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优秀教案含教学反思(40页)
-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思维火花”这
一主题,安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文章的
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展现了人物的思维过程。《自相矛盾》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既夸自己的
盾最
坚固,又夸自己的矛最锋利,有人问他让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却无法回答的
故事。《田忌赛马》讲述了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进行赛马比赛,第一次比赛田忌输了,第二次比赛田<
/p>
忌在好友孙膑的帮助下反败为胜的故事。《跳水》讲述了在一艘帆船上,船长的儿子在一只
猴子的挑逗
下一步步走上横木,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的办法强迫孩子跳水,使孩子绝
处逢生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1.
会认
12
个生字,读准
1
个多音字,会写
22
个字,正确读写
17
个词
自相矛盾
2
语。
<
/p>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文言文《自相矛盾》,理解文言
文《自
田忌赛马
2
相矛盾》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分角色朗读《田忌赛马》,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默读课文,分析
p>
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
跳水
2
4
.
默读《跳水》,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讲讲这个故事,
< br>分析船长的思维过程,思考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选两
个人物和学生一起组成一个探险小队开始探险之旅,编一个惊险刺
习作
< br>
2
激的探险故事。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不仅要把遇到的困
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还要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
< br>
1.
系统性总结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的方法,加深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引
语文园地
2
p>
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
当的方法去解决。
1
2.
运用练习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体验情
感、仿写句子的能力,提升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3.
积累《增广贤文》中的民间谚语。
2
15
自相矛盾
▶
教学目标
1.
会认“吾、弗”
2
个生字,读准多
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
4
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
寓意。
▶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
教学策略
1.
识字写字
本课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其中“鬻、吾、弗”字音难读,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文言文以单音
节词为主,有些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的意思完全不同,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单音
节词的意思。
2.
阅读理解
抓住关键词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语言运用
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
▶
教学准备
1.
预习提纲:
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
2.
准备资料:
< br>多媒体课件。
▶
教学课时
2
课时
3
第
1
课时
▶
课时目标
1.
会认“吾、弗”
2
个生字,读准多
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
4
个字。
2.
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参透学寓言的方法。
▶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成语,引入课文题目
1.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
狐假虎威
叶公好龙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滥竽充数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
刻舟求剑
井底之蛙
买椟还珠
(
1
)指名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它们都是四个字的成语)
(
2
)教师引导:一个成语讲了一个短
小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成语叫什么成
语呢?(寓言故事成语)<
/p>
(
3
)寓言故
事成语有什么特点呢?(故事短小,寓意深刻)
2.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自相<
/p>
矛盾)
3.
认
识一下什么是“矛”和“盾”。(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4
.
观察矛和盾各有什么特点。(矛的前面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盾是圆圆
的,或者
是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
5.
猜一猜:课题《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
抵触,不一致)
【设计意图】
通过观
察成语特点,引出寓言故事成语,达到引出课题的目的。引导学生认识矛和
盾,为理解课
文的意思做好铺垫。猜测课题意思,帮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块二
初读课文,理解感悟
1.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鬻盾
吾盾
弗能
夫
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4
2.
(
1
)指名学生回答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是
一篇文言文)
(
2
< br>先师范读,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
3
)上学
期我们学过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结
合注释、插图、上下文理解,猜读等)
3.
< br>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刚刚大家说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弄懂《自相矛盾》的大概意思。
< p>(学生边读边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4.
小组讨论交流文言文《自相矛盾》的大意。(学生自由讨论)
5.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由交流)
6.
谁能连贯地说一说《自相矛盾》的大意?(在战国时期,楚
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
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
么东西都能被其穿透!”集市上的人质
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无
法回答。)
7.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矛”和“誉”。(老
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
法,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本课汉字,为深
入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板块三
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
教师引导: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
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国人在干什么呢?(这个
楚国人在卖盾与矛)
p>
课件出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教师:这句你读懂了什么?
2.
出示课件。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教师:读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3
.
谁来帮帮这个楚人,帮他吆喝吆喝生意。(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读,再全班齐读)
5
4.
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没有)你从书上哪个
地方知道的?
课件出示: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1
)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p>
(
2
)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
3
)假如你是一位孩子,
你会说:叔叔
——
(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
4
)假
如你是一位中年人,你会说:兄弟
——
(学生接读)“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何如?”
(
5
)假如你是一位老人,你会说:年轻人
——
(学
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5.
