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建筑木装饰文化_之一_大木作装饰
-
江南水乡建筑木装饰文化(之一)
*
——大木作装饰
马
晓
1
周学鹰
2
1
引言
建筑装饰是对建筑自身的一种美化,其造型能使观
者油然而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唤起审美情感,
慰籍
心灵,
江
南
水
乡
厅
堂
类
古
建
筑,
往
往
饰
有
纱
帽
式
的棹木,称为“纱(官)
传递文化。因之,人们往往不遗余力、穷极工巧。建筑
装饰之内容多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
主题鲜明、
寓意隽永,寄寓祈福迎祥的美好愿望。
江南水乡建筑装饰,以轻便灵巧、构图优美、雕刻
精致、吉祥富丽为特色,集中了民间雕刻艺术的精华。
其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如梁架、裙板、门窗(楼)、
栏杆、挂落、纱桶、罩、铺地等,在木雕、砖雕、石雕、
金雕等方面均有出色的成就。大体而言,室内以木雕为
主,室外以砖雕为要,石雕、金雕则内外兼具。
其中,梁架装饰属于大木作装饰的范畴,又分为木
结构装饰
(多为雕或塑)
与木结构表面装饰
(多用彩画)
等。
2
木结构装饰——雕或塑的构架
不少江南水乡建筑采用彻上露明造(即不用天花)
的构架方法,因此大木结构装饰是江南水乡建筑装饰文
化的重要方面。
明代及之前的江南水乡古建筑之金柱多为圆料,两
端有收分,柱子轮廓优美,略呈梭形,如苏州轩辕宫、
文庙、虎丘二山门,宁波保国寺大殿等。明代以降,多
柱头有卷杀,
上施栌斗、
丁头
等
(当然,
清代梭柱也有,
如南京甘熙故居之友恭堂)。
作者
:
1
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副教授
2
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后,教授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编号
11B
F
058
[1]
[
明
]
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第
99
页图,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
,
1988
年
5
月第
2
版
[2]
陈爱中
.
《
婺源古建筑述略》,《东南文化》
.
1994
< br>
年第
4
期
,
第
102
页
[3]
潘新新
《
.
雕花楼香山帮古建筑艺术》
.
第
1
01
页,
哈尔滨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版
[4]
李洲芳
,
李正
.
《古
建艺术瑰宝》,《古建园林技术》
.
1985
< br>
年第
1
期,第
31
页
帽厅”。正间多用抬梁、
扁作(图
1
),梁背呈弓
形,
月梁造。
明代及之前,
梁
面
多
素
面
无
纹,
仅
两
端
饰“
斜
项
”
。
抬
梁
与
山
架
梁
之
间,
明
代
少
用
矮
柱,
垫
以
斗
、
荷
叶
墩,
清代多用矮柱支承。
山架梁上施斗
、替木,
以承脊檩(俗称正梁),
其
间
嵌
以“
山
雾
云
”
,
明
代
及
以
前“
山
雾
云”
形
制
简
洁,
清
代
以
降
多
于
与“
抱
梁
云
”
一
起,
形
成
脊
檩
两
端
优
美
的
装
饰造型。
厅堂类古建次、
稍间,多采用穿斗做法。
清
代
建
筑
梁
面
纹
饰
逐
渐
增
多。
如
太
湖
东
山
图
1
扁作梁详图
