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大讲堂(第二讲)
-
《党史知识大讲堂》
第二讲: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主讲人: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
刘宝东
中
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很多,但最基本一条
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
道路。关于这条革命道路,
小平同志在
1984
年接见日本外宾时曾作过非常经典的概括。
他
说“中国
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
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革命取得
了胜利。
”他又说“中国共
产党人……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农村
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
革命搞成功了。
”
怎么理解小平同志的这两个概括?他讲的是一
条道路,还是两条道路呢?其实,小平
同志这两个概括讲的都
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不过一个讲的是广义的革命道路,即新
p>
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
它包括革命的总战略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
论
)
,以及实现总战略的方法
(
三大法宝
)
和途径
(
农村包围城
市
)
;第二个讲的是狭义的革命道路,即专指
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今天我与大家探讨的是后者,专门谈谈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如何开辟
出来的。我
今天讲三个问题:一是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
景;二是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曲
折历程;三是中国特色
革命道路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一、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
- 1 -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
道路的历史背景,从大的方面讲就
是大革命的失败。下面我就简要地梳理一下大革命时期
党探索
革命规律的情况。
1962<
/p>
年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言时
对党探索革命
规律的情况作了总结,他说:
“过去,特别是开始
时期,我们只
是一股劲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
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个阶段
才革,在相当长的时
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
”由此可见,党
在成立之初,对革命形势判断的并不十分精准、对革命规律的
认识也并不十分清晰,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经验来
看,巴黎
公社,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所以在革命
初期党也自然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城
市,并且很快掀起了第一
次工人运动高潮,但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为标志,第<
/p>
一次工运高潮很快又跌入谷底,在共产国际的促动下,党的三
大决
定与国民党合作。
1924
年
1
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
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党际合作实现后,党主要干
什么呢?事实上,党将
主要的精力投向了开展民众运动。在城
市中领导了广州沙面工人罢工、五卅运动等一系列
规模浩大的
工人运动,将大革命推向了高潮。关于农民问题,第一次国共
合作初期,国民党也是比较重视,但是有个问题,国民党虽在
政策上比较重视,
但却是只有政策而无行动,因为没有人愿意
- 2 -
p>
深入基层。毛泽东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会候补
委员,随后他积极参与了国民党中央的领导工作,他看
到了国民党浮于上层、少于深入基
层的现实,
1924
年
2
月召开
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讨论了十项提案,其中四
项是毛泽东提出的,他在议案中提出了加强党员作用、重视基
层群众工作
