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
-
优质课教案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
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p>
2.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
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师:我们每
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
通,机智巧妙的语言,
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
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
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
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
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
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
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
,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
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
反馈: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
就是白话文。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
的课文
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
人写的文章,用的
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
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
开课本第
10
课──杨氏之子(板书)。
2.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
指名朗读课文。
(
1
)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
p>
曰
禽
诣
p>
(
2
)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
/
杨氏之子
/
九岁,甚
/
聪慧。孔君
平
/
诣其父,父
/
不在,乃
/
呼儿出。为
/
设
果,果
/
有杨梅。孔
/
指以
/
示儿
曰:“此是
/
君家
/
< br>果。”儿
/
应声答曰:“未闻
/
孔雀
/
是夫子家
/
禽。”
4.
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
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
者古今差异较大,
学生可能提出:
(
1
)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
2
)孔君平:孔坦,
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
3
)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
/p>
4
)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
5
)以示
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
6
)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
7
)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
,听。
(
8
)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以上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果学生能够作
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
提示,让学
生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学生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
以加深理解,如,“此
”可以与“原来如此”联系;“闻”可以与“百闻不如
一见”联系。
6.
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
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
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
杨氏之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
“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
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
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
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
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
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
非常轻松愉
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
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四、朗读全文
五、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
六、课堂表演
让学生再熟读课文的基
础上,先分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演简短的课本剧。然后推
荐一组面向全班表演。及时组织评
价。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杨氏之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
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
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
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
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
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p>
学生可能的回答:
很难读通顺;
有些字没见过,
不好认;
意思不懂;
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
/p>
1
)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
应(yìng)”。
(
2
)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
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
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
/p>
2.
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
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
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
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
梅。孔
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
“我没听说孔雀是
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
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
< br>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
是一
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
说话语气有挑战
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
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
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
1
)“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
2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
不是你
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
讨论:
(
1
)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 br>
(
2
)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
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p>
(
1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
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
今笑话等。
(
2
)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
3
)收集相声、评书或影
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
阶层言谈
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
人的故
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
显示
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选编本课的目的,
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
的意思;三是使
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
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
基本的方法是读,
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
证。这是小学生
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
成诵,从而丰
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
.会写
6
个生字,会认
3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
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准备:了解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 br>.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
精练得当的语言,
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
机智巧妙的语言,
能
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
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
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
.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
.检查读通情况
< br>(
1
)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
曰
禽
诣
为
应
(
2
p>
)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
/
杨氏之子
/
九岁,甚
p>
/
聪惠。孔君平
/
诣其父,父
/
不在,乃
/
呼儿出。为
/
设果,果
/<
/p>
有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