那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又是什么反应呢?
课件出示:
其人弗能应也。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6.
这件事引发了人们什么样的议论?
课件出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1
)谈谈自己的理解。
<
/p>
(
2
)指名学生读最后一句文言文,再齐
读。
7.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朗
读课文。
8.
全班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p>
【设计意图】
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意思。指导学
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
诵课文。此环节为完成课后习题第
1
题和第
2
题而设计。
第
2
课时
▶
课时目标
1.
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2.
通过说、问、演、练等活动,学生在了解故事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
育。
6
▶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讲述故事,感悟寓意
1.
谈话导入。
师:今天你们来给我当当小老师好不好?我来说一句话,你们听一听,再评一评。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明媚,下了场滂沱大雨。(这句话前面说阳光明媚,后面又说
滂沱大
雨,这是自相矛盾)
2.
p>
自相矛盾就是一个人说话或行动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齐读
课
文)
3.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
< br>盾,说话做事皆应三思而后行)
4.
< br>四人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每小组选一个讲得最好的代表上台讲故事)
5.
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指导学生根据
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
话讲讲这个故事。此环节为完成课后习题第
3
题而设计。
板块二
对比阅读,活学活用
1.
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2.
你们是喜欢文言文的《自相矛盾》,还是喜欢现代文的《自相矛盾》?(学生畅所欲言)
3.
师小结:文言文短小精悍,但难懂;现
代文通俗易懂,但篇幅较长。
4.
5.
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相隔
几千年的文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至今仍让人受益无穷。思维的火
花跨越时空,照亮过去、
现在和未来。
6.
这个楚国人的买卖
还能做下去吗?(不能)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这个人说话、做事前
后抵触,不
一致,做生意要实事求是,讲诚信)
【设计意图】
通过故事《自相矛盾》文言文版本和现代文版本的对比阅读,学生了解文言文和现代
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韩非子,明白一个人的思维的重要性。
板块三
联系实际,感悟寓意
7
1.
楚
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戳破
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戳破!”有人质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这时那个人是什么反应?(那个人哑口无言)课
文是怎
么说的?(其人弗能应也)
2
.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这个人说的话前后抵触,不一致,无法自圆其
说)
3.
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指名学生说)
4.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
事情很多,为了避免自相矛盾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要言行一致、
说到做到、
实事求是、实话实说)
5.
今天我们
学习了文言文《自相矛盾》,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先把文言文读通读
顺
,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最后做到熟读成诵)
6.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读懂了文言文《自相矛盾
》的意思,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韵味。这篇文
言文语言凝练,只用
< br>71
个字
,
就让我们逛了逛古代
的集市,了解了一个引人发笑的楚人,知晓了一个深
刻的道理。希望同学们今后说话、做
事不要像这位楚国人一样自相矛盾!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学生自由畅谈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加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总结学习
文言文的方法,为今后学生自学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
板书设计
▶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
100
分》或《状元作业
本》对应课时作业。
▶
教学反思
1.
寓言导入,激发兴趣。
激情导入,通过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学
习中去。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2.
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8
让学生带着开头的激情进入第二
阶段的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指
导学生怎样去读好文言
文形式的寓言故事,还要教会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插图去理解寓言的大意,让
学生在老
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
精读课文,深入学习。
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
——
精读课文,深入理
解寓意。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以提问的方式
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内容当中去,让学
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设
计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学生
思考并回答,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学
习中去。让
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读、说、问、演等环节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和认识,从而更深刻地明白寓言故事里所蕴含的道理。
16
田忌赛马
▶
教学目标
1
.会认“策、荐”
2
个生字
,
会写“拳、策、赢”等
4
个字
,
正确读写“赏识、脚力、胸有成竹”等
8
个词语。
2.
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
了解两次赛马时出场的顺序,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 br>
▶
教学重难点
1.
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2.
了解两次赛马时出场的顺序,体会孙膑的足智
多谋。
▶
教学策略
1.
识字写字
9
本课共有
4
个生字,可以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字带出新字的方法来识记。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易
错
的字“拳、策、赢”。
2.
阅读理解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语言运用
训练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故事,先小组内讲故事,再走上讲台讲故事,促进学生从积累到运
用的有效迁移。
▶
教学准备
1.
预习提纲:
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
2.
准备资料:
< br>多媒体课件。
▶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
课时目标
1.
