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孝 伪孝 糟粕

玛丽莲梦兔
676次浏览
2021年02月23日 04: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梅子流酸溅齿牙)



24




伪孝



糟粕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


“贫乏不能供


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


”妻不敢违。


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


“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


民不得夺。










初次看 到这个故事的人或许会惊讶于其中的荒谬愚昧而又灭


绝人性,但事实上,这是中国古代“ 事亲行孝”的一个经典故事,名


叫“埋儿奉母”


,它和“老莱娱 亲”



“卧冰求鲤”



“哭生竹笋”等其


它二十三个古代孝子故事一起,


由元 代郭居敬辑录编成


《二十四孝》



并被 后人制作成画本,名之曰《二十四孝图》


,成为古代弘扬“孝道


文化”的普及教育读本,曾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现在我们看到《二


十四孝图》


,笔墨工雅,设色清丽,据说是现代著名国画家陈少梅先



41


岁时的盛年力作哩。








但是,综观《二十四孝》


,我认为,除了其中个别故事如“亲尝


汤药”



“行佣供母”


“涤亲溺器”等尚可信、可接受外,其余的不是


具有浓厚 的神话色彩,


就是荒诞怪异、


即使在千百年前的当时也不见


得切合实际。


古人用这样一本书来教人行孝,


我很怀疑其教育的效果。


以致鲁迅先生在回忆小时候一位长辈赠给他一本


《二十四孝图》


时的


情景说:


“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


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 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


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他对“老莱娱亲”的故事评论道:


“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


了孩子。



“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 ,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


人,教坏了后人。


”对“郭巨埋儿” 更是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他不无


讽刺地说: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 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


才觉得轻松。


然而我已经不 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


并且怕我父亲去


做孝子了。

< p>
家境正在坏下去,


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


倘使


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


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


似乎也明 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这些故 事,作为故纸堆里的封建遗物(即使发布在网络上)


,有兴趣


的 人翻翻看看,


了解了解过去的事情,都无伤大雅。有心的人还可以


发扬“拿来主义”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挖掘一点有用 的东西,


古为今用,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将其全盘搬来,作为中华“孝”文化

< p>
的经典来教育孩子,引导人们,恐怕会怡笑大方,


“教坏后人”的,


大概没有人再这么做了吧?









但这只是你的想法!所谓天下之大,


无奇不有。这个世界上从


来就不缺让你大跌眼镜的人。


你不会想 到,


现在却真有人把这《二十


四孝图》作为“中华孝文化”的精 粹,堂而皇之地全盘描摹于县城永


兴路大道边墙上,以供县城人民“观瞻学习”


。并且采用的是陈少梅


先生的绘画版本,图文并茂,典雅清丽,令人目不 暇接,堪称为“永


嘉文明县城创建”锦上添花。


“埋儿奉母”四 个大字赫然在目,旁边


是一幅画:在荒山野地里,


“老郭”拿着 一把锄头在挖坑、他老婆抱




着他儿子站在一边,等坑挖好了就扔进去„„。









“老郭”的“决绝和果敢”不能不 令人钦佩,但我看到的只是


无比的自私冷酷、


愚昧变态的丑恶嘴 脸,


闻到只是阵阵腐朽恶心的气


息。


我 心惊肉跳、


毛骨悚然,


张大了嘴巴,


带 着儿子,


匆匆逃离了„„。








回家后,我躺在床上想: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孝文化?我们究竟


要拿什 么来弘扬孝道?这是一个大题目,我识见浅,想说也说不好。


但我相信,


“孝”决非如《二十四孝图》所描绘的那样。









孟子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依我愚见,


“孝”首先是一种“孝心”


,是一种“仁爱”的思想,一种真诚待人


的态度。它与“爱幼”



“夫妻恩爱”



“与人为善”的思想不是割裂对


立,而是 同出一辙,和谐一体。


“埋儿奉母”式的“孝”不是孝,充


其量 也只是一种“伪孝”


,它不是国粹,而是糟粕。冷酷变态的丑恶


灵魂上焉能生长出至诚的“孝”之花?所以,


“孝”对于“郭巨们”

而言,只是一块“遮羞布”而已!其次,


“孝”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


待父母长辈的点滴行为上。


《论语》中有很多孔子关于“孝”

