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大讲堂(第二讲)

萌到你眼炸
911次浏览
2021年02月23日 11: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饶雪漫)


《党史知识大讲堂》



第二讲: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主讲人: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



刘宝东




中 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很多,但最基本一条


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 道路。关于这条革命道路,


小平同志在


1984


年接见日本外宾时曾作过非常经典的概括。



说“中国 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


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革命取得 了胜利。


”他又说“中国共


产党人……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农村 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


革命搞成功了。


怎么理解小平同志的这两个概括?他讲的是一


条道路,还是两条道路呢?其实,小平 同志这两个概括讲的都


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不过一个讲的是广义的革命道路,即新


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


它包括革命的总战略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



)


,以及实现总战略的方法


(


三大法宝


)


和途径


(


农村包围城



)


;第二个讲的是狭义的革命道路,即专指 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今天我与大家探讨的是后者,专门谈谈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如何开辟


出来的。我 今天讲三个问题:一是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


景;二是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曲 折历程;三是中国特色


革命道路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一、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




- 1 -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 道路的历史背景,从大的方面讲就


是大革命的失败。下面我就简要地梳理一下大革命时期 党探索


革命规律的情况。



1962< /p>


年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言时


对党探索革命 规律的情况作了总结,他说:


“过去,特别是开始


时期,我们只 是一股劲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


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个阶段 才革,在相当长的时


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

”由此可见,党


在成立之初,对革命形势判断的并不十分精准、对革命规律的


认识也并不十分清晰,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经验来


看,巴黎 公社,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所以在革命


初期党也自然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城 市,并且很快掀起了第一


次工人运动高潮,但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为标志,第< /p>


一次工运高潮很快又跌入谷底,在共产国际的促动下,党的三


大决 定与国民党合作。



1924



1


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

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党际合作实现后,党主要干


什么呢?事实上,党将 主要的精力投向了开展民众运动。在城


市中领导了广州沙面工人罢工、五卅运动等一系列 规模浩大的


工人运动,将大革命推向了高潮。关于农民问题,第一次国共


合作初期,国民党也是比较重视,但是有个问题,国民党虽在


政策上比较重视, 但却是只有政策而无行动,因为没有人愿意



- 2 -


深入基层。毛泽东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会候补 委员,随后他积极参与了国民党中央的领导工作,他看


到了国民党浮于上层、少于深入基 层的现实,


1924



2


月召开


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讨论了十项提案,其中四


项是毛泽东提出的,他在议案中提出了加强党员作用、重视基


层群众工作 等建议,如他说:


“地方党务方在开始,中央及执行


部事务必不 甚多”



“宜以全力发展下级党部,不宜将党里人才

< p>
尽聚在最高党部”


,可惜毛泽东的建议不是“留案备核”

< br>,就是


束之高阁。



其实对于国 民党不能深入基层的原因,孙中山本人看的很


清楚,也解释的很清楚,如他说:


“迄今为止我和国民党还没有


与农民进行接触。在国民运动中出现这一大 的疏忽主要是由我


的拥护者们的社会身份造成的。


< p>
“我本人是资产阶级出身,我


的大部分拥护者属于大学生阶层、城市知识分 子,有相当一部


分属于商界。由此,我们没有合适的人去深入农村,在那里扎

< p>
根。


”也即国民党缺乏吃苦耐劳、深入基层、扎实工作的农运人

< p>
才。毛泽东曾说:


“孙中山这个人有个好处,到了没有办法的时

< p>
候,他就找我们。


”就来找我们共产党,而国民党的弱项正是我

< p>
们共产党的强项,如早期农民运动重要领袖阮啸仙所说:


“不要

< p>
和国民党争无谓的风头和用不着的权力,吃苦的工作我们自己


争来做,占小 便宜的事情让给他们。


”这导致了什么后果呢?据


中共广东区委


1926



6


月的统计:


“国民党中央党部农民部的



- 3 -


特派员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是我们同志。




这样大革命时期党虽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城 市,但是毛泽


东、彭湃等人不畏艰险、深入乡村、开展农运,为日后将工作


重心转向农村积累了经验。


1925



1927


年间,


毛泽东撰写了


《中


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国民 革命与农民运动》



《湖南农民运


动考 察报告》等著作,就是这一时期开展农民运动的经验总结。


他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开篇就提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


