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小学生防火常识五条-真伪鉴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
文的能力。
2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
生动的语
言说明事物。
4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
要点。
2
.学习本文准确
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
.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
括。
●教学方法
< br>1
.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
采用多种形式的
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
.讨论法、点拨法。
3
.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
,激发他们的参与热
情和学习兴趣。
4
.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
.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
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
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探究局部说明
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
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
种类型,即事理说
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
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
学习、工作、生活
,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
“大自
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
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
可
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
p>
.
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 br>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
初步感知文意。
2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
.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
么重要意义?
(
3
< br>)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
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
p>
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
1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
生产的科
学,叫物候学。
(
2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
用在农业生产上。
(
3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
p>
4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
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
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
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
(<
/p>
4
)
题。
教师可
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如
“
首
先
是为了……”
“
此外
还有……”“
对于
……”“
还
可以……”“
也
可以……”“
为了
……”。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
的筛选、概
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
.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
1
~
3
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
/p>
第二部分(
4
~
5
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6
~
10
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
p>
11
~
12
段)说
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
.理清文章
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p>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
着
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
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
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
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
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
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
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
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
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
6
~
10
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 br>
1
.学生齐读
6
~
10
段
2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
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
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
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
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
/p>
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等连接词,
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
,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
为学习、作判
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
理
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
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
p>
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
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
—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
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
2
毫米,仅
相当于
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
开,它的面积大约
相当于
4
张打印纸。
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
1
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
大;老鼠的只有
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
.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p>
、
_______________
。<
/p>
4
.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
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5
.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
.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智力
2
.逻辑顺序
3
.作比较
打比方
列数字
4
.准确性、严密性。
5
.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人的智
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
多。
6
.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
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
延伸,转化课堂
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p>
1
.赏读文章第
1
、
2
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p>
(
1
)学生齐读
1
、
2
段。
<
/p>
(
2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
,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
自然现象同气候
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
表现力。
(
3
)精读
1
、
2
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
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
,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
1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
春天到了,
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p>
生
2
:其实,只
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
第开放
,……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
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
3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
“萌”字准确地反映
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
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
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
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
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
“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
p>
4
:
这两段文字好,
好在修辞格的运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大自然写活了。
如
“立春过后,
大地渐渐从
沉睡
中
苏醒
过来”“到处
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
迎接
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
了,
就好像大自然在
传语
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
又好像在
< br>暗示
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
唱歌
……”
。
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
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
生动性和文章
的可读性。
生
5
:
这两段文字好,
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
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
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
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
铺垫。
(
4
)教师提示学生看
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
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
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5
)学生齐读
1
、
2
段,争取背诵。
2
.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
性。
(
1
)
古代流传下来的
许多
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
2
)北京的物候记录
,
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
刺槐等花相比
1960
年迟
10
天
左右
,比
1965
年迟
五六天
。
(
3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
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
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
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
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
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p>
3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
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
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
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 br>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如: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
相抱,有的交头接
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p>
《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
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
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
畅的气。”
《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
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
得格外辉煌。”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
8000
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
1
20
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
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
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
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
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参考片断: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
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
120
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
翔的成员
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
直地冲向云天,一会
儿又来个
180
°
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
< br>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
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
己的
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
中,将食物一一
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
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
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
8000
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
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
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
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
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
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
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