-
《苏州民居》
,
其大承重
(即宋
《营造法式》
四椽
,
清
《工
程做法》之五架梁,《园冶》中的大驼梁
[1]
)、双步梁、
荷包梁、轩梁、梁垫等大木构件,以及夹堂板、挂落、
窗棂、隔扇等小木作构件之上,无不施以木雕刻花。其
中,
不少雕刻有各种吉祥图案,
如
“福禄寿”
三星,
“凤
穿牡丹”、“暗八仙”以及各样的历史故事等(表
1
)。
其他地域皆然,例如江西婺源或在二方连续纹样的海浪
上,蝙蝠一字排开,寓意“福如东海”等
[2]
。
苏州东山雕花楼“亲德堂”大承重及轩梁之上,雕
刻着全套的“西厢记”故事,人物栩栩如生
[3]
(彩插图
1-4
)
。
嘉荫堂房顶梁栋、
p>
上海陈桂春宅、
东山雕花楼等,
刻画了《三
国演义》的有关情节
[4]
。小木作亦然,如同
里崇本堂门窗隔扇小木作上,也雕刻一套完整的《西厢
记》。大、小木作,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
“亲德堂”
·古建园林历史与理论·
表
1
江南水乡建筑木雕图案内容及其寓意表
(编制表格部分参照了《蒯祥与香山帮建筑》之内容,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年
1
月版)
序号
1
2
3
4
5
名称
梅妻鹤子
梅花和仙鹤
浔阳送客
白居易和琵琶歌女
吹箫引凤
凤凰和萧史、弄玉两个神仙
虎丘塔影
高高的山顶上一座斜塔
英雄独立
高高的太湖石上一只鹰
图案
清高孤洁的隐士风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夫妻如神仙眷侣般幸福美满
海风吹幻影,颠倒落方诸。衬托出江南名胜的地方特色
鹰与英同音,象征英雄气概如孤鹰傲立
《本草》
:
“虎鹰翼厂丈余,
能搏虎
。
”
《诗经
·
小雅》
:
“维
猛禽凶兽相斗,
熊维罪,
男子之祥。
”鹰与英、
熊与雄同音。
二勇相争,智
者胜。英雄争锋,豪气干云、壮志不已
(
1
)佛手寓多福,仙桃寓多寿,石榴寓多子。据《庄子
p>
·
天
地》提到,唐尧巡游至华地,封守者前来迎接,故有此说
p>
(
2
)南天竺,竹为祝之谐音,同其它两种
吉祥花草或珍禽
瑞兽共称三祝。吉祥幸福
高风亮节的君子雅士
兰花喻繁荣昌盛、节操,桂花喻富贵。富贵德泽绵长,历久不衰
槐树也,
玉兰,
早春开花,
花大芳香,
常以此花喻春天。
< br>玉树,
又指珊瑚、珠宝制成之树。才貌双全
(
1
)杏花又名及第花,
旧时考进士正值二月杏花盛开之际。
燕子,益鸟,
春天的象征,
代表早春报喜。科举中第
(
2
)相传,三国时吴人董奉为人治病,不受报酬,对治愈<
/p>
的病人,只求为其种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后世常
用“杏林春燕(或满)”、“誉满杏林”等语称颂医家。
也是对多行好义、道德学问高尚的人的赞扬
寓意
6
英雄斗志
(
1
)两只雄鸡昂头伸颈,相对而立
7
(
p>
2
)一鹰一熊作争斗状
8
9
华封三祝
(
1
)童子手捧佛手、石榴及仙桃
<
/p>
(
2
)南天竺、兰花、牡丹
君子之交
太湖石和兰花
兰桂齐芳
兰花、桂花
10
玉树临风
玉兰花
11
杏林春燕
杏树、柳树、燕子
12
一品清廉
莲花、荷花
二甲传胪
有甲壳的螃蟹和芦苇纹样组成
“莲”与“廉”同音。“一品清廉”,居高位而不贪,公
正廉洁,这是旧时百姓对清官的赞颂之词
古时科考,一甲前三名称状元、榜眼及探花。二甲第一名
通称传胪,按规定由他唱名,即宣布名次。科举中第
松为百木之长,作为长寿的象征;梅寒而秀,竹瘦而寿,
松竹梅在寒冬仍能屹立繁茂,展现其生机勃勃的精神。另
可比喻为文人雅士之清高、孤洁之意
傲骨清高、品格纯洁、志节虚心、超凡脱俗
白鹇为闲客、白鹭为雪客、白鹤为仙客、孔雀为南客、鹦
