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下语文表格教案21 杨氏之子
-
严陵镇中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五年级
3
班
语文
科
第八单元
1
—
3
课时
备课序号
:
第
121
-123
节
主备教师
李俊
二次备课教师
课
型
新课
课
时
3
课时
课
题
21
杨氏之子
重
点
教材分析
1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难
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具及课件
课件
1.
会认“诣、禽”
2
个生字,会写“梁、诣、禽”
3
个字。
教学目标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 br>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
法
学
法
引导法、鼓励法、任务法、问答法、情景法
书写,组词,游戏,模仿,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二次备课)
第
1
课时
▶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单元导读,引出课题
1.
谈话导入。
2.
板书课文题目,
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
杨氏之子)
3.
理解课文题目。
(
1
)理解“氏”和“之”的意思。
< br>
(
2
)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
?(杨家的
儿子)
第
1
课时
▶
课时目标
1.
会认“诣、禽”
2
个生字,会写“
梁、
诣、禽”
3
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
了解课文的意思。
▶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单元导读,引出课题
1.
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
(
3
)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
,你
同学不以为意,认
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
该是什么呢?
4.
回顾学过的文言文。
问题。
如果我再进一步问,
你能把话说好吗?
p>
你又会怎样回答呢?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
(
1
)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
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
,我们将走近一些善
1
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
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样说话的,从中
(
2
)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
体会其语言表达的幽默和风趣,感
悟语言表
文言文。
(
《自相矛盾》
p>
)
5.
教师小结
达中智慧的闪现。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2.
板书课文题目,
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
杨氏之子)
3.
理解课文题目。
(
1
)理解“氏”和“之”的意思。
< br>
(
2
)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
?(杨家的
儿子)
(
3
)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
,你
该是什么呢?
4.
回顾学过的文言文。
(
1
)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
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
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
(
2
)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一
篇
文言文。
(
《自相矛盾》
)
5.
教师小结:
p>
读文言文、学文言文其实
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君不见古人读书摇头
晃脑,读得有滋有味吗?
【设计意图
】
通过单元导读,引出课文
题目,以学生的姓氏为切入点,抓住
一个古
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
移运用,使课
文题目导入实现了情趣与理趣
的有效融合。
板块二
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
学生试读文言文。
(
1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
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
2
)学生自由试读文言文。
(
3
)指名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
的字音。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
正确读法。
2.
教师范读文言文。
(
1
)好多人认为文言文难学,其实学好
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
“书读百遍,
其义
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时候,诵
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
琅琅。下面,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
(
p>
2
)教师按划分的节奏范读文言文。
p>
(
3
)怎么样,读文言文也蛮有味道的
p>
吧?你们觉得朗读文言文特别要注意什么?
(停顿)对,文言文节奏
明快,舒缓有度,
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
子
之间的停顿。
(
4
< br>)那你们仔细听老师读第一句。
(老
板块二
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
(
5
)只注意停顿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
1.
学生试读文言文。
(
1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
古文的韵味
,再仔细听老师读。
(老师带读第
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
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这一遍是不是读得
2
(
2
)学生
自由试读文言文。
更有古文的味道了呢?
(
3
)指名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
(
6
)教师小结:我们读古文的时候要尽
的字音。
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
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
3.
指名学生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
4.
学生看着课件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
< br>自由练读。
正确读法。
2.
教师范读文言文。
(
1
)好多人认为文言文难学,其实学好
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
“书读百遍,
5.
指名学生读全文。教师相机指导文中
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
理。古时候,诵
的
“家禽”
不同于现在
的
“家禽”
,
这里的
< br>“家”
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
和“禽
”各自独立表达意思,所以要分开读,
琅琅。下面,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
不能连起来读。
6.<
/p>
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文言文。
课件出示:
杨氏之子
梁国
/
杨氏子
/
九岁,甚聪惠。孔君平<
/p>
/
诣
/
其父,父
/
不在,乃
/
呼儿出。为
/
设果,果
/
有杨梅。孔
/
指以示儿
/<
/p>
曰:
“此
/
是君
家果。
”
儿
/
应声答曰:
“未闻
/
孔雀
/
是夫子家
/
禽。
”
(
2
)教师按划分的节奏范读文言文。
(
3
)怎么样,读文言文也蛮有味道的
吧?你们觉得朗
读文言文特别要注意什么?
