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汇总
-姓的笔顺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汇总
一、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
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
物象阴阳向背,
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
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
以突出形象。
如孟浩然
《早寒有怀》
: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
海夕漫漫。”这首诗
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首联“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
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
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
这是渲染的手法。
文档来自于
网络搜索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
p>
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作
为陪衬,
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杜甫
< br>《秋
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
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联从大处
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
浪,动荡不安,萧
条阴晦,
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
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些景物描写
是从侧面着意,用
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文档来自于
网络搜索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
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
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
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
< br>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
天寒冷凄飒的氛围,
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
杜甫
《秋兴
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
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
的情感。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对比和衬托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
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
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
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p>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
的一个。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
抒情诗,在看似叙事中作者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对照,
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
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这里重点是通过比照,
以去年的欢快衬托(反衬
)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 / 10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
,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
中有所感有所悟,
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
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
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
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
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
让读者清
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
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
况的对
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文档
p>
来自于网络搜索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
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
但是对比仅限于相对事物<
/p>
(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
而衬托还可以是相似事物
(或形象或情
感)
的对照。
对比通过对照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
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
认识;衬托通过对照落脚点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
索
三、衬托和烘托
衬托前面已经介绍。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
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如前面举过的崔护《题
< br>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
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
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烘托前面也已经作了介绍,它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
使
该事物形象更突出。
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
照,
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
行“烘”。如前面所举的孟浩然《
早寒有怀》,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出一种意境氛围;后
两联抒发自己那种思乡的愁绪和
前途渺茫的愁苦。虽然意境格调和心情有一种内在的相似
性,但两者不是同“质”的相近
或相对的事物,不存在通过对照凸显一方的关系,所以不是
衬托。
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
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
p>
这
种意境氛围就散发着作者心中的忧思和迷茫,
虽然看似写景,
但实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
者情感。所以
景物描写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
是两者
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
(或形象或情感
)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
(或形象
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
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
来
实现。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衬托
p>
,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
和
对照的修辞手法。
衬
托
,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
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
烘托
本
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 br>2 / 10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
劲头,来
衬托
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
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
反衬,
即
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
事物从反面去陪衬
烘托
本体事物的格
式。
< br>例如
“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
虽然林外是
阳光灿烂,
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
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
出森林成长茂密、林
子阴暗,这是“反衬”。
< br>
常言道:
“红花虽好,
也要靠绿叶扶持。
”
这句话很能说明
衬托
的道理。
写文
章亦如此,
运用
衬托
这一技巧,
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而
衬
托
在其体运用中,
主要又
有两种类型。
p>
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
烘托
< br>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
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
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
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
气。(鲁迅《故乡》)
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
衬托
了“我”的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
衬情。
②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
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
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
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
描写,
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烘托
了水生嫂勤
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以动衬
静,
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
来
烘托
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
世界。
①骑马穿行林中,
p>
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
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p>
(
碧
野《天山
景物记》)
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
衬托
天山森林
处人迹罕至、幽深僻静。
②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
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
,
早晨走来,
泡
一碗浓茶,
向院子一坐,
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郁
达夫《故都的秋》)
以秋天坐在院子里
能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来
衬托
出周
围环境的宁静及作者悲凉的心
境。
此外,
衬托
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以小衬大、以美衬美、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
宾衬主、以恶
衬善、以正衬正等。
3 / 10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对比是
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
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两相比较,
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
双方特点比得
更加显著,
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
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
从内容分,
有两体对比、
一体
两面对比两种。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
,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
和
苍蝇》)
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
。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
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
憎的感情。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
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
蔑革命的反动奴才。又如: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
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
(白居易
《卖炭翁》
)
这两
例,
是两种事物的对比。
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
极欲的愤怒,
对人
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
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例④,
“一车炭,千
余斤”,说明物质
之多,
“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
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
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如:
①这些人,
马克思主义是有的,
p>
自由主义也是有的:
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
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
“
和
尚头”
上摩着,
他的被穷
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
望来了。
(茅盾《春蚕》)
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
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④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的一百个至二
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
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
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
量,……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体地批评了
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
希望”
;<
/p>
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
赞美我们战士爱
憎分明;
例④
“系
统”与“零碎”、<
/p>
“实际”与“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
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
对比根据结构标准,
参考传统分类法,又可分为平比与差比两小类。
平比,指两件事物平等并列地比较,往往采用并列句式。例如:
4 / 10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①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p>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
< br>②今天,我们对人民,温驯得像对母亲;明天,才会用严酷的炮火,把入侵的敌人烧成
灰烬!
(李瑛《雪夜》)
例①用并列句式对比“虚心”与“
骄傲”的不同结果,利弊立显。例②句式相同,通过
对比,揭示人战士对人民温顺,才会
对敌人严酷的道理;使战士性格的两个方面更加鲜明。
差比:指两事物有轻重差别地比较。差比则党常采用转折句式
,或递进句式。例如:
③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例③用“转折句式”差比,揭示了蜜的工作与生活貌似“渺小
”,实则“高尚”的普通
真理。例④
用“不及”关联词语表示差比,强调后者程度上比前者更深一层。
综上所
述,
衬托
与对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
p>
衬托
,甲衬乙,乙也
衬甲;
甲乙
衬托
,
也含有某种程度的
对比。也正由于它们有联系,
所以有些修辞著作中将它
们合为“
比衬”或“映衬”。但是
衬托
与对比的区别还是显而见的。
p>
①从甲乙两
者的地位来讲,甲乙对比,一般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
得益彰,两者
都更加鲜明突出。甲乙
衬托
,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而是有主
次之分,乙衬
甲,
甲为主体,
乙为衬体
,
勇过
衬托
,
使主体更加鲜明、
突出。
这是对比与陪衬的主要区别。
②从甲乙两者的
隐现来说,
凡于乙对比,
两者必须都要出现,
< br>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
表达效果;而甲乙
衬托
,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
像以
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③从甲乙两者的类属来讲,
凡甲乙对
比,
两者要么同一物体,
要么同一方面,
否则便不
可比;
而甲乙
衬托
,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
如以景衬情就是言此而意
彼。对比与
衬托
,不仅是修辞方式,也
是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戏剧、电影、绘画、摄影、
雕塑
和
p>
音乐等,都经常用到它。如果运用恰当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文
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比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
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
词语)种类:明喻甲像乙。本体、比喻词、喻体
三者明明白白都有。如:叶子出水很高,像
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仿佛、似、犹如……<
/p>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暗喻甲是乙。本体
、喻体都出现,中间用
是、成了、变成
连接更多的时候,乌云四
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本
体,直接叙述喻体。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罢。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
本体。雨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
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
织着。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借代: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
说出要出说的人或事物。借代的种类:
1
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体事物: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
只有一个老娘。
2
具体代抽象
p>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
专名代泛称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
5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