乌啼


/

霜满天,江枫


/


渔火


/

< p>
对愁眠。



姑苏


/


城外


/


寒山寺,夜半


/


钟声


/


到客船。


要突出“霜”


“愁”


“到”等词 语。



3.


生齐读全诗。


< br>4.


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5.


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6.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 p>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寒气满天,面对岸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


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


到了客船上。



设计意图:



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动静结合,感悟美景。



1.


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情景


?


(


诗人写的是秋季,


因为诗中提到了


“ 霜”



时间是深夜,


因为诗中提到了< /p>


“月落”


“霜”


“渔火”


“江枫”等


)


2.


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


(


诗人写了“月落”


“乌啼”


“霜”


“江枫”


“渔火”


“寒山寺”等


)


3.


出示课件


3


,自学提示:


(1)

诗歌在景物描写中运用了什么写法


?(2)


想象这是一幅什


么样的江南秋夜图。



4.(1)


动静结合。一、二句是“静景”


,第四句是“动景”




(2)


学生进行意境描绘 :


一个深秋的夜晚,


一轮明月逐渐落下,


乌鸦在满天寒气中啼叫,


江边几棵枫树,隐约可见,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一叶 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


上。一个游子难以入眠……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画出本诗写景的词语,感悟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四、感悟“愁”思。



1.

< p>
这么美的秋景,作者是什么心情


?


找出诗中的一句 话。



(


江枫渔火对愁眠


)


2.


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难以入眠


?


“月落”


。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 /p>


他目睹月落,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


“乌啼”


。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


(

< br>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


“霜满天”


。他还感受到了霜满天的寒气。


(


满天 的霜有谁看见过


?


“霜满天”其实写的


是作者的感受。诗人感到寒气逼人。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


教师板 书:霜满天。


)


诗人还看到了“江枫”和“渔火”

< p>
,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并没有睡觉。


(


张继睹江枫、 望


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



3.


张继旅途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而他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


“愁”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 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


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这首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


情。



4.


感情朗读:


深秋之夜,


诗人泊舟枫桥,


目睹冷月沉落,


耳闻乌鸦悲啼,


身感寒霜降临


;


看渔火幽幽,


望江枫隐隐,


怎能不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


?


来,


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 首诗。



5.


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



抓住一个“愁”字,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体会诵读,情感升华。



同学们, 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


;


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 写过钟声,但


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 》这首诗能够


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有忧郁哀愁。李白在愁苦时写下了“白发三千

丈,缘愁似个长”


,孟浩然在愁苦时也写下了“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诗句, 请大家


下去收集更多有关愁苦的诗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长





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写“榆、畔”两个字,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


。< /p>



2.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 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过程与方法:



抓住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天涯行役的思乡之苦。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 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军旅、心系故园的情感,感悟作者天涯行


役的思乡之苦。

< p>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王维、张继抓住景物的动静结合表达自己的情怀。

< p>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


《长相思》


看看他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


怀的。



2.


作者简介。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 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


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 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


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



3.


“长相思”


,词牌名, 这首《长相思》分为上阕和下阕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


或者思念亲人。

< p>


设计意图:



以古诗文 引入主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近文本。



二、自主感悟,读懂诗句。



1.


学生自由朗读。



2.


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


出示课件


1


:< /p>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


/


那畔行,夜深


/


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


/


梦不 成,故园


/


无此声。



4.


根据停顿的节奏,再次请同学们朗读,读得要有韵味。


设计意图:



停顿的节奏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出语感,读出独特体验。



5.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诗词大意,出示课件

2




(1)


榆关:山海关。



(2)


那畔:那边,这里指关外。



(3)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6.


全班交流,出示课件


3

< p>



(1)


山一程,水一 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


(2)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 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


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 声的。


)


设计意图:



把握文本意思,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融进文本。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出示课件


4




1.


轻声自读,想象词中的情景,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感情。



2.


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 何表达的


?(


触景生情


)

< p>
3.


找出写景的句子。出示课件


5




(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


设计意图:



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动静结 合,所以抓住写景的句子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4.

< p>
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

< br>着呢


?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


为什么灯还亮着


?

< p>
(2)


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 < /p>


(3)


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


?


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


?(


聒< /p>


)


你是怎么体会的


?(


出示风雪画面


)


你听到了什么


?