鹉为西客,这五种鸟合称为五客
《孟
子·
滕文公》: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
伦即五常。后人画花鸟,常以凤凰、仙鹤、鸳鸯、
、
莺
13
14
15
四君子
岁寒三友
松、竹、梅
梅、兰、竹、菊
16
五客图
白鹇、白鹭、白鹤、孔雀、鹦鹉
17
五伦图
凤凰、仙鹤、鸳鸯、
、莺
为五伦图。晋《张华禽经》载:“鸟之属三百六十,凤
为
之长,飞则群鸟从,出则王政平,国有道。”《易经》: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张华禽经》:“鸳鸯匹鸟也,
<
/p>
朝倚而幕偶,
爱其类也。
”
《
诗经》
:
“
在原,
兄弟急难。
”
“<
/p>
莺
其
鸣矣,求
其友声。”故这五种鸟称五伦或伦叙
·
34
·
·古建园林历史与理论·
续表
18
麒麟图
19
麒麟,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古称之为“仁兽”,多作吉祥
一兽,头上一角,狮面、牛身,尾带鳞片,脚下
的象征。汉代跨上的麒麟图案与马和鹿的样子相似,汉后
生火,其状如鹿
逐渐完善了麒麟的形象。因麒麟是瑞兽,又借喻杰出之人,
麒麟送子、麒吐玉书皆有杰出人士降生之意
借东风,华容道,长坂坡,战官渡,定四州,反
长安,定军山,反西凉,空城计,斩马谡,走麦
城,桃园结义,
三顾茅庐,
舌战群儒,
赤壁大战,
董卓进
京,三战吕布,蒋干盗书,孔明装神,水
淹七
三国英雄传颂千古的故事集,多期许豪气干云、意气风发
军,马跃檀溪,七擒孟获,刘备招亲,火烧
新
的英雄气慨的佳话及情谊,能够流芳百世,勉励后人
野,击鼓骂曹,姜维避祸,临江赴宴,煮酒论
英
雄,截江夺阿斗,千里走单骑,张飞战马超,
张
绣大战宛城,三国归晋等
三国图
虞舜“孝感动天”、曾参“咬指心痛”、闵损“单
、
p>
衣顺母”
、
老莱子
“戏彩娱亲”
、
郯子
“鹿乳奉亲”
p>
姜诗“涌泉跃鲤”、仲由“负米养亲”、董永“卖
、
p>
身葬父”
、
丁兰
“
刻木事亲”
、
郭巨
“埋儿养母”
中国儒家孝悌持家的故事集,勉励后世子孙多能上行下效
20
二十四孝图
蔡顺“拾椹供亲”、陆绩“怀橘遗亲”、江革“行
佣供母”
、
黄香
“扇枕温衾”
、
孟宗
“哭竹生笋”
、
其“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精神与美德
王衰“闻雷泣墓”、杨香“扼虎救父”、刘恒“亲
尝汤药”、王祥“卧冰求鲤”、崔南山“乳姑不
、
怠”
、<
/p>
庾黔娄
“尝粪忧心”
、
< br>黄庭坚
“涤亲溺器”
吴猛“恣蚊饱血”、朱寿昌“弃官寻母”等
21
昭君出塞图
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敦亲和睦
《战国策
< br>·
燕策二》
:
“赵且伐燕,
p>
苏代为燕渭惠王曰:
‘今
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屋,而鹤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鹤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鹤曰:今日
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鹤。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
禽之。’”比喻双方相待不下,第三者因而得利
嫦娥,神话中后羿之妻,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
嫦娥窃吃后,遂奔月宫
