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心算《珠心算的起源和发展》

温柔似野鬼°
541次浏览
2021年02月23日 08: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天冬的作用与功效)



珠心算的起源和发展



算盘和珠算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


生活实践中独立创造的,

< br>是人民


智慧的结晶。





关于珠算起源的研究,中外学者的论述颇多,但迄今尚无定论 。虽然人们


对珠算有不同的理解,


但从现代计算机的观点来看:


珠算的本质特征表现在硬件


上为算盘,软件上是口诀,这一点应 是没有疑义的。






(一)算盘的产生发发展




算盘是一种古老的计算工具,其在中国的独立出现,体现了我 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聪明才智。


珠算的创造与使用,


可以说是历史久远。


如果从以珠计数即称


珠算来看, 甚至可以上溯到西周(公元前


1066~


公元前


771


年)


,距今已有三千


多 年的历史。




“珠算”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徐黎岳(东汉末年,约公元


196~206


年间)


著、


甄鸾


(南北 朝,


北周人)


注的


《数术记遗》


中,


徐岳对珠算的描写十分简略:


“珠算,控 带四时,经纬三才。


”甄鸾的注释为:


“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 分,以


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们各五珠,其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 /p>


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至下四珠所领,故云控带四时。其珠游于三方

< p>
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


。由此可见,


“珠算” 一词在当时的含义与现在的珠算


含义是不同的,但与“算盘”的含义是一致的。







算盘究竟起源于何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定论。下面是 一些相关的


1


、与现代算珠形状相近的出土实物




①西周陶丸的发现。


19 76



3


月,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出土 了西周早期宫


主要史料:



室遗址中的


90


粒带色陶丸,它与《数术记遗》中所记述的一些以珠进行计 算的


史实相吻合。




②在河北巨鹿县古城(公元


1108


年因黄河泛滥而被 淹没)发掘出来的一颗


算珠,本质,扁圆形,直径


2.11


厘米,有孔,这颗算珠(简称巨鹿算珠)现由


北京历史博物馆收藏。





2



《数术记遗》中的


14

< br>种算具




《数术记遗》中描述 了


14


种算具,无出土实物,现经人按书中描述仿制。


此书中记载的


14


种计算工具为:⑴积算;⑵太 一算;⑶两仪算;⑷三才算;⑸


五行算;⑹八卦算;⑺九宫算;⑻运筹算;⑼了知算;⑽ 成数算;⑾把头算;⑿


龟算;⒀珠算;⒁计数。






在这< /p>


14


种算具中,太一算、两仪算、三才算、九宫算、了知算和珠算 ,都


1



是用珠计数的计算工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元朝时代,经过劳动人民不断地 实践、改进


和总结,


就成了流传至今由框、

梁、


档、


珠四部分构成的七珠大算盘。

到了明朝,


算盘已在我国广泛应用,


而且算盘也规格化了。


这在现存古籍最早印有上二下五


珠明代的《魁本对相四言杂字》



1371


年)算盘图和最早规定算盘 尺寸的《鲁班


木经》



15

< p>
世纪下半叶)中可以得到证实。





由《数术记遗》中对“珠算”的解释可以看出,古代当时的算 盘与现在通


用的算盘相比,虽然没有梁,但上面颜色的珠也是当“五”用。为什么别国的 算


盘没有采用五升制,


而中国的算盘采用五升制?这与中国传统 文化的影响分不开


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处处表现出崇尚“五”的思想。实际上由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


中产生的


“五升制”


是很科学 的。


对此,


心理学家耶文斯普做过有名的黑豆试验:

< p>
在一个白色盘子里放一些黑豆,盖上,当掀开盖时,立刻叫被试者说出豆粒数。

这种试验他共做了


1027


次,结果:凡豆粒在

< p>
5


颗以内,报的数


100%


准确;当豆


粒数为


5


颗时,报对的次 数只占


95%


;豆粒数愈多,报对次数占的百分比愈小;


当豆粒达


10


颗,报对的次数只占

< p>
43%


。试验结果说明视觉清晰分辨数的极限值



4.


因此,中国定出逢五升一的五升制是很科学的。俄国、西欧 曾制出过每档


10


颗算珠的算盘,且横向拨动,既慢又易出错。 显然,中国珠算的五升制是使


珠算运算准确、迅速的基本保证,从而淘汰了西方算盘,为 全世界所采用。







(二)珠算法的完善与发展




珠算的发展除了算具的改进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的算法上。古代珠


1


、杨辉,南宋末期(


13


世纪后 期)的数学家,著作有《说解九章算术》



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 与著作有:



《日用算法》



《乘除算宝》



《田亩比类乘除捷法》



《续古摘奇算法》


等。


其中


《乘


除通变算法》集当乘、除算法之大成,对后世珠算算 法的影响很大。






2


、朱世杰,字汉卿,号松庭,寓居 燕山,元代杰出的数学家,


1299


年编写


3



丁巨,

元代数学家,


生平不详。


著有


《丁 巨算法》



1355


年)



