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秋节手抄报内容大全

巡山小妖精
576次浏览
2021年02月23日 11:0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给我一双翅膀)





【篇一】中秋节手抄报内容大全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



)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山。碧虚无


云 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


坛,礼空遥 请真仙官。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


欹影促犹频望。绝景 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


《全唐诗》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



)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


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 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


《全


唐诗 》


)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



)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全唐诗》


)





《中秋见月和子由》


(



)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 坏如崩涛。谁


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 火星


如弹丸,


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 眼看不见,


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


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


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 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


事随日出,恍然一 梦瑶台客。


--(


《宋诗钞》


)





《中秋 登楼望月》


(



)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 损向西轮。


--(


《宋诗钞》


)





《中秋 》


(



)


戴石 屏





< /p>


把酒冰壶接胜游,


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 心似中秋月,


肯为狂夫照白头。


《一


剪 梅》


(



)


李 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



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春江花月夜》


(



)


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 /p>


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 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


人初见月


?


江月何年初照人


?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 夜扁舟子


?


何处相


思明月楼

< p>
?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


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


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


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篇二】中秋节手抄报内容大全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 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


“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


乡的游子,


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宋代王安石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


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


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


秋天祭月的社制,


民家也有中 秋祭月之风,


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


严肃的祭祀


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


许 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


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


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 br>根据《东京梦华录》


(


序于一一四七年

< br>)


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


的前几天,就已弥 漫著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


市人争饮新有石榴、梨、栗 、葡萄、弄色枨橘等等。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


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 耍,夜市人马杂沓,至于天明。吴自牧


(


一二七○前后在世


)


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 于此日安排家宴、团


圆子女,以酬佳节。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 买酒困,来


欢度中秋。






金盈之


(


约一一二六前后在世


)



《新编醉翁谈录》


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


月进而拜 月的习俗


:


「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 能自行


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 /p>


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拜 月之外,


还有赏灯的风俗。


周密的


《武 林旧事》


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


:


「灯烛 华灿,竟夕乃止」。浙江也于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江面


上布满了数十万 盏灯,


有如天上繁星,


十分引人注目。


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


并非纯粹为了观赏。






宋朝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


即钱塘观潮。


由于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


漏斗,

< br>每当海潮涌至,


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


波浪便重重叠 叠堆积成一道水


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 ,描述


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


: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 具体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气势


: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 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特色


的观光据点。






元朝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习俗也大半沿 袭汉人旧制。


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


(


约一五四○前后在世


)


的《西湖游览志余》


「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


于中秋 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


酒食至湖海之畔 游赏。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


(


一六三五


)


卷之二则


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


:


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

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


于其 中。


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


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 /p>


中秋节又是团


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于此日返其夫 家团聚。






明朝






至于明人赏月的盛会,

< p>
则有张岱


(


一五九七


-< /p>


一六七一


?)


以其生花妙笔,

< p>
为我


们作了下面这段极其风雅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p>


: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

< br>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


自生公台、


千人石、


鹤涧、


剑池、


申文定祠、


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


皆毡席地 坐,


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


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


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


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


字句, 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


四,迭更为之。 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


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 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


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 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