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具有工匠精神的名人素材
放声再见-一出好戏评价
古代具有工匠精神的名人素材
导读:
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
高,而制
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总管或曰总
工匠,前文所引柳宗元《梓人
传》的传主就是一名都料匠。预浩把塔
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
。大家都奇怪这是
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
“京师地平无山
,而多西北风,吹之不
百年,
当正也。
”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闻名于世,
但至于为什么会倾斜,
直到今天也不明所以,
唯一可以肯定的
.
不是设计者的初衷
;
而
“年龄”
远远大过比萨斜塔的开宝寺塔,
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
候因素前提下的
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用心之精盖如此”,今
p>
天我们又如何不该伸出大拇指
?
“国朝以来
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
工皆以预都料为法”,当之无愧,可惜预浩撰写的“《木经》三
卷”
已经失传,只在沈括《梦溪笔谈》中还能见到片段。开封见今仍有开
宝寺塔,
为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是否预
浩建的那个不
太清楚,太多的古代建筑都是这样,尽管建造技术十分高超,却没有
留下工匠的名字。比如西安小雁塔,更有“三离三合”的神奇,即:
三
次地震时分裂,又三次自行“复合”。神奇的原理是什么呢
?
近
代
在修复小雁塔时发现,
当时的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将塔基用
夯土筑
成了一个半圆球体,
受震后压力会均匀分散,
从而使塔身像
“不倒翁”
一样。
< br>
周密《癸辛杂识》云:“汴梁宋时宫殿,凡楼观、栋宇、窗户,
p>
往往题
‘燕用’
二字,
意必当时人匠姓名耳。
”
这显然只是一种猜想,
哪有某个工匠,即便都料匠也罢,能够包揽一切的道理
?
< br>但历史上那
些留下了姓名的工匠,
又往往不能与作品进行
对应。
朱启钤等先生编
辑、
杨永生先生
新编的
《哲匠录》
,
便是一部关于古代
工匠名录的书。
书中“所录诸匠,肇自唐虞,迄于近代
;
不论其人为圣为凡,为创为
述,上而王侯将相,降而梓匠轮舆,凡于工
艺上曾着一事,传一艺,
显一技,
立个言若,
< br>以其于人类文化有所贡献”
,
因此,
举凡
“营造,
叠山,锻冶,陶瓷,髹饰,雕塑”等方面的能
工巧匠,一概收录。像
圣字辈的鲧、禹一类,将相级的曹操、萧何、杨素、韩琦等,在他
人
看来,“沦为”工匠或许有些屈尊吧。
明朝宋濂写过一篇齐桓公责备工师
翰的寓言故事,
工师翰就是一
名工匠。宫殿坏了,建新的,工师
翰全权负责。先去伐木、用木排运
出山,然后“麾众徒,操剞劂斲之,运绳尺剫之”。五
个月后,大功
告成。桓公一看,
“东阿之楹有樗者”——东宫有
根柱子是用臭椿树
做的,不高兴了,责备说:“樗,散木也。肤理不密,渖液弗固,嗅<
/p>
之腥,爪之不知所穷,为柣为枨尚不可,况为负任器耶
?
”这种树一
堆毛病,不密实,闻着臭,做成门槛什么的都不合格,何况要
承重
?
工师翰假装委屈,我把别的地方都弄得那么好,
“嘉木以为桯,文磶
以荐址,画藻以奠井,坚垩以厚墉,陶甓以饰黝”,
梁柱缺了一根用
椿树凑数,不成想就被责备了。桓公给他讲道理,宫殿就是靠柱子支
p>
撑的,“一楹蠹则倾隳”,怎么能行呢
?
工
师翰这时也讲道理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