会认“策、荐”
2
个生字
,
会写“拳、策、赢”等
4
个字
,
正确读写“赏识、脚力、胸有成竹”等
8
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提示课文题目,引发探究
1.
谈话导入。
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很喜欢赛马。有一名齐国大将叫田忌,他特别喜欢赛马。有一次他和齐国君
< p>主齐威王约定,进行一场比赛……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板书课文题目,齐 读
课文题目。(板书:田忌赛马)
2
.
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师相机梳理归纳:谁与谁赛马?怎么赛
?结果如
何?
3.
< br>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读课文之前,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司马
< p>
4.
简介《史记》。
10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p>
5.
师小结:《田忌赛马》是一个发生在距我们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
的故事。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
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进行一次比赛。那么他们
到底是怎么比赛?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
赶快走进课文看一看吧!
< br>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质疑课文题目,激发学生阅读课
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史记》及
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
垫。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用笔画一画课文中主要有哪些人物?(孙膑、田忌、齐威王)< p>
2.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齐国大将
田忌与齐威王进行赛马比赛,第一次比赛田忌输了,
第二次比赛田忌在好朋友孙膑的帮助
下反败为胜的故事)
3.
课文写了田
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第一次赛马?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第二次赛
马?(
第
1
~
2
自然
段写第一次赛马,第
13
~
18
自然段写第二次赛马)
4.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课文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这篇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
(指名
5.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赏识
脚力
胸有成竹
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
兴致勃勃
出谋划策
引荐
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6.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拳、策、赢”。(老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练写)
p>
7.
教师小结: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第一
次赛马田忌失败了,第二次赛马田忌转败为胜,田忌能转败
为胜的关键人物是孙膑,孙膑
给田忌献了计策才使他转败为胜。大家一定很好奇,孙膑到底给田忌想出
了一个什么样的
好主意让他转败为胜呢?我们还是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检查学生预
习情况,
扫清阅读障碍。
板块三
再读课文,分析败因
1.
默读课文第
1
~
2
自然段,想一想:田忌和齐威王第一次赛马时是如何对阵的?(上等马对上等
< br>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
2.
田忌为什么三场比赛都输了?(因为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强一些)
11
3.
画出田忌失败后,对他的神态描写的句子。(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田忌觉得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赛马场。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扫兴”和“垂头丧气”这两个词中,我体会到田忌失败后沮丧
p>
的情绪,他很失落,没有信心再比赛,准备离开赛马场)
4.
四人小组交流讨论:你认为田忌要怎样做才能赢齐威王呢?(学生各
抒己见)
5.
全班交流汇报。(小组
代表上台讲述自己小组想到的好办法)
6.
< br>教师小结:田忌如果能认真分析马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就有可能取胜。田忌
< p>只凭马力比赛,不用智谋,比赛方法不当,所以失败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分析田忌第一次赛马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讨
论交流田忌用什么
方法能赢过齐威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块四
品读课文,感悟献策
1.
1.
是
孙膑给田忌献了计策,才让他反败为胜。默读课文第
3
~
12
自然段,分别画出描写田忌、孙
膑和齐威
王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的句子。(学生边读边画)
2.
p>
描写田忌的句子有哪些呢?(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孙膑还没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
说:“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p>
(
1
)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
2
)你分别从这几句
对田忌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
3
)请大家观察一下这四句话,每句话的前面都提醒或暗示了我们应该怎
样读。比如第
2
句我们应
该带着疑惑的
语气去读。谁来说一说其他三句话应该怎么读?(第
1
句应该生
气地读,第
3
句应该没有
信心地读,第
4
句应该信心百倍地读)
(
4
)如果你是田忌,请你用恰当的语气来读一读
这四句话。(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再指名学生
读—齐读)
3.
描写孙膑的句子有哪些呢?(指名学生读)
12
课件出示:
哇……”
(
1
p>
)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
2
)你分别从这几句对孙膑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p>
(
3
)描写孙膑
的这几句话应该怎么读?(第
1
句话应该热情地读,第
2
句话应该自信地读,第
3
句
话和第
4
句话应该胸有成竹地读
)
(
4
)如
果你是孙膑,请你用恰当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四句话。(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再指名学生
读—齐读)
4.
描写齐威王的句子
有哪些呢?(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还不服气?”
