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教材分析
1
、
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法
2
、
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习
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
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
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
本课内容为学习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
减等打下
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
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
数学,融生活课
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
、
教学目标:
1
、
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
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2
、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
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
计算方法。
3
、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习惯。
4
、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
、
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本
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
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
在与整<
/p>
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小数的计算法则。一
步计算后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
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
一的知识链。
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p>
教学难点:
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
(尤其
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
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
助他们在自主探
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
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
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
应用。
采用
“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
三段式教学模式。
实
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
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
小数加减算式,
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
课中探
< br>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
体现知识的价
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程序:
1
、
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它是我
们知识树的哪颗果实呢?请大家来看看。
(课
件出示知识树)<
/p>
师:小数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的代数部分中代数的知识。
它分为意义、法则、顺序和性质四个部分。本节课我们研究意义和法
则
。
(导入部分明确本部分内容在小学段的地位,使学生纵览全局。
2
、目标。
了解小数加减意义;
理解掌握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灵活运用法则计算;
养成仔细读题,认真验算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不同,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应
达到的
要求,适宜教师思考、理解。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象是学生。学习目标
的制定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适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在课堂上
让学生自制目标也是可行的,
学生自己定制的目标适于大多
数学
生接受。
不过学生定制的目标有局限性,
高度、
深度达不到要求。
本节课的目标是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的,
< br>说明教师的调控课堂能力
不强,放不开手。
(
3
)点拨
1
、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2
、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
0.3+0.4
师:
1
位小数加
1
位小数。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
整数减
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
3
、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
2
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
1
:
20
—
0
.98=20.98
生
2
:生
1
错了,我来改正。
20
—
0.98=19.02
生
3
:不对,我来改。
20.00
—
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
2
简单,生
3
严谨。
开始学习时提倡生
3
做法,熟练后提倡
生
2
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
解决问题。体现教师
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
、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
、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习惯)
(6)
、延伸。
师:
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是以整数加减做铺垫的,
那小数加
减是为学
习什么做铺垫的呢?
生:分数加减法。(突现知识间的纵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