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学法指导

余年寄山水
883次浏览
2021年02月23日 02:0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榜样的拼音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许国璋)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主要指 在学习活动中,


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


而运


用的规则、


方法和技巧,


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 题的操作过程,


是认识策略在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对知识的认识过程、


让学


生参与教学过程,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重 要的学习就是关于学习


方法的学习。多年来,我们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了许 多


努力,但有时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学生因为不知如何学

< br>而导致的不愿学、不会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个学生,如果养


成了良好的学 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他在学习的过


程中,就会因经常获得成功,而感 受到成功的喜悦。于是,他感到学


习的轻松,


愉快,

< p>
有乐趣。


久而久之,


他很可能成为一名爱学,


会学,


学得好的学生。反之,如果没有好的习惯和方法,那么,他在 学习的


过程中,就很难获得成功,难于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因此,他感到学


习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是一件没有意思的苦差使。久而久之,就很容


易成为差 生甚至辍学。我国古代就有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渔”[1]的精辟论述,不正是说 明了这个道理吗?现实生活中那些会


学又乐学的学生不也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吗 ?由此可见,



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方


法更应成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主攻方向。


但是,


单纯的为教学法而


教学法是行不 通的,


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应把对学习方法的指


导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学法 指导的根本途径,也是学法指导经常化、具体


化、出效益的最有效途径。


因此,学法指导必定走渗透课堂教学这个


主渠道。


课堂 教学应当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支离破碎、


杂乱无章、


随意组合的复合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


主 体;教师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就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 为中心的课堂结构,


设计以“导”为核心的课


堂教学结构。


按此结构,


语文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有机渗透学


法指导。



一、



明确学情,备好学法



通常,


教师在上课时大多都把精力花在“教”的方法上,


而很少


去思考学生的“学”。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首 先要改变的就


是这种传统的做法,要改变观念,以“学”定“教”。所以,在备课


的时候,就应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学生学< /p>


力,明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


,

< p>
有针对性地设


计学法训练、


学法指导措施、


指导步骤等。


只有这样,


才能有的放矢,


使每一堂课都能产生良好效益,


使学生学有所得,

< br>从中不断提高学习


自觉性和科学性,从根本上获得学习的方法。

< br>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 所面对的学生学习情况各有不同,


即便是


同一班级的学生,


对不同的学习内容、


课文篇目的学习情况也是有所

< br>不同的。因而,我们在分析学习情况时要客观、具体地加以分析,决


不可千篇一律 。


在确定了学生学习实力之后就可以针对实情设计课堂


学法指导 方案。设计时要力求使学法与学生的学力相当,不可偏废。


同时,也要注意指导的可操作 性和实效性,不能空摆架子、走过场。



二、



设计预习,指点方法



课前预习,是课 堂教学的前奏。课前预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


课堂教学的效果。通常,很多教师都易忽 视这个环节的学习指导;大


多学生预习时也都只限于“读一读,


看一看”的方式,


却不懂得采用


一些较好的预习方法。这样,预 习达不到预先学习的目的,课堂教学


效果显然不会理想。


针对这 种现象,


我们应当在课前具体地对学生进


行预习方法指导,教给 学生预习的方法,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为课堂学习作好学习预备。



一般地,教师可教给学生如下预习方法:


1


、对全文进行整体阅


读,利用工具书(字、词典)查阅生字生词,依据上 下文揣摩词意,


并批注于文中。“不动笔墨不读书”,用“□”标出生字、生词;用


“——”画出重点词语;


用“~~~”画出优美语句;


用“„„”标


示重难点和注意点;用“ √”标示自己的补充和理解;用“? ”标


示疑点;


用“‖”表示文章结构的划分;

< br>用“|”表示对段内层次的


划分;用“△”标示要特别引起注意的地方。


2


、重点阅读,结合课


文背景介绍、课前提示和 文中注释,对重点内容进行反复阅读,了解


作者思想。如:


他想 告诉我们什么?使用的写作方法、运用的表现手


法,中心是什么?语言特点怎样?