看到了什么


?


5.


“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 “故园无此声”


!


那“故园”指哪里


?


故园会有什么


?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


下来。



6.

师: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


全 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


!


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 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


痛苦啊


!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 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


(


生:风一更,雪一更

< p>
)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


生:风一更,雪一更


)


师:在 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


生:风一更, 雪一更


)


谁还想再读


?


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


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这首词。



设计意图:



让学生想象故园家暖人欢 的情景,两者相比,突出边塞的凄冷,作者的无奈。



7.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

< p>
读本词。



四、课堂小结。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


(


齐读


)


长相 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


(


齐读


)


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


(


齐读


)


长相思



设计意图:



多次朗读,深化文章的主题。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



【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


(



)


心在故园


(



)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 br>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2.


背诵课文。摘抄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体会静态美和动态美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四季之美。



【教学重点】



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动态描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步感知课文的写法,体会春天的美景。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


出示课件


1


:同学们请观察这些四字词语, 你发现了什么


?


春暖花开



鸟语花香



万物复苏



绿树成荫



挥汗如雨



骄阳似火



秋高气爽



秋雨绵绵



稻谷飘香



冰天雪地



冬日暖阳



鹅毛大雪



预设:我发现这些词语都跟 季节有关,第一组是描写春天的词语,第二组是描写夏天


的词语,第三组是描写秋天的词 语,第四组是描写冬天的词语。



2.


那你能用上你喜欢的词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季节吗


?


生自由发挥。



3.

< br>今天咱们来学习《四季之美》


,看看作者眼中的四季是不是和你眼中的一样


!


(


板书课题:四季之美


)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出示与季节有关的词语, 让生说说自己心中的美丽季节,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引入


了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课件


2


,初读提示:


1.


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教师检查自学的情况。



2.


这篇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景物的


?


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一年四季最美的景色。



设计意图:



体会文章的写法及主要内容。



三、读 第


1


自然段,体会春天的美景。



1.


出示课件


3




(1)


春天最美是什么时间


?


春天最美的景物是什么


?

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美


?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


春天最美是什么时间


?


生:春天最美是黎明。



师: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


?


预设:第


一句话。


(


板书:黎明


)


3.


春天最美的景物是什么


?


鱼肚色的天空、彩云。



4.


这段话中有一个多音字



“晕”


,它在课文当中是四声,组词红晕,它还有一个音“


y


ū


n


< br>,组词晕倒。



5.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 然段春天的美景,让学生感悟这种写法,为后面学生自学做


准备。



四、课堂小结。



过了春天,就会迎来美丽的——夏天


!


你们喜欢夏天吗


?


为什么呢


?


(


生自由回答喜欢夏天的原因


)


师: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夏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 br>学习夏天、秋天、冬天的美景,并感悟这种动静结合的写法。



2.


能用这种写法写其他的景物。



一、复习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 的


?


春天有什么美景


?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二 、读第


2



4


自然段,感悟夏天、秋天、冬天的美景。



1.


出示课件


4


,自学提示:



(1)


夏天,最美的时间是







,最美的景物有










秋天,最美的时间是







,最美的景物有










冬天,最美的时间是







,最美的景物有










(2)


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美


?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相关段落。



2.


学生自学交流。



3.


出示课件


5


,师重点引导 学生体会景物的动态美。



(1)


“即 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


着实迷人。




翩翩飞舞的萤火虫给夏夜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


(2)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归鸦急切归巢的心情。


< br>(3)


“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 br>”



大雁比翼而飞,让人感受到秋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



学生自学夏天、秋天、冬 天的美景,并抓住动态的景物,体会这种写法。



三、拓展延伸。



1.


课文所写的景致不多,却营造出美的氛围。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


深的某个景致。


(


动静结合,写出景色的优美


)


2.


学生动笔写。



3.


抽生读一读,说一说。



设计意图:



动静结合写景的方法拓展到课外。



【板书设计】



22





































美时间




最美景物



鱼肚色的天空、彩云



明月、萤火虫



归鸦、大雁



雪、霜、火盆





热爱大自然







热爱四季



2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 br>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10


个字,正确读写“不可计数”


“应接不暇”等词语。

< br>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 br>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2.


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了解这 种表达方法,练


习运用到习作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 从不同角度感受“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


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 意识。



【教学重点】



1.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