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富国》全文详细翻译
-大侦探皮卡丘
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考文言文《富国》全文详细翻译
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富国》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富国
选自《荀子》
使国家富裕的方法,是节约开支,使百姓富裕,还要妥善储藏
剩
余的物资。节约开支要按照礼法,使百姓富裕要实行政策。开支节约
< br>了,物资就多余,百姓富裕了,就人人丰衣足食。百姓丰衣足食,土
地就肥沃而整
治得好,土地肥沃而整治得好,收成就会增加百倍。国
君按照法令去征收,臣下百姓按照
礼法节约开支,那末,多余的粮食
可以堆积如山,
过些时候还可
以烧掉一部分,
不这样就没有地方能储
藏它。到这种时候,国君
还要愁没有剩余吗
!
所以,懂得节约开支和
使百姓富裕的国君,
一定会有仁义圣声的好名声,
并且还有
堆积如山
一样的财富了。这没有别的原因,都来之于节约开支、使百姓富裕。
不懂得节约开支、使百姓富裕,那百姓就会贫穷,百姓贫穷,土地就
贫瘠又
荒芜,土地贫瘠荒芜,粮食产量就及不了正常的半数。国君虽
然拚命搜夺,得到的还是极
少。再不按规定节约开支,那末国君只会
落得个贪利搜刮的恶名,
又有了个空虚贫乏的实际。
这没有别的原因,
不懂得节约开支
,
使百姓富裕啊。
《康诰》
说:
“天广大地覆盖万物,
顺天道行事就使你富裕。”就是这个意思。
p>
足国之道,
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
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
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
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
藏之。夫君
希望能帮助到您
子奚患乎无余
!
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
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
贫则田瘠以
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
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
纠譑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
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
乎天,若德裕乃
身。”此之谓也。
礼,就是贵贱有等级,长幼有差别,财产多少与地位高低都能
适
应。……。才能一定要适应官位,官位一定要适应俸禄,俸禄一定要
< br>适应享用。从士一级以上的人,必须用礼乐去节制他们
;
平民百姓,
一定要用法律去管制他们。
建立国家要弄清耕地数字
,
养育百姓要计
算产量多少,摊派徭役要估计劳力人数。要使百
姓负担得了徭役,国
家的设施能产生出利益,
生出的利益足够养
活百姓,
使他们穿衣吃饭
各项开支出入相抵,还要按时储藏剩余
的物资,这叫做符台法度。从
天子到平民,
不论事情大小多少,
都从这条路子去推求。
所以说:
“朝<
/p>
廷上没有一个侥幸的官,
百姓中没有一个侥幸的人”
。
就是这个意思。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德
必
称位,
位必称禄,
禄必称用。
由士以上,
则必以礼乐节之
;
众庶百姓,
则必以法数制之。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
胜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必时藏余,
谓之称数。
故自天子通于庶人,
事无大小多少,
由是推之。
故曰:
“朝
无
幸位,民无幸生。”此之谓也。
减轻农业税收,减少关卡集市的税率,削减行商人数,少征调劳
希望能帮助到您
< br>役,不耽误农时,
这样国家就会富裕了。这叫做用政策来保证百姓富
裕。
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
如是则国富矣。
夫是之谓以政裕民。
放弃了大事去养育百姓,安抚他们,软化他们,冬天给他们吃稠
粥,夏天给
他们吃瓜果麦粥,用来盗取暂时的好名声,这是蒙混一时
的办法。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好民
的赞扬,但决不是长久之计,事业一
定办不成,成效一定不建立,这是邪道的治国方法。
还有一种是:尽
力抓紧时间使用民力,好大喜功,不顾名声变坏,安于丧失民心,事
p>
业是有进展,但百姓怀恨在心,这是又一个极端。结果是名声败坏,
反而没有成效。所以,放弃大事去追求名声,不行
;
只追求成效
而忘
记了百姓,也不行:都是邪道。
垂事养民,
拊循之,
睨呕之,
冬日则为之饘粥,
夏日则与之瓜麮,
以偷取少顷之誉焉,是偷道也。可以少顷得好民之誉,然而非长久之
道也
,事必不就,功必不立,是奸治也。傮然要时务民,进事长功,
轻非誉而恬失民,事进矣
而百姓疾之,是又偷偏者也。徙坏堕落,必
反无功。故垂事养誉,不可
< br>;
以遂功而忘民,亦不可:皆奸道也。
古人的做法就不是这样。
他们使百姓在夏天不中暑,
冬天不挨冻,
紧急的
工作不伤人力,不紧急的工作不误农时,事业可以成功,功业
可以建立,
上下都能富裕,
百姓都爱戴国君,
人民归附他如水流大
海,
亲近他如心悦自己的父母,乐于为国君献出生命。这没有别的原因,
这是国君能忠信、调和、公平的结果。所以统领国家,治理百姓的,
希望能帮助到您
< br>要赶上时间完成功业,那末使百姓劳逸调剂,比紧赶更能迅速见效。
忠信和公平,
比表彰赏赐还令人高兴。一定要先做到自己端正,然后
慢慢地要求别人也这样。这样,比
用刑罚更有威信。忠信、调和、公
平三种德行,国君能诚心去做,那下面就会马上响应,
就是不想收到
显著的效果,
那可能吗
!
《书经》
说:
“圣君令人心服,
使百姓勤勉,
心里顺从,行动快速。”就是这个意思。
故古人为之不然:使民
夏不宛喝,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
时,事成功立,上下俱富
;
而百姓皆爱其上,人归之如流水,亲之欢
如父母,
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
无他故焉,
忠信、
调和、
均辨之至也。
故君国长民者,
欲趋时遂功,
则和调累解,
速乎急疾
;
忠信、
均辨,
说
乎赏庆矣
;
必先修正其在我者,然后徐责其在
人者,威乎刑罚。三德
者诚乎上,则下应之如景向,虽欲无明达,得乎哉
!
《书》曰:
“乃大
明服,惟
民其力懋,和而有疾”。此之谓也。
对百姓的错处,不教育就用惩罚,那就刑案既多,罪行还不能
制
止
;
光教育不用惩罚,
那坏人就得不到警戒
;
光用惩罚不奖励,
那勤勉
的人就得不到鼓励
;
惩罚和赏赐没有法规依据,那末百姓就会生疑,
习俗就会邪恶,百姓也不能齐心。所以
先王明定礼、义使百姓齐心,
推行忠信去爱护他们,
尊重品德高
尚的人,
任用有才能的人去安排他
们,用官位和赏赐宣示他们的
善行,选适当时机派徭役、减轻百姓负
担去调剂劳逸,以深广的恩惠去保护他们、扶养他
们,如同保育婴儿
一样。这样,不正当的行动消除,盗贼案件不再发生,好人好事都得<
/p>
到鼓励。为什么会这样
?
因为他引导的都
平易可行,堵塞的都坚固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