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下语文表格教案21 杨氏之子

绝世美人儿
708次浏览
2021年02月23日 04:5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吴宇森经典电影)



严陵镇中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五年级


3




语文





第八单元


1



3


课时



备课序号




121


-123




主备教师



李俊



二次备课教师








新课







3


课时







21


杨氏之子







教材分析



1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具及课件




课件



1.


会认“诣、禽”


2


个生字,会写“梁、诣、禽”


3


个字。



教学目标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 br>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引导法、鼓励法、任务法、问答法、情景法



书写,组词,游戏,模仿,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二次备课)




1


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单元导读,引出课题



1.


谈话导入。


2.


板书课文题目,


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


杨氏之子)



3.


理解课文题目。




1


)理解“氏”和“之”的意思。

< br>



2


)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 ?(杨家的


儿子)




1


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认“诣、禽”


2


个生字,会写“ 梁、


诣、禽”


3


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

< p>
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单元导读,引出课题



1.


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



3


)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


,你


同学不以为意,认 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


该是什么呢?



4.


回顾学过的文言文。


< p>
问题。


如果我再进一步问,


你能把话说好吗?


你又会怎样回答呢?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



1


)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


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 ,我们将走近一些善


1




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



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样说话的,从中



2


)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


体会其语言表达的幽默和风趣,感 悟语言表


文言文。



《自相矛盾》




5.


教师小结



达中智慧的闪现。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2.


板书课文题目,


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


杨氏之子)



3.


理解课文题目。




1


)理解“氏”和“之”的意思。

< br>



2


)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 ?(杨家的


儿子)




3


)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


,你


该是什么呢?



4.


回顾学过的文言文。


< p>


1


)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


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


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




2


)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一 篇


文言文。



《自相矛盾》

< p>



5.


教师小结:


读文言文、学文言文其实


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君不见古人读书摇头


晃脑,读得有滋有味吗?



【设计意图 】


通过单元导读,引出课文


题目,以学生的姓氏为切入点,抓住 一个古


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


移运用,使课 文题目导入实现了情趣与理趣


的有效融合。



板块二



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


学生试读文言文。




1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

< p>
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


)学生自由试读文言文。




3


)指名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

的字音。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


正确读法。



2.


教师范读文言文。




1


)好多人认为文言文难学,其实学好

< p>
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


“书读百遍,


其义 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时候,诵


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


琅琅。下面,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




2


)教师按划分的节奏范读文言文。




3


)怎么样,读文言文也蛮有味道的


吧?你们觉得朗读文言文特别要注意什么?


(停顿)对,文言文节奏 明快,舒缓有度,


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


子 之间的停顿。




4

< br>)那你们仔细听老师读第一句。


(老


板块二



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




5


)只注意停顿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


1.


学生试读文言文。



< p>
1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


古文的韵味 ,再仔细听老师读。


(老师带读第


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



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这一遍是不是读得


2




2


)学生 自由试读文言文。




更有古文的味道了呢?



< p>
3


)指名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



6


)教师小结:我们读古文的时候要尽


的字音。 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


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



3.


指名学生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



4.


学生看着课件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

< br>自由练读。



正确读法。



2.


教师范读文言文。




1


)好多人认为文言文难学,其实学好

< p>
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


“书读百遍,


5.


指名学生读全文。教师相机指导文中


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 理。古时候,诵



“家禽”


不同于现在 的


“家禽”



这里的

< br>“家”


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


和“禽 ”各自独立表达意思,所以要分开读,


琅琅。下面,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



不能连起来读。



6.< /p>


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文言文。



课件出示:



杨氏之子



梁国


/


杨氏子


/


九岁,甚聪惠。孔君平< /p>


/



/


其父,父


/


不在,乃


/


呼儿出。为


/


设果,果


/


有杨梅。孔


/


指以示儿


/< /p>


曰:


“此


/


是君 家果。




/


应声答曰:


“未闻


/


孔雀


/


是夫子家


/


禽。





2


)教师按划分的节奏范读文言文。




3


)怎么样,读文言文也蛮有味道的


吧?你们觉得朗 读文言文特别要注意什么?