等建议,如他说:
“地方党务方在开始,中央及执行
部事务必不
甚多”
,
“宜以全力发展下级党部,不宜将党里人才
尽聚在最高党部”
,可惜毛泽东的建议不是“留案备核”
< br>,就是
束之高阁。
其实对于国
民党不能深入基层的原因,孙中山本人看的很
清楚,也解释的很清楚,如他说:
“迄今为止我和国民党还没有
与农民进行接触。在国民运动中出现这一大
的疏忽主要是由我
的拥护者们的社会身份造成的。
”
“我本人是资产阶级出身,我
的大部分拥护者属于大学生阶层、城市知识分
子,有相当一部
分属于商界。由此,我们没有合适的人去深入农村,在那里扎
根。
”也即国民党缺乏吃苦耐劳、深入基层、扎实工作的农运人
才。毛泽东曾说:
“孙中山这个人有个好处,到了没有办法的时
候,他就找我们。
”就来找我们共产党,而国民党的弱项正是我
们共产党的强项,如早期农民运动重要领袖阮啸仙所说:
“不要
和国民党争无谓的风头和用不着的权力,吃苦的工作我们自己
争来做,占小
便宜的事情让给他们。
”这导致了什么后果呢?据
中共广东区委
1926
年
6
月的统计:
“国民党中央党部农民部的
- 3 -
特派员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是我们同志。
”
这样大革命时期党虽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城
市,但是毛泽
东、彭湃等人不畏艰险、深入乡村、开展农运,为日后将工作
重心转向农村积累了经验。
1925
至
1927
年间,
毛泽东撰写了
《中
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国民
革命与农民运动》
、
《湖南农民运
动考
察报告》等著作,就是这一时期开展农民运动的经验总结。
他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开篇就提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
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
革命
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
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
这个革命。
”
他还号召要立刻下决心,
把农民问题开始研究起来
,
到乡村中去。这些认识为他日后创造性地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
路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不过客观的讲,当时包括毛泽东在
内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农
民运动的了解还是“异常肤浅的”
。
1956
< br>年
9
月
25
日,
毛泽东在与参加中共八大的拉丁美洲一些党
的代表谈话
时讲到:当时“我们许多同志从平面看农村,不是
立体地看农村,……在这个时期,我研
究过农村,办过几期农
民运动讲习所,虽然有些马克思主义,但是看得不深入。
”对于
如何发动农民、如何深入农村、如何取得革命的胜利,毛泽东
p>
等中国共产党人仍然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由于国民党人大多不愿意从事吃苦的下层民众运动,这方
面工作就由中共党员承担。
由此一来,国共两党的合作形态,
- 4 -
就逐渐呈现了国民党主要做上层工作、共产党主要做下层工作
的分工。不仅如
此,党在推动国民党改组过程中也起了重要作
用,如
1945<
/p>
年
4
月
21
p>
日毛主席在七大预备会上讲:
“当时各省
的
国民党,都是我们帮助组织的。那个时候,我们不动手也不
行,因为国民党不懂得组织国
民党,致力于国民革命三十九年,
就是不开代表大会。我们加入国民党以后,一九二四年
才开第
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由我们起草,许多事情由我们帮它办好。
”
这个忙帮的可不小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崭新的理念、
< br>清新的形象、务实的作风等区别于其它旧式政党的先进性,非
常有魅力,非常有凝
聚力,非常有吸引力,甚至于吸引了一些
国民党员加入共产党,这个变化可非同小可,它
标志着国共合
作初期共产党员单向加入国民党的党际合作模式被打破了,而
是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党际合作形态的变化,可是非同小可,
引起了国民党
内一部分人对国共合作的方式产生了疑虑。国民
党一方面对自身组织的松懈而忧虑,另一
方面又因为共产党组
织的严密而感到恐惧,这种忧虑和恐惧就逐步地衍化成了“分
共”和“反共”的主张和行动,而这种倾向在北伐之前就已很
强烈地表
现出来了,通过这个时期蒋介石的思想变化,就可以
清楚地看出这种变化。
比如
1926
年
3
月蒋介石的两条日记就很
能说明当时他对共产党的态度。
3
月
10
日,
他在日记写到:
“近
来所受痛苦,至不能说,不忍说,
且非梦想所能及者,是何异
佛入地狱耶!
”
是什么原因使他这么难受呢?就像佛祖被扔到地
- 5
-
狱中经受煎熬。
3
月
17
日,
他在日记中给出了答案:
< br>“共产党自
以为阴谋之毒,
不知其狡计皆为人利用。
p>
鲍氏之肉,
尚足食乎。
”
< br>哦,原来是共产党的阴谋毒计,背后还有个共产国际,此时蒋
介石痛恨共产党和共
产国际已经达到了想吃人肉的地步啦!