例如,我在对《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教学时,给学生的预习指导


是:


(一)


借助资料和参考书了解孟子生平 及其思想。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课文内容,完成:


1


、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


、给文


中出现的生字注音。


3


、勾画、圈点文中关键词句,并借助注释和工


具书作解释、翻译全文 。


4


、勾画出疑难之处。


(三)思考:


1


、本


文中梁惠王和孟子谈论的话题是什么?

< br> 2



孟子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来


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3


、孟子在文中阐述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系统地、逐步地把


一些好的预习方法传 授给学生。如全册预习法、单元预习法、课文篇


目预习法等。


其 中,


最重要的是要在指导方法的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养


成良好的预 习习惯,


不断地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真正达到会预


习、会学习。



对于预习的具体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按单


元、 按文体,具体到每一堂课的学习内容,作明确的预习要求、预习


设计及方法指导。



这样,只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学生就会养成良好习惯,形成


能力,为课堂教学作好最佳预备。



三、



灵活引导,展示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


体,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动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


一个引导者,要重在“导”。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


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引导学生去主动地完成学习目标 ,


从中掌握


知识,获取学习方法。


< /p>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明确认知目标,也要使学生


明 确学法目标。其中,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


知识的过程;


同时,


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


实质上,


只有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


才是最佳的教学效果 。


这正如达尔


文说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


[2]


因此,我


们在课堂教学过程 中应明确地展示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怎样学习,


怎样获取知识。



例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教师可作这样的“学习引

导”:


(一)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细读全文,完成:

1


、给


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


、勾画、圈点文中关键词句,并借助注释


和工具书作解释或翻译 。


3


、勾画出疑难之处。


(二)细读完 全文后,


完成以下题目:


1


、解释下列 画线的词;


2


、指出下列画线的词的用法


并解释(三)快速阅读全文,完成:


1


、本文可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


部分



1

< br>)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



2-4




分析“民


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


5-7



: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

< p>
2



理清写作思路,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布置学生同桌同学相互进行


对话复述。教师鼓励两名学生进行对话复 述)



(四)精读课文第


2

< p>


3



4


自然段,


完成下列题目:


1



“填然鼓之”中的“鼓”字,


与“一


鼓 作气”中的“鼓”字的用法相同吗?属哪种用法?“之”字是代


词吗?(答:相同。属名 词用作动词。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2


、这


三段文字中,含有两个成语,是:


(弃甲曳兵。五十步笑 百步。



3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 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五十步笑百步”图。解答:五十步笑百


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 相同,只有情节或轻或重的区别。孟子用


它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 多少,


揭开了梁惠王


搞小恩小惠笼络民心于邻国统治者本质上没 有什么区别。“使民加


多”,必须施行“仁政”、“行王道”)



(五)全班同学一起朗诵课



5



6



7


自然段,读完后讨论:


1




在本文中,孟子针对梁惠王


“民不加多”的疑问,


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哪些具体措施?


(教师


用多媒体展示五幅“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的话题对话 ”


图进行解答。



2



联系现实,


谈谈你如何看待孟子的思想主张?


(教


师引导学生归纳板书。解答:本文中,孟子托言古制,提倡“五亩 之


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在当时社会是无法实现的。但主

< br>张减轻徭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


民而王”的积 极思想。孟子积极主张“不违农时”,“不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

< br>申之以孝悌之义”,


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是难能可贵


的, 可惜这些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最终只能


维护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 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 设计学法,巧妙引导学生按学法去领


会课文,掌握知识,最终达到掌握方法、用好方法、 善用方法。



这样,通过展示学法,使学生明确学习步骤、学习 方法,在教师


的灵活引导之下去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四、



示范学法,点拔学法



教学活动是双边 活动。教学过程,既是老师“教”的过程,也是


学生“学”的过程;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榜样的拼音


-榜样的拼音


-榜样的拼音


-榜样的拼音


-榜样的拼音


-榜样的拼音


-榜样的拼音


-榜样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