现已不全。


《算学启蒙》


3


卷,分


20


门,共

< br>259


题。留头乘法第一次出现在《算学启蒙》




从所存部分看,有各种乘、除算法。书中有撞归法一例,

< p>
“撞归”的名称首见于


此。






4


、何平子,元末数学家,著有《详明算法》


2


卷。书中有“乘除见总”一



5


、程 大位,明代著名珠算家、数学家。字汝思,号宾渠,安徽休宁人。少


项,介绍了我国古代 的“悬空定位法”


(即现今的公式定位法)


,视为最早记录。< /p>



年时,读书极为广博,对书法和数学颇感兴趣。于


60


岁时完成其杰作《直指算



2



法统宗》


(简称《算法统宗》







《算法统宗》全书共


17


卷,万历二十年(


1592

年)刻印。前两卷讲基本事


项与算法,其中珠算加减法及归除口诀,与现在的口诀相 同。乘法以“留头乘”


为主,


除法以


“ 归除”


为主。



6

中首先提出了归除开平方、


开立方的珠算解法。



17


为“杂法”


,介绍了民间算法“金蝉脱壳” 及珠算式的笔算“一笔锦”



《算


法统 宗》


较为完整地搜集了当时的各种算法,


在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过程中,



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


此书 一经刻印便广为流传,


并传到日本、


朝鲜及东南亚等

< p>
各国,其对日本珠算的发展影响很大。





万历二十六年(


1598

< p>
年)程大位对《算法统宗》进行删节,取其主要部分,


另编为《算法纂要》 四卷,与《算法统宗》先后在屯溪刻印。




6


、河南沁阳的朱载堉(


1536< /p>


~


1611


年)


,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自然科学家、艺


术家,著有《算学新说》



1581


年)


。他身为明代郑王世子, 辞爵让位,以


14



之潜心研究,创造 了“十二平均律”


,这一理论是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早在几


百 年前,


“王子朱载堉”


的名字就传遍了欧洲学术界。

< p>
为了解决繁重的数学计算,


他早早运用珠算(


81


档的大算盘)开高次方,其根可求到


25


位小数。朱载堉在


数学、物理、天文、历法、音乐、舞蹈、文学等诸学科中,都有非凡 的成就,创


造了许多世界第一,都利益于珠算。




7


、王文素,明代数学家,字尚彬 ,山西汾城人。他用三十余年时间整理南


宋杨辉以后各家算书,



1524


年完成


《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


一书,


共搜集了


267


问,分为


42


卷,其中卷


1


至卷


6


详论各种珠算方法。由于他无财 力付刻,仅有


抄本传世,现存北京图书馆。此书虽为数学巨著,但内容极其丰富,多有创 见,


因只有极少数能读到抄本,未能为世人广为学习运用。





此外,明代还有吴敬的《九章比类 算法大全》



1450


年)

< p>
,柯尚迁的《数学


通轨》



1578


年)


,黄龙吟的《算法指南》



1604


年)等,都对珠算的完善和发展

< br>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关于珠算算法,从


8


世纪到


15


世纪经过发展而逐步走向规范化。唐贞元



785


~804


年)年间,龙受益作《求一自 述化零歌》


,已见珠算用法口诀。北宋



960~1127


年)沈括《梦溪笔谈》中提到的增成算法,可以说就是归除口诀的< /p>


开始。元朝朱世杰《算学启蒙》中记载的归除口诀,与今天的“九归歌诀”几乎

< p>
完全一致。受除法口诀的影响,加减法也逐步编出口诀。最早系统介绍珠算,并

编有加减口诀的是明代徐心鲁校订的《盘珠算法》



157 3


年)


;吴敬的《九章比


类算法大全》


中已叙述了加法的上法口诀


(如三下五去二)

< br>,


减法的退法口诀


(如


一上四去 五)


。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对珠算算法做了规范化的处理;用上

< br>


3



法决及退法决的加减法 、留头乘法、归除法等,用上二下五珠的算盘,采用盘上


定位法等。这些做法直到


20


世纪初,基本没多大变化。在《算法统宗》中,不


仅介绍了珠算,并且著述了珠算的代数方法,包括正负数与解线性联立方程等。






(三)珠算的发展过程



< p>
由于中国珠算简便实用,在历代都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并且广泛用于民间


财 会计算上。


现代一些数学教育工作者,


注重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将珠算古为今


用,


认真发掘、


整理和提高。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


20

< p>
世纪


60


年代北京农业机械化

学院的余介石教授、


南京的华印椿先生、


华东师范大学的沈 百英教授、


兰州师范


大学的王守义讲师等已故学者和中国科学院 的孙克定研究员、


河南大学的陈梓北


教授等组织的珠算研究通讯 者群体。著述有:数码革新、珠算比例、珠算代数、


珠算史稿等。


还有一些学者研究提出:


珠算与电脑编程沟通;


