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
-小说排行2018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
于清文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重视孩
子的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一直都是中国人们所尊崇的,由此可见,
教
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及任务的艰巨性。
然而,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
各种教育
问题也接踵而至,<
/p>
其中,
最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头疼并最为棘手的就是学生的厌
p>
学问题。
厌学现象在我国中小学生学习生活中普遍发生,
尤其是随着中学生青春
期的到来,
中学生的厌学心
理更为严重。
中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有学生自身的内
在原因,更
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的原因。厌学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
影响素质教育的有效
实施、
教育质量的提高,
更会对学生心理健康、
性格塑造及
人生观、
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不利。
本文通过多层面深入分
析
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
帮助
其克服学习心
理障碍、
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长,
使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
作用。<
/p>
关键词:
中学生;厌学;现象;心理分
析
近年来,
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现象日益严重,
让社会、
教育工作者和父母非
常
担忧。
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
正确认
识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最为关键的做
法。
厌学心理是指学
习者对待学习的一种消极心理,
学生们对日常学习所产生的
厌倦
甚至是厌恶,
进而逃避学习。
学生们的厌学心理有多种表现,<
/p>
其中最为常见
的是:
学习动力不足、
p>
学习兴趣较弱、
学习态度不端正、
作业不完
成或随便应付、
经常迟到早退、
课堂不专心听讲、
怕考试、
沉迷网络游戏、
追求享受、
脾气暴躁,
甚至仇恨老师、
仇恨学习等。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
对外界的东西好奇心重,
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但无主见,
易受外界影响,
基于这样的成长关
键期,
厌学心理
是最易出现且较为突出的一个时段。
面对这种长期困扰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
如此一大难题,重新审视厌学心
理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找出对策,对症下药,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br>
一、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生是一个复杂的个体,
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
而是
1
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
在分析问题
成因时,
我们应综合分析各种因
素,不应只考虑一种。
(一)主观原因(内在原因)
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自身方面<
/p>
的问题。张大均先生曾在自己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样写到:
“当人或动
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
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
能为力,
丧失信心,
这种心理
状态被叫
做习得无助感。
”这种心理的产生是由无数次的挫败而导致的。
[1]
1.
自我归因不当,
对学习失去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通过研究人们对成功
与失败的归因,
提出了一种较为著名的成败归因理论,
它包括三个维度六个因素:
内在和外在,稳定和不稳定,可控和不可控。其中,能力是稳
定和不可控的,而
努力是不稳定和可控的。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处于成长关键期,思维
活跃,易
受外界影响,对事物的评判不够准确。因此,若在学习上长期经历所谓的失败,
而又找不到正确的对策,
那么他们就会想当然的把失败归因为自
己能力不行或智
力低下等稳定不可控的内在原因,
而不是客观的
分析任务本身的难易程度或自己
的努力程度。
[2]
这种不当的归因,最终导致众多中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2.
学习动机缺失,
缺乏目标,
没有学习的动力。
孩子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他们认为,他
们是为父母、为老师而学习的,不是为自己而学。导致孩子们有这
种看法,主要原因有两
点:第一,父母的高压政策,许多家长通过言语上甚至行
动上,
去逼迫孩子们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
孩子们自然就认为他们是为
了父母而
学习的;第二,受社会上学习无用,许多文盲通过自己的打拼也能成为大老板,
赚大钱,相反,现在大学生那么多,工作难找,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上学无用,
中学生思维不定,
易受他们的影响,
所以孩子们
就没了学习动机,
感觉上学读书
无用,挣钱才是硬道理。孩子们
没有目标,不理解上学的意义,怎能有动力好好
念书,厌学心理就这样产生了。
3.
学习习惯较差,
对学习失去兴趣。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中学
生学习
习惯普遍较差,课堂不好好听课,不会做笔记,听课随心所欲,喜欢的科
目听听,不喜欢
的直接不听,作业不认真、随便应付,课下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
惯,平时不努力,考前搞
突击。许多中学生因为学习习惯差而导致学习差,进而
对学习失去兴趣,最终导致厌学,
甚至辍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