< br>的阐述,


无一不是与日常琐事相联系。以我理解,也就是如鲁迅说的,

< p>
“无非



‘听话’



‘从命’



以及长大之后,


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



还有就是

< p>
“常回家看看”



这些个人的日常人伦道德表现, 推而广之,


就成了一种社会性行为,这就是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


,用


一句现在的政治流行语来讲,


就是


“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


病有所医”



因此,对父母长辈的“仁爱之心”外化为行为就是“孝”

,它并不是


荒诞怪异,难以仿效,而是触手可及,随手可做。对于有“孝心”的




人来说,行孝就象吃饭一样自然随意。









在当今社会,在我们的身边,从来 不乏这样的“孝子孝女”



举其大者,


在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我们不是经常看到他


们的身影吗?刘延信,付出了< /p>


33


年的忠贞与孝心,照顾已去世妻子


的 爹妈和她的智障兄弟,


大孝至爱、


感天动地。

< br>一位普通农妇林秀贞,



30


载 爱心



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九州岛岛为之动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田世国,


作为一个儿子在

2004


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


分回 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


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 盘石,


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些感人肺腹、


感天动地的真实事迹,


才真正道出了中国优秀 孝道文化


的真谛所在,真正代表了中国优秀孝道文化的精神。









很显然,


在今天,我们就要用这样普通而又伟大,


平凡而又感


人,鲜活生 动、至真至诚的“孝行”来教育孩子,弘扬孝道!





感恩不应是件令人恐惧的事




当你与妈妈两人中只能有一个人活下来,

你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


—这是杭州某小学一次主题队会的主题。


选择让妈妈活下来的,


请举


手!班上至少


3



4


的学生举起了手,还 有些学生在犹豫,没有举手。


而所有的妈妈都选择了让孩子活下去。








这则报道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挥之不去。







所有的妈妈都选择了让孩子活下去,近


1



4


的孩子却没有选择


让妈妈活下来,< /p>


这样的结果丝毫不出人意料。


如果我们愿意直面事实,

< p>
那么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妈妈们“无私的爱”之外,还因为大


人比孩 子更会答题,他们知道类似选择题的标准答案。







我相信 ,那近


1



4


没有选择“让妈妈活下来”的孩子,今后再


面对类似的测试,


不 会再答错了。


这可谓是公民道德建设上的一个典


型弊端,我名之 为“答题教育”


。以纸上的问答代替道德实践,结果


是让人学会 了说谎、学会了言不由衷、学会了弄虚作假,


总之是学会


了“答 题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答题就一定要说谎吗?当然不一


定 ,比如“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垃圾”


,这类试题有如


1



1



2



简单算术,可以脱口 而出、心口如一。但我们的道德试卷却往往喜欢


出偏题、


难题、


怪题,难到非要你在生与死之间做出抉择——选择生


大抵是人之 常情,而选择死却往往是标准答案。好在只是答题,


好在


标准答 案是已知的,好在只需说谎就能得到满分。







当然, 这样一个主题队会的目的,主要还是“感恩教育”


,是要


让孩子 学会“感恩”


。这样的初衷当然是好的,但我不明白,感恩教


育 为何要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


不惜置幼弱的孩子于两难境地,


不 惜


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永久的恐惧。不由想到鲁迅,


鲁迅儿时读 《二十


四孝图》


,看到“郭巨埋儿”


, 就从此“怕见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


和我不两立,


至少是一个 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



——


“不 两立”



多么可怕的后果!









当“选择让妈妈活下来,


让自己死去”


成为孩子唯一正确的选择


时,就不 能不让人把这种教育同“王祥卧冰”



“郭巨埋儿”

< p>


“割股疗


亲”画上等号;


“母亲给了我生命”



“没有你哪有我”

,但一旦母亲的


生养之恩成为儿女挣不脱、还不完的债,所谓“母亲给了我生命”与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又有何区别?







开展感 恩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今天之“感恩观”也需要与


时俱进,应将“感恩”当成一种 基本的道德而教育之。一个人能对父


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


与 父母保持良好的关系,


成年后能尽赡养之


义务,就算是知恩图报 了,何须“让妈妈活下来,让自己死去”?







