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识与实践的名人例子.doc

玛丽莲梦兔
728次浏览
2021年02月22日 21: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2日发(作者:河南科技职业大学)


关于认识与实践的名人例子



【篇一:关于认识与实践的名人例子】



李四光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考察



(实践能改变错误的认识)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



,


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



行过考察



,


断言




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





.



质学家李四光提出




让事实



说话





,



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



.



1921




,


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 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



第四纪冰川遗迹



,


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定



,


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



信心


,


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 山等地考察



,


又发



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



.1933




,


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


< br>为题


,


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



,


会后专门请中外学



者到庐山实地考察



.


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



,


如果这些遗迹在国



外被发现



,


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



.


此后


,


李四光加紧了 对第四纪冰川



的考察


,


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大量遗迹



,


最终推翻了外



国人的错误结论



.


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



,


对发展建设事



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实践需要勇气)



美国



18



世纪的杰出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



,


以其发明避雷针等电学



成就而被称为




电学之父



”.



在富兰克林之前



,


人们对雷电一直没有正确的认识



.


富兰克林从一次电



学实验中受到启发



,


断定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



.


为了证实自己的设想



,




决心把天空的雷电引下来



.




1752





7



月的一个雷雨天



,


他和他的儿



子一起做了著名的




风筝实验





.



将一块大的丝绸手帕扎到杉木条十



字支架上



,


做成一个风筝


.


风筝上面固定一根向上伸出几十厘米的细铁


< p>


,


细铁丝与放风筝的细麻绳相连



,


麻绳下端系丝绸带



,


绸带上挂了一把



铜钥匙



.


风筝穿入带有雷电的云层中



,


闪电在风筝上闪烁



.


一道闪电掠过



,



富兰克林觉得自己拉着麻绳的手有些麻木



.


他把手指靠近铜钥匙时



,





,


一道电火花向他手上击去



.








被引下来了



.


后来他又用莱顿瓶收



集了








去做试验



,


证明








和地电一样能被金属传导



,


能熔化金




,


能点燃酒精


.


从此


,


人们认识了闪电的本质就 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


富兰



林最早提出了避雷针






,


并 且经







,


制成了实





避雷针


.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赞



< p>







林是从天上取火种的第




二个普罗



修斯



.










(实



是创



之源)



常生动





,




有身临



境的感觉


.




切都要归



于托尔



泰的亲



自考察



.


无独有偶



,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








< br>司




也非常重视





考察



.


在动



之前



,< /p>


司马



游历


过< /p>







,


全国各地



,



访







.



他曾经


访





禹< /p>





,


眺望过




蠡泛舟的 五湖



,


访










,


访问







的故乡



,


考察了秦军



河水灌 大梁的情形







他还



北过


涿


鹿



,


登长




,


南游沅湘



,


西至崆峒



.


壮游使他开阔



眼界



,


增长


< br>知



,


也为



写《史记


< br>打下了坚





.




挑战

< br>亚







(科学的真理来源于实





16


世纪






,


古代思想家、科学家亚


士多德被认






上最了



不起的人



.


所有的人都把亚



士多德的话



做真理



.


只有一位数学老师



伽利略不这





,

< p>
他公开说


,


要从自然中发






,< /p>


而不是背诵






多德的书




.


一天上课






,


伽 利略对



生们






站在楼顶



,


左手拿着一个一



磅重的铁




,


右手拿着一个十磅重的铁




,


同时



下去



,


哪个先着地



?




学生们



了想



,


回答说







士多德 说



,


重的物体下降速度要比轻



的快



,


所以十磅重的铁



先着地



.








,< /p>








,


< p>





多德错




,








一起着地


< /p>


.








呆了



,


居然有人敢公开



指出亚



士多德说


不对


.


大家议

< br>论



,


怀



地看着伽利略



.


于是



,


他拿 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铁



来到比萨



塔的顶




.


很快



,< /p>


人们













那样


,


同时



到了地上



.


自从伽利略第一个站出来挑



战亚



士多德以后



,


更多的人认



士多德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






,


科学的真理来自实




,


而不是一些书



上凭空想像 的理论


.



王清任著成《医林改错



< p>
(修正理论





要实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



,


其心得之作是《医林改错




.




既有



他从事解剖实



和医事活动



笔记



记< /p>




,


又有他临





和诊< /p>









< p>



,




他谈



< br>道


和评




的书







,


凝 结




者一生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的心得



,


他在一些领域里把祖国医学的理论



和实践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


他在研究《黄帝内经》时



,


发现书中错误不少



.


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



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


,


所以


,


他决心修正其中关于



人体结构的部分



.


但是没有解剖用的尸体却成为困扰他的一大难题



.





,


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尸体



300


多例


,


逐一进行了解



剖和观察



,


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



.


王清任修正了《黄帝内经》中的有关错误



,


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



,


并附上了



25


幅人体结构图



.


李时珍和曼陀罗



(认识要靠实践来检验)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


被后人誉为









.



是明末清初重



实践、重考查、重验证的实学学派的代表人物



.


他花了将近



40


年的时




,


编写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


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



,


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



,


人们一见



到它就会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



.


李时珍费了一些周折



,


终于找到了这种


< br>植物


,


一时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



.


他为了探明究竟



,


走到哪里手里都拿



着曼陀罗



.


后来他亲自服下了曼陀罗



,


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



,


少量可以治病



,


过量时在别人的暗示下



,


的确可以叫你唱你就唱



,


叫你跳



你 就跳


.


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



.


李时珍和曼陀罗的故事



,


告诉我们




理论来源于实践





,



经常身体力行地验证一些传说



们的迷信思想和以讹传讹的做法



.


,


改变了很多当时人



【篇二:关于认识与实践的名人例子】



16


世纪的时候,古代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历史上最



了不起的人。所有的人都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做真理。



只有一位老师伽利略不这么认为,他公开说,要从中发现真理,而



不是背诵亚里士多德的书本。



一天上课的时候,伽利略对学生们说:



站在楼顶上,左手拿着一个



一磅重的 铁球,右手拿着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同时扔下去,哪个先



着地


?


学生们想了想,回答说:



亚里士多德说过,重的物体下降速度要比



轻的快,所以十磅重的铁球先着地。



伽利略摇摇头,说道:



不对,亚里士多德错了,应该是两个铁球一



起着地。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