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全单元教案
-
第八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
授
课
提
要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
21
杨氏之子
机智巧妙地应客人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
颇有趣味,充分显示出杨氏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
的应对能力。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
十根手指,一只手上
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以风趣幽默的语
22
手指
言具体描写
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
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
个拳头,
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
分了”。
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
/p>
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由同学
们爱听的笑话引入,然后通过“笑话大会”
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要求把笑话讲给家人听,
拓展到课
都来讲笑话
外。
仔细观察漫画,体会画家的用意,可从不同的角度
习作:漫画的启示
联系生活实际去表
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展开合理的想
象,把所看、所想、所感具体、有序地表达出来。<
/p>
语文园地
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感悟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
体会比喻句的
表达效果,体会排比的表达效果;欣赏颜
1
2
1
2
2
课
时
23*
童年的发现
1
口语交际:我们
真卿的楷书代表作;积累名人名言。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有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单元的训练点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在学习
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风趣的语言,去体会语言的艺术。
授
课
方法探究
引导学生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
21
杨氏之子
然后抓住句子“未闻
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杨氏子”语言的婉
转,风趣机智。
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教师可从重点段突破,再用层层引导
22
手指
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学
习,通过读读、画画、议议、说说等学习
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引导学生理解探究过程,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
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23*
童年的发现
教学过程典案
21
杨
氏
之
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认
< br>2
个生字,会写
3
个生字。
p>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1.
< br>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难点】
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
出示罗斯福的故事。
故事: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担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
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
?
”
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
也能。”
2.
生默读故事。
< br>3.
看懂了吗
?
罗斯福把建立潜
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
?
你从哪儿知道的
< br>?
4.
对,罗斯福拒绝了朋友
,但是他并没有从正面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
里就体现了罗斯福语言的艺
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
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
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
文,也叫文言文,齐读
课题——杨氏之子。
5.
引入课题,解题。
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6.
简介《世说新语言·言语》:《杨氏之子》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
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设计意图: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入对本文的学习。
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
p>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那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自
由小声初读课文。
2.
出示字词,检查学习情况。
甚至
聪惠
家禽
造诣
梁国
应声答曰
为设果
3.
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梁国
/
杨氏子
/
九岁,甚聪惠。孔君平
/
诣
< br>/
其父,父
/
不在,乃
/
呼儿出。为
/
设果,
果
/
有
杨梅。孔
/
指以示儿
/
曰:“此
/
是君家果。”儿
/
应声答
曰:“未闻
/
孔雀
/
< br>是夫子家
/
禽。”
4.
师范读。
5.
指名读课文。
(
老师的朗读和他
们有什么不同
?)
理解文意后相信大家就能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停顿了。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正确地读通古文,读出节奏。
三、理解古文大意。
1.
学习文言文有什么方法
?
(1)
看注释;
(2)
查字典;
p>
(3)
联系上下文理解。
2.
用这些方法,理解这篇文言文的意思,随后可小组交流。
< br>
3.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4.
教师重点点拨以下句子。
(1)
为设果。
设:设置,摆放。
(
)
为
(
<
/p>
)
设果
?
你怎么
知道的
?
你们是运用哪种方法读懂这句
的
?(
联系上文
)
(2)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示:给……看。孔君平
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3)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
理解:“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
?
说说
你的看法。
②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夫子”
?
对有学问的成年男子的称呼,和“君”一样属尊称。
孔君平能称夫子吗
?
为什么
?(
孔君平官至廷尉,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所以能称
为“夫子
”。
)
5.
请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
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
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
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
果,其中有杨梅。孔君
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
“我可没听说孔雀是
先生您家的鸟。”
6.
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有了自己的理解,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7.
齐读课文。
(
读出节奏
)
8.
背诵。
设计意图:
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
本方法。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了解古
文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
们了解了古文的意思,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感悟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之处。
2.
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p>
21
课《杨氏之子》,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
/p>
?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使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
现在杨氏之子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孩子
?(
板书:甚聪慧
)
2
、出示自学提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甚聪惠
?
为什么说他聪惠
?(
先读读句子,并
画一画,然后小组交流,体会语言的巧妙
)
3.
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1)
< br>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杨家
小儿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
(
板
书:杨梅
)
(2)
< br>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
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来回应他的玩笑。
(
板书:孔雀
)
(3)
品味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
/p>
①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啰
!
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
梅不是我家的水果,
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 br>
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p>
②比较:孔雀不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体会孩子语言的婉转。
4.
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而是下面
这些姓氏的人,杨氏子可能会怎么回答
?