李靖要 杀哪咤,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于是哪咤就抽出


刀来, 将身上肉一片一片割下来掷还他。把“感恩教育”弄成“还债


教育”


甚至弄到如鲁迅先生说的有


“性命之忧”



除了制造出无数


“愚


孝”< /p>


“伪孝”之外,就是制造“莲花化身”式的叛逆者。如此,孝道


之 不复可知矣,悲夫




二十四孝值得继续宣扬吗




二十四孝,是由元代的郭居敬,根据一些民间传说辑录而成


24


篇独


立的故事。后来由陈少梅先生配上精致的工笔画,

< br>构成现在的《二十


四孝图文》


。数百年来,作为儿童蒙读 物,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对其


中一些具有消极意义的内容,


从上 个世纪初的鲁迅先生起,


曾经陆续


有人提出过批评。但是对


24


孝内容精华与糟粕全面的分析,一直未




见报道。加上一些其它的原因,有关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十四孝内容分析



仔细分析,可以看 到以下


7


种情况。



1


.正常地宣扬孝道:



14


拾葚异器中的蔡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赶上 王莽之


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感动



赤眉军士兵,


送他粮食。


15


涌泉跃鲤的前半部分中的姜诗,娶庞氏为妻。夫妻孝


顺,其家距长江六 七里之遥,


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


婆爱吃鱼,夫 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


居老婆婆一起吃。


23


弃官寻母中的朱寿昌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


( 父亲的正妻)


嫉妒,


不得不改嫁他人,


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后来,


他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弃 官到陕西寻找生母,终于在陕州遇


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

< p>
24


涤亲溺器中的著名诗


人、书法家黄庭坚,虽 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


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

(便桶)




这几个没有多大的毛病,


不必细述。



2


.情节夸张,不真实:



02


亲尝汤药中的刘恒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 解带。


这实际上是不必要的、不可信的。


05


芦衣顺母中说,一天,父亲出


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

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


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 闵损受到虐待。其实,


这位父亲,不会等到打破儿子的衣服,就能知道儿子受到虐待的。


07


戏彩娱亲中,老莱子


70


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




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试想,除了扮做这幅丑态,他难道

想不出别的让父母高兴的办法?


11


怀橘遗亲中,六岁时 的陆绩,随


父亲访友,主人被拿出橘子招待。临走时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被发现、


诘问时他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


尝。


感动对方。


其实,

对此想象,


若理解为机智的掩饰,


比出自孝心,

< p>
恐怕更可信一些。


13


扇枕温衾中,黄香,酷夏 时为父亲扇凉枕席;


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这种方法,实际上起不了多大作用。


用这种情节显示孝心,


比较牵强。


这< /p>


5


个故事中夸张的、


不真实的情


节,令人生疑,降低了它们的可信度与影响力。



3


.荒诞无稽:



04


百里负米中,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 ,却从


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子路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需要一定的


营养保证。


他以吃野菜为主,


用这种方式表达孝心,


不现实、


很荒唐。

若偶尔为之,也许可能。若经常如此,他绝对承受不了。


06

鹿乳奉


亲中郯子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


钻进鹿群中,


挤取鹿乳,


供奉双亲。

< p>
古代的母鹿,


不会比现代傻多少,


它从外观、气息 、感觉都可以识别这个异类,不可能让你挤奶而能浑


然不觉。


1 5


涌泉跃鲤,孝顺的姜诗之妻庞氏,被逐出家门,



回家这


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 跃


出。



他家距长江有六七里地,


哪来的江水和鲤鱼?谁能相信?


17


乳< /p>


姑不怠,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


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 夫


人十分孝顺,


每天盥洗后,


都上堂用 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


如此数年,




长孙夫人不再吃其它饭食,


身体依然健康。

哺乳期是指产后产妇用自


己的乳汁喂养婴儿的时期,


就是开 始哺乳到停止哺乳的这段时间,



般长约


10


个月至


1


年左右。在这个范围以 外的时间,妇女一般是没


有奶的。这里说如此数年,荒唐之极。


18


卧冰求鲤中说,王祥的父


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 想吃活鲤鱼,


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


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 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