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
(
1
)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
2
)你分别从这两句对齐威王的描写中体会
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
3<
/p>
)描写齐威王的这两句话应该怎么读?(第
1
句话应该得意扬扬、讥讽地读,第
2
句话应该轻蔑
地读。)
(
4
)如果你是齐威王,请你用恰当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四句话。(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再指名学
生读—齐读)
5.
< br>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个人读田忌说的话,一个人读孙膑说的话,一个人读齐威王说的
话,最后一个人读旁白。注意“得意扬扬、轻蔑”等词语,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学生分角色朗<
/p>
读,老师巡视指导)
6.
全班展示分角色朗读成果。(选几个朗读得好的小组上台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
怎么,难道你
“一匹也不用换。”
13
7.
教师小结:作者对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个人的语言、动作
、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三个人
物的特点。田忌有勇无谋,孙膑才智过人,齐威王骄
傲自大。第二次比赛结果如何,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吧!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此环节是为完成课后习题第
1
题而精心设计的。
第
2
课时
▶
课时目标
1.
能从第二次比赛的理解分析中,推测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
2.
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善于分析的态度,懂得在学习、
生活中遇事要能仔细观察、善于分析,才能
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精读课文,分析胜因
1.
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田忌和齐威王第一次赛马,田忌失败,田忌的好朋友孙膑给他献计策,使他重
< p>拾信心,再与齐威王进行第二次赛马。那么第二次赛马结果如何呢?(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
王)
2.
默
读课文。把齐威王和田忌第二次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学生边读边在课后习题第
2<
/p>
题上标
画)
3.
指名学生说第二次赛马的对阵图。
课件出示:
第一场:田忌的下等马——齐威王的上等马(输)
第二场:田忌的上等马——齐威王的中等马(胜)
第三场:田忌的中等马——齐威王的下等马(胜)
4.
想一想: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
?(学生独立思考)
5.
四人小组讨
论交流: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学生自由
讨论
)
14
6.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由交流)
7.
课件出示:
当时,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但是又快不了多少,如果田忌用上、中、下三个等级的
< p>马一一对阵,肯定会输。只有更换马的出场顺序,用“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 下
等马”的方法,田忌才有可能三局两胜,获得整体的胜利。
8.
教师小结:孙膑此计策甚是高明,以最差的马对最强的马削
弱对方实力,再用上等马对中等马,
用中等马对下等马,连胜两场,以弱胜强,真是令人
佩服得五体投地!
【设计意图】
引导
学生默读课文,标画出田忌和齐威王第二次赛马的对阵图,明白还是原来的马,
只调换了
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的原因。推测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块二
分析人物,交流计策
1.
其他的人只知道上对上、中对中、下对下,而孙膑却敢于打破这种常规,用超乎常人的思维方
法,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从而转败为胜。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因为他善于
观察、
善于思考)
2.
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孙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指名学生说)
p>
3.
是不是用孙膑想的这个好办法,田忌就一定会赢呢?请同学们仔
细读一读第
3
和第
14
自然段,通
过观察和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第一次比赛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
了一点点;第二次比赛的第一场,
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了很多)
4.
如果你是齐威王,你会怎么想?(是不是田忌把马的
出场顺序调换了)如果你是齐威王,你会怎
么做?(我也会调换后两场马的出场顺序)怎
样调换?(齐威王用下等马对田忌的上等马,用中等马对
中等马,还是可以胜两场输一场
,赢了田忌)
5.
事实上齐威王发现
田忌调换马的出场顺序了吗?(没有发现)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指名学生说
)
课件出示:
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让田忌
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齐威王有点儿心
慌了。
(
1
)先指名学生读,然后全班齐读。
15
(
2
)从这两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6.
教师小结:如果齐威王及时发现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他也调换
马的出场顺序,这样还是可
以胜两场。也就是说,在第二次比赛中田忌也有可能会输。孙
膑知不知道有这个可能性呢?(知道)孙
膑是个聪明人,为什么还用这个没有十足把握的
办法呢?(因为齐威王第一次比赛全都赢了,他相当得
意,早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p>
7.
教师引导:有句古话说得好:“骄兵
必败。”从这儿可以看出孙膑早已胸有成竹,因为他掌握了
齐威王骄傲自大的心理。他不
但经过了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还把所有看到的情况进行了综合分
析,才想出了调换
马的出场顺序这个好办法,使得田忌反败为胜。通过以上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孙膑是
一个
怎样的人?(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而且足智多谋的人)
p>
8.