佛经故事。《
维摩
经·
观众生品》载,维摩室中有一天女
以天花散诸菩萨身,即皆坠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坠。天
女说:“结习未尽,花着身耳。”谓以天女散花试菩萨和
声闻弟子的道行。宋之间《设斋叹佛文》:“天女散花,
缀山林之草树。”其“春满人间”之意
22
渔翁得利
鹤蚌相争状,旁立渔翁
23
嫦娥奔月
一仙女飞奔至月宫状
24
天女散花
一仙女提花篮作撒花状
孟浩然《留别王维》诗云:“寂寂竟何待?朝前空自旧。
25
踏雪寻梅
风雪中一老人头戴浩然巾,骑驴过桥,手持梅花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
p>
应守寂寞,
还掩故园扉。
”孟浩然转驴,<
/p>
过渡桥,
踏雪寻梅,
已成为千
古传唱的佳话
或采用木雕文字。除古代格言、警句外,另有长形
喜字、长形寿字、方形福字、圆形禧字、圆形万字、圆
形福字等,行草隶篆各体书法齐全,刻字笔划挺秀,或
浑融飘逸,或深厚安祥,或峻利沉着,或古朴典雅,一
笔一划,富于文化韵味。
有趣的是,江南水乡农村流行着认寄父母的习俗,
新生儿父母带着孩子到寄爷、寄娘家送彩色花布缝制的
六角形布袋一一“香袋”,内装孩子的生辰八字条,一
枚铜钱,一束万年青叶子,和安息香等物品,悬挂在堂
屋木梁上,以示寄名与此,直至婚前方“拔袋”取回。
如此,从悬挂香袋的数量可知孩子的多少,甚者多至
十几个,这可谓
一
种
民
俗
装
饰
p>
[
5
]
,
反
映
了
浓
郁
的
地
缘
亲情。
[5]
魏采苹,屠思华
.
《苏南水乡生命礼俗》(三)(四),《东
<
/p>
南文化》
.
1995
年第
2
期,第
104
—
105
页
·
35
·
·古建园林历史与理论·
锦纹之类,以古钱、兵器、工具、妆奁、毛笔、博古、
江南水乡古建筑除木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雕饰外,
锦纹等为多。其衬边往往颇为讲究,常以花点缀,有席
纹、回纹、鱼纹、云纹、套八角、素地杂花等多种花样。
其表面或绘饰彩画。目前,尚有不少遗留彩画的古建,
一幅彩画内两个衬边里的花纹,
须式样一致,
体量对等。
遍布江南水乡,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特别是浙江宁波
苏式彩画常用浅蓝、浅黄、浅红诸色作画,色调柔
保国寺大殿、苏州虎丘塔内等遗留的彩绘,可印证《营
和、风格淡雅,高洁耐看。太湖东山的凝德堂、念勤堂、
造法式》记载的“七朱八白”做法(彩插图
5
),颇为
明善堂(彩插图
10
)
、春在楼的彩画,都在锦纹上作平
式装工。太湖西山徐家祠堂、东山遂高堂的彩画,常熟
珍贵。
彩衣堂、无锡昭嗣堂等,更为考究,做沥粉装金,看上
苏式彩画是江南水乡艺匠的杰作,地域特色明显。
去金光闪烁,富丽堂皇(彩插图
11
、
12
)
。苏
式彩画的
千百年来,它不但广泛运用于水乡各地,还发展成为清
平式装金有两种,一种是金花五彩地,另一种是金地五
代三大类彩画(即和玺、旋子、苏式)中的一种。不过
彩花,以前者应用较多。
1996
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的常熟彩衣堂内,梁、
“苏州彩画传到北方,至清代中期在总体构图上已经被
官式彩画所改造,
完全宫式化,
北方化了”<
/p>
(王仲杰
:
《清
枋、檩、斗
等大木构件上的彩画众多,共
116
幅,约
150
平方米,可分为纯包袱、全构图包袱及仿官式彩画
代中期宫式苏画》,《故宫博物院院刊》)。清代北方
等三大类
[8]
,尤为可贵(彩插图
13
)。
苏式彩画一般施用于宅园中,其“箍头多用联珠、
字、