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 革命


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


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


这个革命。



他还号召要立刻下决心,


把农民问题开始研究起来 ,


到乡村中去。这些认识为他日后创造性地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


路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不过客观的讲,当时包括毛泽东在


内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农 民运动的了解还是“异常肤浅的”



1956

< br>年


9



25

日,


毛泽东在与参加中共八大的拉丁美洲一些党


的代表谈话 时讲到:当时“我们许多同志从平面看农村,不是


立体地看农村,……在这个时期,我研 究过农村,办过几期农


民运动讲习所,虽然有些马克思主义,但是看得不深入。


”对于


如何发动农民、如何深入农村、如何取得革命的胜利,毛泽东


等中国共产党人仍然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由于国民党人大多不愿意从事吃苦的下层民众运动,这方


面工作就由中共党员承担。 由此一来,国共两党的合作形态,



- 4 -


就逐渐呈现了国民党主要做上层工作、共产党主要做下层工作


的分工。不仅如 此,党在推动国民党改组过程中也起了重要作


用,如


1945< /p>



4



21


日毛主席在七大预备会上讲:


“当时各省


的 国民党,都是我们帮助组织的。那个时候,我们不动手也不


行,因为国民党不懂得组织国 民党,致力于国民革命三十九年,


就是不开代表大会。我们加入国民党以后,一九二四年 才开第


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由我们起草,许多事情由我们帮它办好。


这个忙帮的可不小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崭新的理念、

< br>清新的形象、务实的作风等区别于其它旧式政党的先进性,非


常有魅力,非常有凝 聚力,非常有吸引力,甚至于吸引了一些


国民党员加入共产党,这个变化可非同小可,它 标志着国共合


作初期共产党员单向加入国民党的党际合作模式被打破了,而


是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党际合作形态的变化,可是非同小可,


引起了国民党 内一部分人对国共合作的方式产生了疑虑。国民


党一方面对自身组织的松懈而忧虑,另一 方面又因为共产党组


织的严密而感到恐惧,这种忧虑和恐惧就逐步地衍化成了“分


共”和“反共”的主张和行动,而这种倾向在北伐之前就已很


强烈地表 现出来了,通过这个时期蒋介石的思想变化,就可以


清楚地看出这种变化。


比如


1926



3


月蒋介石的两条日记就很


能说明当时他对共产党的态度。


3



10


日,


他在日记写到:


“近


来所受痛苦,至不能说,不忍说, 且非梦想所能及者,是何异


佛入地狱耶!


是什么原因使他这么难受呢?就像佛祖被扔到地



- 5 -


狱中经受煎熬。


3



17


日,


他在日记中给出了答案:

< br>“共产党自


以为阴谋之毒,


不知其狡计皆为人利用。


鲍氏之肉,


尚足食乎。


< br>哦,原来是共产党的阴谋毒计,背后还有个共产国际,此时蒋


介石痛恨共产党和共 产国际已经达到了想吃人肉的地步啦!



那么我们中共党内对国 民党、尤其是对蒋介石的动向就一


点警觉都没有吗?答案是有的。比如,就在蒋介石记这 个日记


的次日,也就是


3


< p>
18


日,毛泽东在国民党政治讲习班上,为


纪念巴 黎公社


55


周年作了个演讲,


谈了应该 从巴黎公社失败中


吸取两大教训:


一是


“没有一个统一的集中的有纪律的党指挥”



二是“对敌人太妥 协太仁慈”


。演讲中,毛泽东还说了句大家都


熟悉的名言,那就 是“我们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敌人便给


我们以致命的打击”




非常不幸,毛泽东的判断是非常有预见性的。两天之后,< /p>



3



20


日,


蒋介石就发动了“中山舰事件”



两个月后,



5



20


日,他又提出了排斥共产党的“整理党务案”


