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别妄想泡我
543次浏览
2021年02月23日 06: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一只雨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一)


< p>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


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


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


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 p>
排除小学


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 们


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

< br>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

< br>笔者


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成因及教 师在防治小学生


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


、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


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 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


焦虑和恐惧,


当自尊 心受到伤害时,


就会生气、


愤怒,


常常 神经过敏,


多疑。



2


、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


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 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


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 持批判的态度。



3


、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


当别人比自己


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


,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


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


、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


希望将其变为现实,


他们会付出种种努


力甚至刻意的追求。


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 /p>


就产生


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 易给中小


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


、自卑:



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对自


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


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 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


缩,瞻前顾后等。



6


、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


性格孤僻,不愿意与 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 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


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 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


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


也有外部环境


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


下几方面的原因:



1


、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 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


认识力、理解力、


思维力和亲情力 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


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


烦恼和躁动不安,



生心理问题。

< p>


2


、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


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 /p>



格教育、


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 性教育的倾向。


家长只重视孩


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 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


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 需求不一致


时,


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


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


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

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


理不健全。



3


、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


追求升学率、



造名牌效应,


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 ,


学生情感上的


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


就会造成心理压力,


形成心理障碍。


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


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


化、医学化 、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


、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


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


的社会,


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


致使


学生陷入无以参照、


无以归附的境地,


学生思想的混乱、


情绪的波动,



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


“心病还需要心药治”


。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 处


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

< br>要以人为本,


对症下药,


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


在实践中,


本人认为,


可采取以下方法:



1


、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


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 对社


会有贡献的人才;


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 人,


让学


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 师也使人,也


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


也会犯错误。


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


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 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


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 增


加信任度,


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最后 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


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 的呼声,理


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


放下长辈的架子,

< p>
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


系。



2


、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


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

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



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


正确做出评价,


发挥自己的长处;


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联 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


增强自信心,


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 ;


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


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 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


、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 p>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


提高


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 能力;第三是克服悲


观消极的心态,


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


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


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


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


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


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 p>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


)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 大中城市中,


10%


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

< br>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


师、家长又过 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


)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


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


无所适 从。


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


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 交往与心


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 产生,


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



致。另一方面,


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


的结果。




3


)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 的事情时,


经常认为自己不好,


对自


己 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


可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


倾向。

< p>



4


)挫折感



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


有学习方面的,


人际交往方面


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 素,


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小学生跳楼自杀、


厌学、孤僻……许多极端的事例表明,现在小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今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


南京团市


委和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监测中心,


联合南京 师范大学教育


科学学院有关专家组织了一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


涉及南京


10


所小学。结果表明,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 康状况良好,存在心理


健康偏离的小学生为


17.92%


,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


4.01%



82.08%


小学生心理健康


< p>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拉萨路小学、太阳城小学、高淳阳


江中心小学 、


六合区实验小学等


10


所小学的


302



1



6


年级的学生


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由学生的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填


写。




从结果上看,小学生总体心理状况较好,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占


82.08%


;存在心理健康偏离的小学生为

< br>17.92%


,其中轻度以上即有


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


4.01%


,说明出现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多数为轻


度心理障碍,只要及时发现并予以矫正就可恢复健康。




“学习障碍”排在首位


< p>
调查中发现,许多小学生虽在总体上不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


但有


30.8%


的学生在至少一个分量表上存在问题,即在某些方面存在< /p>


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者适应不良,按问题的集中程度排列依次


为: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行为障碍、社会适应障碍、不


良习惯、品德缺陷和 特种障碍。



心理健康



女生好于男生



进一步从不同人群小学 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来看,


将小学生按男生


女生、不同年龄、独生 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班队干部与非班队干部、


身体健康与患病、


不同成绩水平分类,


调查对于每一类人群中存在的


心理问题有详 细分析。



抽样结果】


女生心理健康状 况好于男生,


心理健康偏离检出率


(以


下简称为检出率)分别为


7.62%



10.27%




【专家分析】从性格 上看,女孩有亲和力,适应社会能力强;男


孩问题多一些,


现代 家庭中很多父亲忙于工作,


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


父亲榜样力量 的缺位让男孩性格容易出现偏差。



【抽样结果】


11



13


岁年龄段的小学 生心理健康问题最显著,


检出率为


18.24%


,厌学情绪和焦虑情绪得分最高;其次是


6



7


岁年



龄段,检出率 为


18.03%


,在学习障碍和社会适应障碍得分最高;问


题最少的是


8



1 0


岁年龄段的小学生。



【专家分析】


11



13


岁 是人生的第二个成长高峰,这时孩子开


始有了自我认识,过渡时期容易不适应;