(停顿)对,文言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
< br>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
子之间的停顿。
(
4
)那你们仔细听老师读第一句
。
(老
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
(
5
)只注意停顿还不行,还要注
意读出
古文的韵味,再仔细听老师读。
(老师带读第
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这一遍是不是读得
更有古文的味道了呢?
(
6
)教师小结:我
们读古文的时候要尽
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
板块三
熟读课文,读懂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
2.
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习文言文《自相矛盾》的
时候,运用了什么方法吗?(根
据注释、插
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
3.
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
<
/p>
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
字词、句子的意
思,还得借助于注释。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
逐
句理解课文。
(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
思。
< br>)
4.
小组讨论交流:
何以得知杨氏之子
“甚
聪惠”?
5.
全班交流反馈。
(学
生自由交流)
6.
引导学生讲述杨氏之子的故事。
谁能把课文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
讲讲这个故事?(指名学
生讲故事)
3
7.
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现在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课文,肯定能
读得更有滋味。
< br>(全班有感情地读课文)
3
.
指名学生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
4.
学生看着课件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
自由练读。
5.
指名学生读全文。教师相机指导文中
p>
第
2
课时
▶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体会巧妙,感受机智
1.
理解孔君平的话。
的
“家禽”
不同于现在的
“
家禽”
,
这里的
“家”
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所以要分开读,
不能连起来读。
< br>
6.
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文言文。
7.
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
< br>(课件出示
(
1
)你听懂孔君平
的言外之意了吗?为
词语:造诣、禽兽)
什么他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他水果呢?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
故
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8.<
/p>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梁”
“诣”
和
“禽”
意逗孩子:
“
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
字。
(
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
一家嘛!
)
(板书:
杨梅——杨家果)
【设计意图】
学习文言文应重点指导
学
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
2
)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
学生读得不一样
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
了吗?(听出来了)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
< br>处,教师将其抽出,并重点讲解,能让学生
出来的?(
“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子
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让学生
在朗读中不
也拿孔君平的姓来反驳)
遗余力地实现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
(
3
)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
板块三
熟读课文,读懂课文
(学生接读)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
< br>—孔家禽)
(
4
)再自由读读最后两句话。想想杨氏
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
说
说。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
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
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2.
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
1
)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
4
1.
自由朗读课
文,
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
课件出示:
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
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
他们谈了些什么?
你是从哪句话中知
道的?指导学生回答
以上三个问题。
(学生能感知多少,就感知
多
少,先不强求正确,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主
要是培养学生整体
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
如何回答呢?(指名学生回答)
(<
/p>
2
)我们的回答和杨氏之子相比,你体
2
.
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还记得我
们学习文言文《自相矛盾》的
会到了什么?(杨氏子聪明,语言幽默、有
时候,运用了什么方法吗?(根据注释、插
礼貌)
3.
对比阅读,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
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
3.
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
<
/p>
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
1
)
比较这两句话,
有什么不一样?<
/p>
(第
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子的意
< br>1
句话是肯定句,第
2
句话是否
定句)
思,还得借助于注释。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
(
2
)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孔
逐句理解课文。
(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
君
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也在姓上做文章,
思。
)
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
4.
小组讨论交流:
何以得知杨氏之子
“甚
杨氏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
聪惠”?
禽”
,而是采用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
p>
夫子家禽”
,
婉转对答,
< br>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
5.
全班交流反馈。
(学生自由交流)
6.
引导学生讲述杨氏之子的故事。
谁能把课文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
是我家的果”
这个意思,
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
讲讲这个故事?(指名学生讲故事)
(
3
)从杨氏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
杨氏子的什么特点?(杨氏子思维非常敏捷,
语言也机智幽默)
4.
理解“应声答曰”的妙处。
5.
语言训练。
7.
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现在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课文,肯定能
读得更有滋味。
< br>(全班有感情地读课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
文内容,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
(
1
)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
方法。
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怎
样回答?(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
合作交流能比较容易地完成
教学目标,而且
(
2
)
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
也不姓黄,
能真正地把课堂还
给学生。
而是其他的姓,你会用自己的姓说一句吗?
(指名学生说)
第
2
课时
▶
课时目标
1.
背诵课文。
2.
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板块二
发挥想象,熟读成诵
1.
发挥想象,突出妙处。
(
1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杨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