那么我们中共党内对国
民党、尤其是对蒋介石的动向就一
点警觉都没有吗?答案是有的。比如,就在蒋介石记这
个日记
的次日,也就是
3
月
18
日,毛泽东在国民党政治讲习班上,为
纪念巴
黎公社
55
周年作了个演讲,
谈了应该
从巴黎公社失败中
吸取两大教训:
一是
“没有一个统一的集中的有纪律的党指挥”
,
二是“对敌人太妥
协太仁慈”
。演讲中,毛泽东还说了句大家都
熟悉的名言,那就
是“我们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敌人便给
我们以致命的打击”
。
非常不幸,毛泽东的判断是非常有预见性的。两天之后,<
/p>
即
3
月
20
p>
日,
蒋介石就发动了“中山舰事件”
,
p>
两个月后,
即
5
月
20
日,他又提出了排斥共产党的“整理党务案”
,翻过年来
就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了我们党一个致命打击,中
p>
国革命经历了胜利的大喜,转而又遭受了失败的大悲。
可以说,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
注下层;一个重视
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
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当
两党互相合作时,
无疑是一对优势互补的搭档。当合作破裂时,共产党就吃大亏
了。就像毛泽东在七大的一次讲话中说的:我们“被人家一巴
- 6 -
掌打在地上,像一篮子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
多,但没有
都打烂,又捡起来,孵小鸡。
”在共产党员由六万锐
减到一万人
的情况下,在白色恐怖血雨腥风中,中国共产党在绝境中奋起,
开始了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二、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
毛泽东在后来谈起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背景的时候,屡次都说那可是“逼
上梁山
”。如果说用逼迫的“逼”字来形容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背景的话,那么就
可以用摸索的
“摸”字来概括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大革命悲惨失败之后,
党必须回答的首要
问题是:还要不要革命?怎么革命?在这个关键时刻,党做出了
正确抉择,结束了陈独秀
右倾中央的工作,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
一枪,开始了从进攻城市向农村
进军的艰难转变。
(一)从进攻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艰难转变
< br>为了总结失败教训,确定新时期的路线和政策,
1927
年
8
月
7
日,
党在汉口召
开了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是在汉口租界内苏联援华农业顾问洛卓莫夫
的住
处开的,正式会议只开了一天,但实际上用了一周时间,也就是用三天时间将会议<
/p>
代表偷偷领进来,会后又用三天时间将与会代表偷偷送出去,可见当时白色恐怖之
严重、革命形势之危急。与会同志对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作了认真总结,会上
除了主持人李维汉和中央主要领导人瞿秋白之外,毛泽东发言的次数最多,时间最
长,反思的也最为深刻。他在发言中讲了三个问题:一是领导权问题;二是农民问
题;
三是军事问题。关于领导权问题,他有个很形象的说法:他将国共两党的合作
比喻为共同
建造了一座房子。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
强地搬进了房子里
,“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即忽视了争取革命领导权。
关于农民问题,
他批评了忽视农民运动的偏向。
关于军事问题,
他谈的最深刻:
“从
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恰恰相
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
都是拿着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以后
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从枪
- 7 -
杆子中取得的。
”可见,这时候毛泽东已经提出了争取农民支持、独立领导革
命的
思想,而具体的途径则是把民众运动和军事运动结合起来。这次会上毛泽东当选为<
/p>
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八七会议确
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即“党的现实最
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
、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
在此精神指导下,党先后组织
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百余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
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从起义目标来
看,几乎都是剑指大城市,秋收起义的目标是
长沙,广州起义的目的就更明确,占领广州
、建立苏维埃。二是从结果来看,这些
起义基本上都失败了,即便夺取了城市也占不住,
广州起义占领了广州,但仅坚持
了
3
天
,其他各地起义夺取城市的目标也几乎都没有实现。各地武装起义实践证明,
攻打大城市
的路走不通,一些起义部队开始转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开始从攻打城市到
向农村进军的伟大转折。
毛泽东在七大口头政治报告中说:“
马克思主义者走路,走到那个地方走不通
就要转弯,因为那个地方走不过去”。而党的工
作重心从城市转到乡村这个弯,毛
泽东转的最快,也转的最好。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
认为攻占长沙已是一项“不
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果断决定退兵文家市,当时队伍驻扎在
里仁学堂,经过激烈
的讨论,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得到认可,放弃“取浏阳直攻长沙”的原
定计划,“议
决退往湘南”,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
文家退兵,议决退往湘南,其实并没有明确目标。文家会议后,起义军沿湘
赣
边界南下,经莲花县时,被派去联络江西省委的联络员宋任穷回到军中,他带回来
p>
江西省委的信中谈到“宁冈县有我们的武装,有几十只枪。”毛泽东又经过一番实
地调查,了解到井冈山地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落脚点。但是,要想上井冈山也不是
< br>件容易的事,因为山上真有“山大王”,袁文才和王佐。
袁王二人都是穷苦出身,大革命高潮时也参加过革命,袁文才还是中共党员。
袁文才有
点文化,王佐会些武功,一个驻在山下的茅坪,一个驻在山上的茨坪,成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