江苏宜兴的江苏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大宗祠保
回纹等。藻头画由如意头演变来的卡子(又分软、硬两
存着完好的全构图包袱彩画,除梁、檩的箍头、藻头、
种)。枋心称为包袱,常绘历史人物故事、山水风景、
枋心重点装饰外,童柱、角背、山墙等均满铺彩画。特
博古器物等”
[6]
。
别是在藻头和无锦袱处,采用了较为写实的旋子纹样,
可珍贵的是,江南水乡还一直保留着苏式彩画的传
似与明清北方图案化的旋子有一定渊源(拟另专文探
统样式。它们大都以梁、枋等建筑构件为单位,按其全
讨)。徐大宗祠保留下来如此完整的彩画精品,在江南
长分为三段,左右两段叫包(箍)头,对称画金线如意,
实为罕见(彩插图
14
、
15
)。
或画书条嵌星。中段叫锦袱(枋心),极类包起来的丝
江
南
水
乡
太
湖
东
、
西
两
山
的
明
清
民
居
中
,
尚
能
见
织品——锦纹。锦袱可分为直线、圆弧两种,锦袱尖角
到三百余方苏式彩画。如笔者在东山就多有发现,除
向上者称正包袱,尖角向下者为反包袱(彩插图
6
)。
上文所述,还有春晖堂、楠木厅、紫金庵后大殿、雕
锦袱的尺寸大小没有定格,均随被施彩画的建筑构件体
花
楼、
惠
和
堂
等,
年
代
从
明
初
叶
至
民
国
早
期,
前
后
量而定。一个锦袱就是一幅画,锦纹相互贯穿,纵横交
五百余年,均可见到苏式彩画。大体而言,以清嘉庆
织,图案错综复杂。每一锦袱都有一个具体的名称,由
前的作品艺术性为上乘,嘉庆后相对较为草率,民国
所绘画的内容而定,如人物袱、景物袱、锦纹袱等,苏
后日益衰落。
式彩画的主要特色体现在锦袱上(彩插图
7
)。画锦纹
其中,民国东山春在楼(即雕花楼)内的彩画,可
的衬托面称锦地,不施彩色的衬托面叫素地。考究的锦
谓此时期苏式彩画之代表,显示出苏式彩画色调柔和悦
地里,画折枝花、香草和各式锦纹,普通者仅简单刷一
目、
风格清新素雅的艺术风格。
二楼明间大梁
上的彩绘,
层青绿。或认为苏州民居现存的彩画是江南明代彩画的
中间部分为菱形状图案,旁边还有匀称的长方形图案及
一个流派,以包袱锦为主要表现形式,这既是对汉代木
蝙蝠,色彩秀丽含蓄,灿若织锦,为锦袱正包袱式。大
梁架上悬挂和包裹绫锦传统的继承,也和江南地区盛产
楼三层脊檩彩绘一支笔一只锭,寓意“必定高升”。春
丝绸锦缎有着密切的关系
[7]
。
在楼西明厅大梁上的彩绘,在菱形和长方形图案的组合
这样的装饰法还深刻地影响到砖石作上。例如,犁
中,有如意及古钱币,主色调由咖啡色、淡绿色和淡黄
里柳亚子故居砖雕门楼门楣的万字格花包袱装饰(彩插
色组成,淡雅朴素。
图
8
)
、<
/p>
院墙上的包袱锦砖雕及室内柱础
(彩插图
9
)
等。
苏式彩画锦袱中所绘题材,多山水、花卉、翎毛、
鱼龙、走兽、人物、古钱、兵器、妆奁、毛笔、博古、
3
木结构表面装饰——“苏式彩画”
[6]
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
208
页,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1986
年
6
月第
2
版
徐民苏等编著:
《苏州民居》
第
132
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年
3
月版
[7]
[8]
4
结语
江南水乡建筑大木雕饰图案,<
/p>
活泼秀丽、章法整齐、
富有生机,且一草一木都有深刻的涵义,寓意与物,以
物比德。通常若房主文化层次较高,其建筑木雕图案、
内涵,相应也较为高雅,如以“梅花和仙鹤”寓意“梅
龚德才等:
《常熟彩衣堂彩绘保护研究》,
《
东南文化》
.
2001
年第
10
期,第
80
页
·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