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思乡诗句
-欢乐颂2演员表
王维的思乡诗句
故乡,是游子用谷子酿造出来的陈
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
酒的味道就有醇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维
p>
的思乡诗句
,欢迎阅读。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歌
一开头,
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
,
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
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
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
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
的事呢?
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
用梅花作为繁多
家事的借代,
不但更加生活化,
而且也诗化了最普
通的家务事,
同时又体现了诗
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
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
》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
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
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此首诗就是他
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
构图设色非常讲究
的山水诗不同,
这
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 br>但千百年来,
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此首诗,
却
p>
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
首
先来自它的朴质、
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
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
“忆
山东兄弟”。
写此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
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
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
乡”;
而且越是繁华热闹,<
/p>
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
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
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
个“异
”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
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
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
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
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
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
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
情,
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
不过有时不一定是
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
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
往往是家人团聚
的日子,
而且往往和对
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
所以“每逢佳节倍
思亲”
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
任何诗人用这样
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
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
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
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
乎不经任何迂回,
而是直插核
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
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
足。此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
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
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
也很难办到。
诗人采取另一种方式:
紧接着感情的
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
登高时佩带茱萸囊,
据说可以避灾。
茱萸,
又名越椒,
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
如何在重阳日登高,
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
但会显得平
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
在
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
却发现少了一位
兄弟──自己不在
内。
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
度佳节,
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
全团聚;
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
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
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
警处。杜甫
的《月
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
乎更不着力。
《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此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
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
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
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
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
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
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
对俗世的厌弃
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此首诗写送友人归隐,
看似语句平淡无
奇,
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
< br>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
“饮”是使动用法,
“使„
„
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
引出下面的答话,
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
华的问语,
表露了诗人对友人关切
爱护的深厚情意。
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
“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
意的。不仅交
待友人归隐的原因,
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
p>
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
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三字是理解此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
< br>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
苦
苦寻问了。
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
只有
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
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
思想感情:
既有对友人的安慰,
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
既有对人世荣华
富贵的
否定,
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
在这两
句诗中,
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
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
,
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
乎无甚意味,
至此两句作结,
诗意顿浓,
p>
韵味骤增,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当然,<
/p>
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
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
的,
如果没有
前四句作铺垫,
这两句结
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
(谢榛语)
的感
觉。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此首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
首。
《杂诗三首》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
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
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
第一首:
“家住孟津河,
门
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
寄书家中否?”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
第
三首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写思妇给丈夫
回信中的话。
这第二首则是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三首诗之间有一定的意蕴联系。它们都用口头语,写出一种缠
绵深婉之情,
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正如宋人刘辰翁《王孟诗评》说:
“三
首皆淡中含情。”
此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
以第一人称
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
之辞。
< br>游子离家日久,
不免思家怀内。
遇到故乡来人,
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
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
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
况,
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
细细品味,这
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窗前着一“绮”字,则
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
牵梦绕的佳人爱妻。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
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精
妙。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
人寻味。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
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
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
因此,
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
他不
直接说思念故乡、
亲人,
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
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
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
,表现得格外含蓄、浓
烈、深厚。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
宜于以
小见大、
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
将抒情
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
只留下一点情怀,
将他灵视中所映
现出的故乡种种
景物意象尽量删减,
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
/p>
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
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
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
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
件关心,思家之切。”说得颇中肯。
罗宗强先生在论述盛唐诗人善于将情思和境界高度净化时,<
/p>
将王维此首诗与
初唐诗人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诗作了比较
。两诗的题材内容十分类似。
<
/p>
王维诗写得质朴自然,
感情也真挚动人,
但诗中写自己遇到故乡来人询问故
乡情事,一连问了子侄、栽树、建茅斋、植竹、种桷、
水渠、石苔、果园、林花
等一系列问题,
“他把见到故乡人那种
什么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盘托出,
没有经过
删汰,
没有加以净化。
因此,
这许多问,
也就没有王维的一问所给人的印象深。
”
通过这一比较,<
/p>
足以显示出“王维是一位在意境创造中追求情思与景物的净化的
高
手”(罗宗强《唐诗小史》)。
[
王维的思乡诗
句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