(停顿)对,文言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

< br>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


子之间的停顿。




4


)那你们仔细听老师读第一句 。


(老


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




5


)只注意停顿还不行,还要注 意读出


古文的韵味,再仔细听老师读。


(老师带读第

< p>
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这一遍是不是读得


更有古文的味道了呢?




6


)教师小结:我 们读古文的时候要尽


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



板块三



熟读课文,读懂课文



1.

< p>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



2.


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习文言文《自相矛盾》的


时候,运用了什么方法吗?(根 据注释、插


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3.


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


< /p>


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 字词、句子的意


思,还得借助于注释。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


逐 句理解课文。


(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


思。

< br>)



4.


小组讨论交流:


何以得知杨氏之子


“甚


聪惠”?



5.


全班交流反馈。


(学 生自由交流)



6.


引导学生讲述杨氏之子的故事。



谁能把课文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


讲讲这个故事?(指名学 生讲故事)



3




7.


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现在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课文,肯定能


读得更有滋味。

< br>(全班有感情地读课文)




3 .


指名学生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



4.


学生看着课件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


自由练读。



5.


指名学生读全文。教师相机指导文中



2


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体会巧妙,感受机智



1.


理解孔君平的话。




“家禽”


不同于现在的


“ 家禽”



这里的


“家”


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所以要分开读,


不能连起来读。

< br>


6.


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文言文。



7.


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

< br>(课件出示



1


)你听懂孔君平 的言外之意了吗?为


词语:造诣、禽兽)


什么他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他水果呢?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 故


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8.< /p>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梁”


“诣”



“禽”


意逗孩子:


“ 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


字。


( 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 一家嘛!



(板书:


杨梅——杨家果)



【设计意图】


学习文言文应重点指导 学


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2


)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


学生读得不一样 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


了吗?(听出来了)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

< br>处,教师将其抽出,并重点讲解,能让学生


出来的?(


“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子


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让学生 在朗读中不


也拿孔君平的姓来反驳)



遗余力地实现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




3


)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

板块三



熟读课文,读懂课文



(学生接读)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

< br>—孔家禽)




4


)再自由读读最后两句话。想想杨氏


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 说


说。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


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


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2.


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 p>


1


)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


4



1.


自由朗读课 文,


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



课件出示:



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



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



他们谈了些什么?



你是从哪句话中知 道的?指导学生回答


以上三个问题。


(学生能感知多少,就感知 多


少,先不强求正确,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主


要是培养学生整体 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如何回答呢?(指名学生回答)



(< /p>


2


)我们的回答和杨氏之子相比,你体


2 .


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还记得我 们学习文言文《自相矛盾》的


会到了什么?(杨氏子聪明,语言幽默、有


时候,运用了什么方法吗?(根据注释、插


礼貌)



3.


对比阅读,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




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3.


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


< /p>


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



比较这两句话,


有什么不一样?< /p>


(第


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子的意

< br>1


句话是肯定句,第


2


句话是否 定句)



思,还得借助于注释。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



2


)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孔


逐句理解课文。


(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


君 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也在姓上做文章,


思。




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


4.


小组讨论交流:


何以得知杨氏之子


“甚


杨氏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


聪惠”?



禽”


,而是采用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


夫子家禽”



婉转对答,

< br>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


5.


全班交流反馈。


(学生自由交流)



6.


引导学生讲述杨氏之子的故事。



谁能把课文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


是我家的果”

< p>
这个意思,


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讲讲这个故事?(指名学生讲故事)




3


)从杨氏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

< p>
杨氏子的什么特点?(杨氏子思维非常敏捷,


语言也机智幽默)

< p>


4.


理解“应声答曰”的妙处。



5.


语言训练。



7.


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现在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课文,肯定能


读得更有滋味。

< br>(全班有感情地读课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


文内容,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

< p>


1


)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


方法。


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怎 样回答?(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



合作交流能比较容易地完成 教学目标,而且



2



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


也不姓黄,


能真正地把课堂还 给学生。



而是其他的姓,你会用自己的姓说一句吗?


(指名学生说)





2


课时




课时目标



1.


背诵课文。



2.


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板块二



发挥想象,熟读成诵



1.


发挥想象,突出妙处。




1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杨氏


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