愈。


他躺上去的冰层如 果很薄,


一开始他就会首先沉入江底喂鱼去了。


如果那冰层能够 承受他的体重,


以他那点体温,


根本不可能把化冰花

< p>
开。这种荒唐的故事,纯粹是不顾及常识而生编硬造出来的。


20



虎救父中,


杨香,十四岁时为救父亲,


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


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其


实,这个十四岁的小孩,成为老虎的一顿美餐的可能性,要 大得多。


老虎没那么笨。


21


哭竹生 笋中,孟宗,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


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


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


里,扶竹哭泣。少 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凭空哪来的竹笋?稍有一点常识的人,


都绝对不会相信这种编造。


22


尝粪 忧心中,


庾黔娄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


要知道病情吉凶,


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这种说法,荒谬之极、荒


唐之极。


< /p>


4


.迷信幻想:




01


孝感动天中,舜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 想害死他。


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


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 笠跳下逃脱;让




舜掘井时,瞽叟与 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


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 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


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12


埋儿奉母中说,郭巨,父亲死后,


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 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


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


供养母亲,


遂和妻子 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


不如


埋掉儿子,节省 些粮食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


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 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


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0 8


卖身葬父中说,董永之父亲亡故后,


他卖身至一富家为奴,


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


于槐荫下遇 一女子,


自言无家可归,


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 百匹锦缎,为


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


女子告诉董 永:自己是天帝之


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七仙女的故事,


作为神话来


欣赏是可以的。


但作为劝人行孝的事例,


人们不可能相信。


以上三项,


都是属于 迷信。


这是生产力水平、


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低下的


情况下,人们的一种善良愿望和精神寄托。在


21

< br>世纪的生产力高度


发展、


科学技术发达与普及的情况下,


再鼓吹并想使人相信这种思想,


颇为滑稽。

14


拾葚异器中说,蔡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


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


赤眉军士兵问他:< /p>


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


子里?蔡顺回答 说:


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


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


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 牛,


带回去供奉他的母




亲,以示敬意。这是幻想。


03


啮指 痛心中说,曾参,少年时家贫,


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 牙咬自己的


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


便 背着柴迅速返回


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


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22


尝粪忧 心,庾黔娄,


赴任不满十天,


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 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


病重两日。


以上这两个属于心 灵感应,


用现代话说就是特异功能。


1988

< br>年


3


月,


国际性的科学与教育组 织对所谓超常现象科学调查委员会的


6


位专家,应邀来北京调查 特异功能。结果发现,这些表演,在相信


者(即绵羊)的面前表演时能够成功。而在不相 信者(即山羊)


、尤


其是具有严格的科学素养的人面前表演,总 是失败


[10]


。关键是他们


在其中运 用了魔术手段。


这个问题虽然还有一些争论,


但随着国民素


质的提高,相信这类超自然能力的人,会越来越少。



5


.愚昧无知:



01


孝感动天,舜的父亲、继母、弟弟几次要置他于死地,这 不是一


般的虐待。但不见舜有任何积极的反抗、防备意思。而且事后都不嫉


恨。


这样是很不明智、


很不安全的。


一个人绝对不应当把自己的安全、


成功,寄托在幻想、侥幸和迷信上。


02


亲尝汤药中说,刘恒每次都


要口尝母亲所 服的汤药,若为检验是否有毒,这种方法太笨。药的可


靠性,应当从其来源的选择上,得 到保证;若是为检验是否有效,则


不起作用。因为治病的药,都是对症的。


09


刻木事亲中说,丁兰,


幼年父母双亡,


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


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

< br>



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 双亲后自己方才


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


木像便不太恭敬了,


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

< br>而木像的手指居然


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 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其


实,人死如灯灭,不再有任何感觉、意识。刻木事亲的做法 毫无实际


意义。


完全是一种迷信。


为了 与此有关的原因而休妻更是荒唐。


16


雷泣墓,王裒的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


听到雷声,


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


母亲

< p>
不要害怕。他的母亲死后,成为无生命的一具尸体,对于雷声和她的


话,不 再既有感知能力。他这种行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完全是一种


迷 信愚昧意识的表现。


19


恣蚊饱血中的吴猛,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


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 父亲床前,


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


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


从当时的条件


来看,若父亲不赤身。蚊子咬不着,他赤身没必 要。若父亲也赤身,


二人被咬的概率相等。他的目的也达不到。所以这种做法很愚蠢。< /p>



6


.恐怖残忍:



12


埋儿奉母中,郭巨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 心,养


这个孩子,


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 再有,


母亲


死了不能复活,


不如埋掉儿 子,


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

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 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他为了供养母亲,


居然掩埋掉自己的儿子,太荒谬、残 忍了。而且侵犯儿子的生存权,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