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一生只为大国重器_名人故事
-
孙家栋:一生只为大国重器
“喂,天宫二号吗?你的快递到了!
”
2017
年
4
月
20
日,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
号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二
号完成对接。其时,中国网友集体化身段子手,管天舟一号叫“太
空
快递员”
,语气又萌又傲娇。
换作从前,人们为大国重器傲娇的方式,是涌向天安门广场。
比如,
1970
年
4
< br>月
25
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的
消
息,
“消息报出来没
10
分钟,天安门广场已是人山人海,等我要去天
安门广场的时候,挤都挤不进
去。
”这个挤不进去的中年人,就是负
责人造卫星总体设计工作
的孙家栋。
弹指间,这个中年人已
是满头白发,但换来了天上的星斗璀璨。
“东
__
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1
/
11
方红”
“
北斗”
“
嫦娥”
……在中国自主研发的前
100
个航天飞行器中,
有
34
个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
程总师。
探月铁三角
欧阳自远的名字,随着“嫦娥工程”而妇孺皆知。可一见面,他就爽
朗地说:
“
我不喜欢别人称我
&lsquo:
嫦娥之父
&rsquo:
。
我不懂航天,
读书时学的是地质;我搞航天,是孙家栋领进门的。
”
他们的故事,从
2000
年开始。欧阳自远想探月,但不知道中国在技
术上有没有可行性。
他找到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栾恩杰,
讲了探月
的构想。
栾恩杰说:
“我给你
介绍一个人,
搞探月,
你得把他拽进来。
”
“谁啊?”
__
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2
/
11
“孙家栋!你去跟他详详细细汇报。
”
欧阳自远跑到了孙家栋的办公室,一谈就是两个上午。每一步
构想、
每一个目标,孙家栋都问得非常仔细。
“谈完后,孙家栋
说,咱们这
辈子怎么也得把这个事干成。他有这么大的决心!
”
欧阳自远探月的那些科学构想,<
/p>
到了孙家栋手里,
就分解成一个一个
步骤
、一个一个系统。
“探月工程获得国家立项后,任命了三个人,
栾恩杰是总指挥,孙家栋是总设计师,我是首席科学家,大家管我们
叫探月
&lsquo:
铁三角
&rsquo:
。孙家栋一上来就说:
&lsquo:
欧阳,
我是给你打工的。
&rsquo:
我说:
p>
&lsquo:
你胡说八道,我对航天一窍
不通,我给你打工还差不多!
&rsquo:
他就笑:
&lsquo:
嫦娥一号能不
能到达月亮,
p>
这是我的活,
到不了,
你唯我是问。
但是到了月亮以后,
该看什么、该拿什么,就轮到我一窍不通了。我把
你的眼睛、你的手
伸到月亮上去,后边一切事,归你。
&rsq
uo:
别看说起来简单,把嫦
__
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3
/
11
娥一号送到月球,
需要哪些关键技术?哪些单位和个人牵头参与?阶
段性目标和时间表怎么定?…
…事情千头万绪,他操心死了!
”
欧阳自远很快发现,
孙家栋不仅航天技术过硬,
对各个部门和人的情
况也了如指掌,大事小事到了他这儿,都能迅速决断。
p>
最刻骨铭心的事,当然是
2007
年
11
月
5
日。
“我们最操心的不是发
< br>射,
而是嫦娥一号到了月球附近后,
得被月亮抓住。
p>
抓不住就飞跑了,
要不就撞上月亮了,
前功
尽弃。
以前美国和苏联失败最多的就是这一
步。我们从来没有去
过月球,心里真是一点底都没有。嫦娥一号发射
出去,走了
13
天
14
小时
1
9
分钟,终于到了这个时间节点,我和孙
家栋坐立不安,一直在
问测控数据。最后一下,汇报说:
&lsquo:
抓
住了!
&rsquo:
我俩说,再验证一下,几点
几分几秒在哪个位置抓住
的。之后再校准一次,又校准一次,确认,真的抓住了!我俩抱
起来
痛哭。
”
__
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4
/
11
那一刻
,孙家栋
78
岁,欧阳自远
72
歲。
“我始终是老同志的尾巴”
“为什么会哭呢?”
孙家栋坐在沙发一角,
一只手紧握身旁一个巨大月球仪的轴——这只
月球仪是按照嫦娥一号采集的数据绘制的。他微笑:
“我是经历过旧
p>
社会的人,
那时什么东西前面都要带个
&l
squo:
洋
&rsquo:
字,
p>
洋钉洋
火洋油,因为我们自己生产不了。结果几十年时间,我们国家
就能发
射自己的航天飞行器到月球,
实在太不容易了。
当时我就是想到了这
些,那种成就感和激动的心情,让我一下子克制不住
情绪。
”
孙家栋在苏联学习了
6
年多,
1958
年一回国,就被分配到国防部五
__
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5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