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篇目简介
-
第一篇:
《狗·猫·鼠》
。原载
1926
年
3
月
10
日《莽原》第
1
p>
卷第
5
期。鲁迅在开头已经说明,那是
p>
为了反击叭儿狗陈西滢攻击鲁迅“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
”的反动“逻辑”而写的。
因为鲁迅在小说《兔和猫》中说过“仇猫”的话,
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杂文中,提出了痛打
落水狗的主张,陈西滢就在《致志
摩》的通信中,恶毒攻击鲁迅。所以鲁迅在回忆童年时对猫的态度时说,
特别憎恶猫“辛
灾乐祸”
、
“折磨弱者”
、
“一副媚态”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如鲁迅所说:
“因此也可见
我的仇猫,理由实在简简单单,只为了它们在我的耳朵边尽嚷的缘故。
”
与仇猫的态度不同的是:
鲁迅对小鼠却有点喜爱。
“祖母她们虽然常恨鼠子们啮破了箱柜,
p>
偷吃了东西,
我却以为这也算不得什么大罪”
,
“这类坏事大概大个子老鼠做的,决不能诬陷到我所爱的小鼠身上去。这
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
< br>”
。鲁迅回忆了当年床前
帖着的两张花纸,他不太喜欢“
八戒招赘”那一张,
“满纸长嘴大耳,
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
张‘老鼠
成亲’却可爱”
。那幅画画得是怎样的有情趣。文章针
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
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
“到处嗥叫
”
、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
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
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第二篇: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
即长妈妈,绍兴东浦大门溇人,生于约
1850
年前,死于
p>
1899
年
4
月。
长妈妈是鲁迅儿时最熟悉最了解的一位农村劳动妇女,鲁迅对她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这位“老年的
女工”
,是一位一向带领鲁迅的保姆,鲁迅母亲和许多人都客气地称呼她为长妈
妈,只有祖母叫她阿长,鲁
迅平时则亲切地叫她“阿妈”
。在《
朝花夕拾》中,除本文外,
《狗·猫·鼠》
、
< br>《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等文中也都写到过长妈妈,可见她对鲁迅影
响之深。本文则是鲁迅比较集中地描写她的一篇散
文。
直到
p>
1934
年
12
月
,
鲁迅在
《且介亭杂文
•
病后杂谈之余》
一文中还写到:
“
p>
我生长在偏僻之区,
„„
我家里有一个年老
的女工,她说长毛时候,她已经十多岁,长毛故事要算她对我讲得最多„„”
。长妈妈的
丈夫姓余,没有子女,过继来的儿子叫五九,是一个裁缝师傅。
《阿长与〈山海经〉
》正是写阿长这样一个
纯朴善良而又迷信落
后的劳动妇女给少年鲁迅心理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她的诚挚深厚的感情。全文中
最突
出的典型事件是:当我“渴慕着绘画的《山海经》
”到处寻找未见、
“买罢,又没有好机会”的时候,
并不识字而且把“山海经”听如“三哼经”的长妈
妈,后来却把《山海经》买来了。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
意了,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在《狗·猫·鼠》
中所计较的
长妈妈一脚踏死“我”所喜欢的隐鼠那种怨恨,
“从
此完全消灭了”
。
第三篇:
《二十四孝图》
。
< br>
“二十四孝”
,旧社会所宣扬的二十四个极尽孝道的典
型人物。其中包含着
积极的成分。我们中华民族仍然需要有“孝道”这种传统美德。浙江
普陀山、江苏张家港农村公园等均有
“二十四孝”
景点,
也正是这种立意。
但二十四孝故事中也有不少荒诞可笑甚至令人恶心<
/p>
(如
“尝粪心忧”
)
、
令人发指的内容。鲁迅先生所嘲弄的主要就是指这些地方,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
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
了“卧冰求鱼”
、
“老莱娱亲”
、
“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
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
当做
有趣”
、
“以不情为伦纪”
。
旧时有《二十四孝》一书,不著撰人。集虞舜等二十四
人的孝行,序而诗之,用训童蒙。以后,又有
人刊行《二十四孝图》
、
《二十四孝图诗》
、
《二十四孝
图说》
、
《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如《二十四
孝图说》中各以四个字归纳的标题: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为亲负米、啮指心痛、单衣
顺母、
亲尝汤药、拾葚供亲、为母埋儿、买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桔遗亲、扇
枕温衾、行佣供母、闻
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心忧、
乳姑不怠、亲涤溺器、弃官寻母。
《二十
四孝图》是元代一个名
叫郭巨敬的儒生,根据前人的传说整理的。前人的传说中已有许多不合生活常理的
地方。
鲁迅在他的回忆性散文《二十四孝图》中,着重嘲弄并且特别反感的是“老莱娱亲”
、<
/p>
“郭巨埋儿”
。
“老莱娱亲”
(或名“戏彩娱
亲”
)
,说的是周朝老莱子孝顺父母的故事:
< br>“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
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
,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
儿啼,
以娱
亲意。
”
这哪里是一个孝子呢?明明是一个神经有问题的老玩童
,
或者是一个胡乱表演的小丑么!
鲁迅先生说;
“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
。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
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
也不
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
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他认为,老莱子的这种行为实在是将“肉麻当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