,翻过年来


就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了我们党一个致命打击,中


国革命经历了胜利的大喜,转而又遭受了失败的大悲。


< p>
可以说,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


注下层;一个重视 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


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当 两党互相合作时,


无疑是一对优势互补的搭档。当合作破裂时,共产党就吃大亏


了。就像毛泽东在七大的一次讲话中说的:我们“被人家一巴



- 6 -


掌打在地上,像一篮子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 多,但没有


都打烂,又捡起来,孵小鸡。


”在共产党员由六万锐 减到一万人


的情况下,在白色恐怖血雨腥风中,中国共产党在绝境中奋起,


开始了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二、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


毛泽东在后来谈起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背景的时候,屡次都说那可是“逼


上梁山 ”。如果说用逼迫的“逼”字来形容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背景的话,那么就


可以用摸索的 “摸”字来概括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大革命悲惨失败之后,


党必须回答的首要 问题是:还要不要革命?怎么革命?在这个关键时刻,党做出了


正确抉择,结束了陈独秀 右倾中央的工作,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


一枪,开始了从进攻城市向农村 进军的艰难转变。



(一)从进攻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艰难转变


< br>为了总结失败教训,确定新时期的路线和政策,


1927



8



7


日, 党在汉口召


开了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是在汉口租界内苏联援华农业顾问洛卓莫夫 的住


处开的,正式会议只开了一天,但实际上用了一周时间,也就是用三天时间将会议< /p>


代表偷偷领进来,会后又用三天时间将与会代表偷偷送出去,可见当时白色恐怖之


严重、革命形势之危急。与会同志对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作了认真总结,会上


除了主持人李维汉和中央主要领导人瞿秋白之外,毛泽东发言的次数最多,时间最


长,反思的也最为深刻。他在发言中讲了三个问题:一是领导权问题;二是农民问


题; 三是军事问题。关于领导权问题,他有个很形象的说法:他将国共两党的合作


比喻为共同 建造了一座房子。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


强地搬进了房子里 ,“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即忽视了争取革命领导权。


关于农民问题,


他批评了忽视农民运动的偏向。


关于军事问题,


他谈的最深刻:


“从


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恰恰相 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


都是拿着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以后 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从枪



- 7 -


杆子中取得的。


”可见,这时候毛泽东已经提出了争取农民支持、独立领导革 命的


思想,而具体的途径则是把民众运动和军事运动结合起来。这次会上毛泽东当选为< /p>


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八七会议确 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即“党的现实最


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 、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


在此精神指导下,党先后组织 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百余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


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从起义目标来 看,几乎都是剑指大城市,秋收起义的目标是


长沙,广州起义的目的就更明确,占领广州 、建立苏维埃。二是从结果来看,这些


起义基本上都失败了,即便夺取了城市也占不住, 广州起义占领了广州,但仅坚持



3


天 ,其他各地起义夺取城市的目标也几乎都没有实现。各地武装起义实践证明,


攻打大城市 的路走不通,一些起义部队开始转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开始从攻打城市到 向农村进军的伟大转折。



毛泽东在七大口头政治报告中说:“ 马克思主义者走路,走到那个地方走不通


就要转弯,因为那个地方走不过去”。而党的工 作重心从城市转到乡村这个弯,毛


泽东转的最快,也转的最好。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 认为攻占长沙已是一项“不


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果断决定退兵文家市,当时队伍驻扎在 里仁学堂,经过激烈


的讨论,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得到认可,放弃“取浏阳直攻长沙”的原 定计划,“议


决退往湘南”,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



文家退兵,议决退往湘南,其实并没有明确目标。文家会议后,起义军沿湘 赣


边界南下,经莲花县时,被派去联络江西省委的联络员宋任穷回到军中,他带回来


江西省委的信中谈到“宁冈县有我们的武装,有几十只枪。”毛泽东又经过一番实

< p>
地调查,了解到井冈山地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落脚点。但是,要想上井冈山也不是

< br>件容易的事,因为山上真有“山大王”,袁文才和王佐。



袁王二人都是穷苦出身,大革命高潮时也参加过革命,袁文才还是中共党员。


袁文才有 点文化,王佐会些武功,一个驻在山下的茅坪,一个驻在山上的茨坪,成



- 8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