脑算珠算化等 方面


的许多科研成果。





现代珠算的突出特点有:⑴采用上一下四珠的算盘,逐渐普遍 起来,并趋


于中、小型化;⑵减少珠算专用的口诀,而代之以在数学中也通用的法则,甚 至


算珠符号;⑶空盘前乘法逐步取代把因数拨入算盘的各种乘法,并用于乘、加、


减混合运算,多用商除法;⑷珠算结合脑算,由珠算而脑算,形成易学而高效的


珠算式心算(简称珠心算)


;⑸注意开发珠算的多种功能,尤其是教育功能和启


智功能;⑹珠算方法的程序化、模型化、珠算与电脑结合;⑺三算结合及珠心算


普及教育实验逐步展开;


⑻珠算学术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


加深了对珠算和中国


传统数学优越性的认识;


⑼财经 类大、


中专院校普遍开设珠算课,


并且通过珠算


技术等级鉴定,


有力地推动了教学与社会珠算技术水平的提高,


进一步认识到珠


算对培养财经人员素质的特殊作用;⑽将珠算竞赛、珠算学术研 究国际化。




值得强调的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末,江西宜春小学教师首创的“三算”结合


教学,即从小学一年 级起,把珠算、笔算、口算结合起来进行数学教学,几经曲


折,现在不仅在我国已重获肯 定,发展到全国


3.8


万个“三算”教学实验班,并

< p>
且在世界范围受到欢迎和推广。




1946


年美国首创电子计算机,继而发明电子计算器,一时 间美国中、小学


生趋向电算,


造成数学基础教育的严重危机。< /p>


美国教育界钓寻求解救办法。


恰逢


中国创 造的


“三算”


结合教学经验,


由日本传 到美国,


他们经过实验,


如获至宝,



1977


年在南加州大学教育学组建了珠算研究所,研究并推广 中国珠算。他们


向全世界推荐中国珠算,


获得南美洲、


欧洲、


非洲的很多国家数学教育界的欢迎。


认为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带来的基础数学教育危机,


可借珠算得到解救;


至今这项


工作仍在积极推行。




4




1 979



10


月,

中国珠算协会成立,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珠算


学术组织。其后,全车各地也相继成立了各级珠算协会。二十多年来,整个珠算


界在珠算 学术理念、


珠算技能技巧、


珠算鉴定和比赛、

< br>珠算教育研究等方面做了


很多工作,使得社会对珠算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这些 活动促进了对珠算的,


进一步加深了对珠算的认识,


具体可分为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只是视珠算为简捷


的计算技术,

< p>
在电子计算机实用以前,


珠算是最快和最准确的计算手段,


即它具


有实用价值;


第二阶段认识到珠算对启发智力有 很大作用,


可作为基础数学教育


的辅助工具,即它具有教育功能 ;第三阶段认识到要追求其所以然,需发掘、整


理、提高珠算所蕴涵的中国数学特色,将 其纳入基础数学教育的范畴。




< /p>


珠算技术比赛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比赛,其比赛注重速度和准确率,是树立

< br>人们效率观念的极其有益的活动。


中国珠算协会运用自己组织广泛的优势,


举办


了国际性、全国性的、地方性的、系统性的各种珠算比赛,不仅提 高了快速计算


的水平,


选拔了一大批珠算人才,


而且有效地宣传了珠算,


推动了珠算事业的迅


速发展, 还加强了与世界各车和地区人民的友好往来。




珠心算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自有计算能力开始,就有心算产生,远古利用石子、树枝 进行计算,


若一时无石子、树枝,简单的计算,可在脑中用石子、树枝的映像进行计算, 这


就是心算。





关于心算有很多种,如果按使用的运算模型来分,可分为四种 :筹算式心


算、珠算式心算、


(简称珠心算)

< br>、笔算式心算和其他心算。简单地说,筹算式心


算就是把筹算的运算模型内化于大 脑中进行的计算,


其计算是靠大脑中的筹码映


像来完成的;


珠算式心算就是把珠算模型内化大脑中而实现的运算,


其计算是靠< /p>


大脑中的珠码映像来完成的;


笔算式心算就是把笔算的运算模式内 化大脑中进行


的,


其计算是靠大脑中的阿拉伯数码来完成的;< /p>


其他的心算也有很多,


比如指算


式等。我 们这里主要讨论珠心算的产生和发展。



(一)珠心算的发展过程




8


世纪前,筹算占主导地位。由古籍记载可推知,这一时期,主要是以< /p>


筹算为模型映入大脑而形成心算,


应该称之为筹心算。

< p>
老子曰:


“善数不以筹策。


在《数术记遗》


(成书于


2


世纪) 里,记有“珠算”和“既舍数术,宜从心计”


之心算,可能是筹心算,也可能是珠心算。


《盘珠算法》



1573


年)是珠算书,


其中记有


“不要算盘而因乘见总”< /p>


更不能排除珠心算。


但考虑到连珠算在古籍里

都少有记载,而“在脑子里找算盘”要想在古籍里较多明确记载,可能会更难。




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