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李子是您家果。”
梅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梅花是您家花。”
柳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柳树是您家树。”
马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马蜂是您家蜂。”
5.
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想
?
神情、动作是怎样的
?
会怎么说
< br>?
预设:“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惠,今日一谈,果然名不
虚传啊
!
真是可喜可贺
!
”
6.
揭示中心词“聪惠”。
7.
除了聪惠,你还想到杨氏之子的哪些品质
?
好客,待人有礼貌,思维敏捷、灵敏、机
智,反应快等。
8.
总结。
p>
正如大家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
穷
!
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
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
到不同的效果。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围绕“杨氏之子的
语言到底妙在何处
?
”这一中心问题,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
/p>
故事中孩子的机智、风趣及应对语言的巧妙。
三、熟读成诵。
1.
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中,你
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
师:学到这里,相信你已能熟练地背下来了。
3.
全班背诵。
四、拓展延伸。
1.
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小草要睡觉,请你别打扰
!
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
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
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
现在把你搜集的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分享给大家
。
贴在车上的标语“别吻我,我怕羞”中“羞”字一语双关,
幽默又善意地提醒大家,一
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感悟
语言的艺术,适时拓展,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巧妙。
五、课堂小结。
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
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
也会大相径庭。学生们
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
能够学会运用语言的
艺术。就让语言的艺术伴随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吧
!
【板书设计】
21
杨
氏
之
子
语言的艺术
聪惠
22
手
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 br>会认
13
个生字,会写
15
p>
个生字,会写
9
个词语,读准
1
个多音字。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五个手指的特点。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
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表格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事物,感悟
文本所蕴含的道理。
p>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br>1.
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
/p>
2.
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了解五个手指各自的特点。
2.
体会风趣幽默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任何事物都“各有
所长、各有所短”“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简
单了解五根手指的长处、短处、性格及写法。
【教学过程】
一、语言积累,常规训练。
1.
手语游戏。
看到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老师禁不住要向你们竖起大拇指。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
请用手语回答。我们班的同学个个心灵手巧,谁是勇敢的孩子,为我们展示一下手影的
神
奇
?(
打出空白投影片,学生以此为
背景做手影表演:兔子、狗、大雁……
)
2.
成语竞赛。
男女生分组抢说含有“手”字的四字词语,不能重复。最后老师出示含有“手”字的四
字词语课件。
例:手疾眼快
爱不释手
白手起家
不择手段
措手不及
唾手可得
触手可及
赤手空拳
大打出手
丹青妙手
大手大脚
覆手为雨
设计意图:
影子游戏,激发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
自读课文,出示词语,读通句子。
拇指
接触
纽扣
相貌
养尊处优
渺小
享乐
附庸
团结
指导多音字“薄”。
(1)
薄[báo]
①扁平物体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较小的,跟“厚”相对:薄片、薄饼。
p>
②(感情
)
冷淡,
(
情义
)
不深:待我不薄。
③(味道
)
淡:酒味很
淡。
④不肥沃:土地薄。
(2)
薄[bó]
< br>①义同“薄”(báo),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厚薄、浅薄、尖嘴薄舌等。
②轻微,少:薄技、薄酬。
③不庄重:轻薄。
④看不起,轻视,慢待:鄙薄、厚此薄彼。
⑤迫近:薄暮、日薄西山。
⑥姓。
(3)
薄[bò]
薄荷:草本植物,茎四棱形。叶和茎有清凉香味,可入药。
<
/p>
2.
指导学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3.
速读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
)
,然后分别具体写
(
)
,最后总结写
(
)
。
p>
4.
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
作顺序和方法。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完成表格。
1.
p>
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
一只手
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
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
2.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
点
?
自读课文,填表格:
3.
汇报交流,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
文,根据手指的不同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
了手指的长处、短处及性格,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 br>深入了解五根手指的长处、短处及特点。
2.
懂得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3.
体会文章中风趣幽默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每
根
手指的特点。
设计意图:
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结合朗读课文,随机交流,体会不同手指的不同性格和作用。
1.
大拇指。
(1)
长处:最肯吃苦。
(2)
重点句: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
①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拇指肯吃苦
?
可以从“死力”“拼命”“用劲”看出。
< br>②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注意体会修辞手法;指导朗读时,用“我”替换“他”,再
读课文。
(3)
作者这些描写你
平时注意到了吗
?
引导学生多观察。
(4)
读完之后你觉得大拇指还有什么作用
?
学生充分说,再叫一两个学生用排比的手法说。
齐读相关
课文。
2.
食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