孙膑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有深远影响力的人。(课件出示作
者简介)
9.
教师小结:孙膑这种善
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很可贵的。希望
同学们学习孙膑
遇事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孙膑的性格特点,理解孙膑所献计策的精妙之处。利用史实资
料让学生
了解孙膑,引导学生学习孙膑敢于打破常规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板块三
总结全文,畅谈收获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 p>
初赛失败,孙膑献计,再赛转败为胜的故事。《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要善于观
察、善于思考)
2.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三个历史人物。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来评价一下这三个历史人物。<
/p>
(
1
)用一个
词语来评价孙膑。(神机妙算、胸有成竹、知己知彼、才智过人)
(
2
)用一个词语来评价田忌。(有勇无谋、垂头丧气、屡
败屡战)
(
3
)用一个词语来评价齐威王。(得意扬扬、目瞪口呆、夜郎自大、盲目乐观、骄兵必败)
3.
历史上有不少像“田忌赛马”这样以弱胜强的故事,找
一找,和同学交流。(长勺之战、赤壁之
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4.
教师总结:田忌和齐威王赛马,但真正的赢家却是孙
膑。而他取胜的法宝在于“思”和“变”。
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细致观察,认
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总结全文,分析孙膑、田忌、齐威王的形象,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指导
p>
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故事,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16
▶
板书设计
▶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
100
分》或《状元作业
本》对应课时作业。
▶
教学反思
1.
创设标画对阵图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标画对阵图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
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通过标画对阵图可以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协同作用,同步
发展,培养和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2.
创造表达、交流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讨论问题、交流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思维,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理解< /p>
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经常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例如解
决课后习题
第
2
题:默读课文。把齐威
王和田忌第二次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
调换了一下出
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分三个层次完成:①学生独立思考;②小组讨论交流;③全班交
流汇报。
3.
指导比较分析,启发求异思维。
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有利于
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为了帮助学生明白田忌赛马转败为
胜的原因,先指导学生
17
17
跳水
▶
教学目标
1.
会认“肆、桅、撕”等
7
个生字,
会写“艘、航、肆”等
14
个字,正确读写“环游、航行、放<
/p>
肆”等
9
个词语。
2.
默读课文,理清顺序,再讲讲这个故事。
3.
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想想船长的办法好
在哪儿。
▶
教学重难点
1.
默读课文,理清顺序,再讲讲这个故事。
2.
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想想船长的办法好在哪儿。
< br>
▶
教学策略
1.
识字写字
本课生字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提醒学生“吓唬”的“唬”在这个词中读轻声
hu
p>
。重点指导学生正
确书写易错的字“艘”和“肆”,其他的生字学生
可以自学。
2.
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水手们的相关语句,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指导学生
思考,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3.
语言运用
指导学生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述这个故事,促进学生从积累到运用的有效迁移。
▶
教学准备
< br>1.
预习提纲:
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
习作业。
2.
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
课时目标
18
1.
会认“肆、桅、撕”等
p>
7
个生字,会写“艘、航、肆”等
14
p>
个字,正确读写“环游、航行、放
肆”等
9
个词语。
2.
默读课文,理清顺序。
▶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
谈话导入。
每一届奥运会的跳水项目都是大家最关注的,你们喜欢看跳水比赛吗?我国的体育健儿在各种赛事
< p>的跳水项目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 是
跳水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跳水)
p>
2.
读了课文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质疑,师梳理归纳:谁跳水?为什么跳水?结果如何?
3
.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跳水》是谁写的?(列夫·托尔斯泰)<
/p>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质疑课文题目,
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的内容做
好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回答刚才的质疑。
2.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课文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3.
4.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
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讲述了在一艘大船上,水手们拿猴子取乐,
猴子把船长儿子
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不知不觉走上横木。船长在
危
急关头,用开枪逼迫孩子跳水的方法,使孩子绝处逢生的故事。)
5.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放肆
桅杆
撕咬
吓唬
龇牙
咧嘴
瞄准
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6.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艘”和“肆”两个汉字。(老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练写)
7.
教师小结:猴子是最通人性的动
物,它知道水手们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猴子不敢挑逗
水手们,它便去挑逗船长
的儿子。猴子是怎样一步步把船长的儿子引入危险之中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
课文中寻找
答案吧!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