6



7


岁的孩子正从幼 儿园


进入小学,幼儿园偏重玩,


而进入小学看重知识的学习,所 以这个年


龄段孩子出现的主要问题也是学习上的不适应。



【抽样结果】养育方式温和、民主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检出 率低,为


9.72%



16.83%< /p>


。被家庭忽视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最严


重。



【专家分析】


适当严厉的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大 ,



过分严厉或过分宽松、溺爱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高楼孤独症”逼近孩子



随着社会竞 争的加剧,轻度的忧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


碍病人更是像感冒一样普遍,而儿童 心理卫生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心理门诊常接诊学生病人



据了解,< /p>


这两年南京几家大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均接诊了不少学


生病人,有 的学生出现了不敢和同学、老师交往,不愿上学,时常恐


惧害怕等症状;有的病人意志脆 弱,受到一点点挫折就会灰心丧气。


专家称,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病率还在上升 。



让孩子远离“高楼孤独症”



城市中越来越多的高楼,也让孩子们缺乏心理沟通和感情交流,


引起 焦虑、抑郁等症状的少年儿童明显增多,这种“高楼孤独症”的



心理疾病,


正日渐成为大城市的常见现象,


由于高楼限制了孩 子的活


动范围,孩子找不到玩伴,


找不到快乐,他们中一些人习 惯通过电话


和网络与同龄人进行不见面的交流,


久而久之产生了 心理障碍。




家呼吁,让孩子远离心 理问题,关键还是在父母。家长应有意识地为


子女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条件。同时,让孩子 多参加体育活动,激发孩


子的活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



)


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


题 。


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


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 一


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

< br>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对于部分心理发展


迅速的学生,


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


他们能很快适


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 不良现象。


这种适应


不良大多表现在


:


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


;


注意


力不够集中,


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


;


不能约束自己,


总是违反纪律等。

< br>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


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


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


出现入学 适应不良。




(

< br>二


)


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由于学生学


习竞争加剧,


学习负担过重,

< br>同时学校、


教师、


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


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

< p>
资料显示,


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 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



60%


而许多 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


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



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


加之现有的教学


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 在如此重压下,学生


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


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


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


若学生长期处


于疲劳状态,


会使其视力下降,< /p>


食欲不振,


面色苍白,


大脑供血不足,< /p>


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


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



)


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10 %


。这些小学生主


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 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


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


教师也没能及时地 给予鼓励,


挫伤了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 东张西望,神不守舍


;


或者在下


面偷偷 看动画书或玩玩具


;


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

;


或者干脆逃学、



< p>
课,到处游玩。


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


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


力 较差,


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


就容易产生厌学 情


绪。



(



)


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 p>
人作为社会人,


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

< p>
通,


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


同时获 得生活学习的知心


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 /p>


法满足依恋感,


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

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


交往与心理需求,


对小学生的心理健 康是有害的。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


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


在这种不协


调 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


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 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


一个新的集体后,


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


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


人交往,因而 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


;


遇到


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


会与 人正常交往。


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


过强的防范


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


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 人际


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


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


理解与爱,


教师如不能以热 情的态度给予


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



生消极情绪,


导致师生关系淡漠。


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


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


,


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



)


意志 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 致性。


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


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


历来很重 视孩子的安全问题,


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


因此造成孩


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


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


就会无所适从,


甚至采取消极的 逃避


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


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


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

< p>
地出现。于是,


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


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



)


问题行为


< p>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


主要表现

< p>
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


和品德 不良型。


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


触 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


探、畏惧、缺乏经验和 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


行为,


是指个体行 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


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


< p>
的违背或侵害。


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


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



)


人格障碍

< p>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


主要表现 为心胸狭窄,



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


还没有自立 生活的能力,


只能长期生活


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 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


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


如天 气的变化不能适应,


不知道添减衣服,


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 行,


否则很容易感冒。


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

< br>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


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自责 倾向是指当


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


经常认为自己不好,


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


心理。


自责倾向的根源 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


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


教师、朋友抛弃 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


严厉、


专制 ,


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


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


从而出现自责心理


:


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 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


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



(



)< /p>


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 压力,


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


情绪状态。


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


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


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