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分类(思乡怀人)教师
-蒸面包怎么做家庭做法
初中诗歌分类(思乡怀人诗词)赏析
一、思乡怀人诗词的鉴赏
“问世
间情为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许”
,
这就
是人间最难舍的情—亲情。
古人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
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
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
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
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二、归纳特点
(一)思乡(亲)缘由:内在――
战
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
友遭不幸(孤寂落寞)
;外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
日暮鸟归,子规夜啼,杨柳青
青,花开花落(感时触景)
。
(二)情感类型
古代思乡怀人诗词一
般表达客处异乡的孤寂、惆怅、落寞、凄清,厌倦战争,思
念家乡,怀念亲友,渴望过安
宁的平静生活。
三、主题
:
1.
表达亲人或友人的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
2.
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
,
寄寓着人们团聚的心愿与期待
3.
传递孤独的感伤
,
感慨人生的短暂和渺小
一、次北固山下·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这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作者
思家的情感?
答: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
自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
(<
/p>
1
)这两句诗:
“海日”对“江春”
p>
,
“生”对“入”
,
“残夜”对“旧年”
。句式工整,生
动形象,琅琅上口。
p>
(
2
)透出自然
的理趣,形象的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
3
)透露着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
4
)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3
、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
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
,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
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
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
、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海
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
写景
逼真,
而且蕴含一种理趣
表现新生事物蕴含在旧事物中,
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5
:五六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修辞方法:对偶。具体说明:
“海日”对“江春”
,
“生”对“入”
,
“残夜”对“旧年”
。
句式工整,生动形象,琅琅上口。
6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
,有的版本作“潮平
两
岸阔”
,你觉得“失”与“阔”
,哪
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
关系。
答:
两字各有其妙,
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
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
“失”
字更好,
因为它生动
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说
< br>“阔”
字更好,
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
渺远无际,
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
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
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7.
展开
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
正地高挂着。
8
、首联中总写北固山
秀丽景色的两个互文词语是
青山、绿水、
二、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小令中起
何作用?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起画龙点睛、
点明主旨的作用;
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
孤寂愁苦的心情以及浓浓的思乡愁
绪。
2
、
小令通
过景物描写来营造意境,
以景衬景。
结合具体景物体会作者营造
了怎样的意境?
答:断肠人在天涯;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
3`.
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
语是断肠。
.
小令中
“枯藤”
“老树”
“昏鸦”
“西风”
“瘦马”
“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全曲中
,
暗含题中
秋
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枯藤
、
老树
、
西风
;
与
夕阳
相呼应的是:
<
/p>
昏鸦
___
,
与
天涯
相呼应的
是:
古道
___
,
最能触发旅人
(
游子
)
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人家
__
。
体现
全文主旨的
思
字的一句是:
“
__
断肠人在天涯”
。
4
、
枯藤老树昏鸦<
/p>
与
小桥流水人家
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
意吗?(
2
分)
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
< br>天涯
人的思乡愁绪。
5
、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
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
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
/p>
烘托出游子孤
寂、悲凉的心境。
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
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
“杨花落
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
悲
苦哀怨
的
心情。作者撷取“杨花落尽”
“子规啼”的景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2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
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3
:填空:
“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飘零,本诗
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时节的一
种飘零离别的悲凉气氛。
4.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
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
诗时间,又采用寓情于景<
/p>
手法,抒发了离别的忧伤
之情。
5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
以及因朋友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而充满了深深
的
担忧之情。
四、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
“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秋”字
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
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
字一词,用词准确,
富于动态感。
2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
/p>
3
、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
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
要这样写?
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
用想象未来团
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
的相似之苦;
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
秉烛夜话的材料,
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在时间和空间的
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4
·绝句律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打破了常规,
“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
山夜雨”的重出,是否影响了表情达意?为
什么?
不仅没有影响表情达意,
还正
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
间
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5
·诗人想像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想象将来与朋友欢聚,
共同剪烛于西窗之下,
向朋友细细述说在巴山夜雨时想念朋友
的情景.
6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
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这首诗借
“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剪烛西窗”的含义是达思念朋友,渴
望团聚的感情。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
了作者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p>
7
·
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
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8
·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
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
思念的寂寞,
把思念的深情
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
五、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
、
赏析“
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
表达效果是什么?
“散
“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
“散入春风”
,
随着春风传到各地,
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飞”
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
毫不经意地吹。
2
、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柳”
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
应
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3
·本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4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
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
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折柳曲”
的笛声
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5
·第二句和第四句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
笛声的悠扬动听。
第四句的
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
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6
p>
·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本
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有
之,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六
、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②,双袖龙钟泪不干③。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报语传平安④。
[2]
1
、
“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
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
态。
2
、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3
.
想象一下,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
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
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和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
这是一个多好的给家人捎书信的机会呀!
p>
可惜却没有预先准备
好纸笔,于是,
诗人急
中生智,
那就干脆为我带一个平安的口信吧。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
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情。
4
、
在上面逐步分析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逢入京使时场景的描绘,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
情以及开阔乐观的心情。
或
者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
情。
5
·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一下
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直
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想念起家乡和亲人,
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
袖。
七、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
赏析杜甫的
《春
望》
并答题。
①全诗从结构看,
首联总
写
望中所见
,
颔联分写,
通过
花
和鸟
两种
事物写春天。
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
尾联
总写忧国思家的
感情。②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
一个细
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表现在战
事连绵中久盼亲人
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2.
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
真挚。
3.
“烽火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
简要评析
。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
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
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
极其珍
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
消息
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
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
很自
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这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4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
大到小,由(山河)
到(草木花鸟)
。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
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望”有“观望”
“希望”
“盼望”之意。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
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5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
面对沦陷的山河,
一位满头白发的
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
如今纷
纷断落,
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
p>
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
忧国思家的情怀。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
形象作简要赏析。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
凉的心情。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
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6<
/p>
、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p>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
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
”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
“深”字用得好
在哪里?“深”
在此指草木茂盛的样子,
形象地表现了战乱后人烟稀少,昔日繁华不再的景
象,让人顿感凄凉。
“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
p>
惊心。一个“
_
破
__
”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