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分析
-
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
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
这
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
< br>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排除小学
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
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
这是
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天我们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
健
康
的
主
要<
/p>
表
现
、
成
因
及
教
师
在
防
治
小
学
生
心
理
不
健
康
的
对
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
、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
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
烈不安、焦虑和恐惧
,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
神经过敏,多疑。
2
、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
自我意
识日益增强,
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
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
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
事情持批判的态
度。
3
、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
别人比自己强
(如学习、相貌、人缘等)
,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
愤怒甚
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
、失
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
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
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
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
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
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
、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
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
体验。
对自己缺乏信心,
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
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在
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
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谨小慎
微,
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
/p>
、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
一叶
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
接纳自己。
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
由此产生的一种感
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
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
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
也有外部环境<
/p>
的因素,是
“
内因
”
和
“
外因
”
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
方面的原因:
1
、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
,
认识力、理解力、
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
生理发
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
烦恼和躁
动不安,
产
生心理问题。
2
、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
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
< br>人
格教育、
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
家长只重视孩
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
能力、个性培养以
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
p>
时,
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
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
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
忧郁等心理
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
理不健全。
3
、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
追求升学率、
打
造名牌效应,
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
,
学生情感上的
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
就会造成心理压力,
形成心理障碍。
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
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
化、医学化
、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
、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
们的社会,
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
致
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
动,也是
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
“
心病还需要心药治
”
。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
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
,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
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
,可采取以
下方法:
1
p>
、消除逆反心理
——
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要求
他们在广阔的社会
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
会有贡献的人才;
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
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
让学
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
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
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
也会犯错
误。
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
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
;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
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
制,多进行沟通,增
加信任度,
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
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
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
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
放下长辈的架子,
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
系
。
2
、消除自卑孤独心理
——
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
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
的原因、
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
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
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
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
正确做出评价,
发挥自己的长处;
其次是千方百计来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
增强自信心,
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
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
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通过
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
、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
培养意志消
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
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
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
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
树立自
信心和上进心;
最后是教给学生释
放消极情绪,
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
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
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
多
结交
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
(
1
)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
中城市中,
10%
以上的小
学生存在学
习焦虑。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
学习负担过重,
p>
同时学校、教师、
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
引起的。
(
2
)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
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
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
响了儿
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
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师
教育方法不当,
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
/p>
3
)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
自己不好,
对自
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
别人的关爱
与认可的不安。
当学生感受到父母、
教师、
朋友不认可时,
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
4
)挫折感
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
人际交往方面
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
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
人主观因素。小学生跳楼自杀、厌
学、
孤僻
……
许多极端的事例表明,
现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
忽视。
小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
心理发展的规律和
特点,
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