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主题学习教学设计案例
-
单元主题学习教学设计案例
本组教材围绕
“
作家笔下的动物
”
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
的
4
篇文学作
品,
前两篇
《白鹅》
《白公鹅》
,
p>
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
后两篇
《猫》<
/p>
和
《母
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
在他们的笔下,高傲的白鹅
,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无不性格鲜
明,栩栩如生,可亲可爱。每一篇文章的
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
同样的情感
──
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二是通
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
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
语言也就各具特色。
学生从中可以体会
到不同风格的语言
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自读课
——
《猫》
十、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建议
(上册)第一组
<
/p>
本组教材是以
“
自然奇观
”
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
4
篇
课文以具体、形象的
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
世界
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
——
雅鲁藏布大
峡
谷,南国风光
“
鸟的天堂
”
,以及绚丽多变的火烧云。除了
4
篇课文以外,还
安
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
“
资料袋
”
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
< br>“
口语交际
”
与
“
习作
”
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
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
“
日积月累
”<
/p>
中,
安
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
p>
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
可以使学生感受
< br>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
多
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
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
大自然的美。这几篇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
很强,教学时要
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
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
想象画面。
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
的语言积累,
< br>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
另外,
应建议学生
运用课上
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
《五彩池》
,
并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自
然奇观的其他
资料,
通过相互交流,
丰富见闻,
进一
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
10
~
13
课时。
其中精读课
文
4
~
5
课时
,
略读课文
2
~
3
课时,
口语交际
1
课时,习作
2
课时,
“
我的发现
”“
日积月累
”“
趣味语文
”1
~
2
课时。
第二组
本组教材围绕
“
观察与发现
”
这一专题编排,
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
诗两首》
不仅写了诗人观景
的所见所闻,
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爬山虎的脚》
和
《蟋蟀的住宅》
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
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略读课文
《世
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
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
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
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
相关的
“
阅读链
接
”“
资料袋
”
,有趣的
“
比眼力
”
口语交际,以
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
记等内容
……
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
利的。
本组
的导读提示了学习内容,提出了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在进行本组教学
时,
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
/p>
周围事物,
学习写观察日记,
开展语文实
践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
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
/p>
了解世界,
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在教学时还要充
分注意
“
导语
”“
阅读链接
”“
资料
袋
”
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
有机整合
,
提高教学效
率。教学本组教材可用
1
2
~
13
课时。其中,精读课文
6
~
7
课时,略读课
文
1
课时,
口语交际
< br>1
课时,
习作
2
课时,
“
我的发现
”“
日积月累
”1
课时,
“
成语故事
”1
课时。
第三组
p>
本组的专题是
“
中外童话
< br>”
,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
的<
/p>
4
篇童话,安排了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
的综合性学
习,
“
资料袋
”“
口语交际
”“
习作
p>
”“
我的发现
”“
日积月累
”“
展示台
”
等也围绕这一专题安
排,整组教材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学系统。
学生对童话并不陌生,他们早已
在课内外阅读过许多童话,为什么在这里
还要专门安排一个童话单元呢?教材在导读中给
出了明确的回答,即
“
走进奇妙
的童话
世界,
了解童话的内容,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
进一步感
受童
话的魅力
”
。由此可见,这一组的教学应具有总结、提升的性质
,教学时,
不仅要让学生阅读一篇篇童话,
而且要在此基础上,
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
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教师要综合考虑整组的教学内容,<
/p>
合理安排每篇童话的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活
动。
在教学时,
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
也要有
效利用学生已经
阅读过的童话,
还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
并在大量阅读、
建立感性认识的
基础上
,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的是,对童话
特点的认识要把
握适度,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拔高要求;另外,相关
知识的了解也要同一篇篇
生动的童话故事紧密联系,不要过于抽象。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
11
~
13
课时。其中,精读课文
4
~<
/p>
5
课时,略读课文
2
~
3
课时,
口语交际
1
课时,
习作
2
课时,
“
我的发现
”“<
/p>
日积月累
”1
课时,
“
展示台
”1
课时。
第四组
本组教材围绕
“
作家笔下的动物
”
这一专题,
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
4
篇文学作
品,
前两篇<
/p>
《白鹅》
《白公鹅》
,
< br>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
后两篇
《猫》
和
《母
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在他们的笔下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
慈爱尽职的母鸡,无不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可亲可爱。
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
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
──
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
美。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
,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二是通
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
是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
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
语言也就各具特色。
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
表
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读书,体会每一种动物的特点,感受动
物的可爱
,
体会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
比较文章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配合本
组专题,
语文园地也做了相应的
安排
──“
口语交际
”
和
“
习作
”
< br>,
让学生抓住特点说、
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自己对动
物的喜爱之情;
“
我的发现
”
引导学生发现作家
语言的特点,
体会作家表达喜
爱之情的特别方式。
进行课文教学时,
教师应注意
到这个特点,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本组教材可用
10
p>
~
13
课
时。其中
,精读课文
4
~
5
课时,略读课文
2
~
3
课时,口语交际
1
课时,习作
2
课时,
“
我的发现
”“
日积月累
”“
趣味语文
”1
~
2
课时
。
第五组
本组教材以
“
我国的世界遗产
”
为专题,
选编了精读课文
《长城》
《颐和园》
、
略读课文《
秦兵马俑》,
3
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
华文
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
“
世界遗产
”
的一扇扇窗口。
教材中的
“
资料袋
”
,语文园地中围绕文物保护展开的口语交际
,以写导游词
为内容的习作,
“
宽带网
”
建议学生继续搜集关于中国的
“
p>
世界遗产
”
的资料
……
教
材中安排的这些语文实践活动,
都是围绕本组专题展开的,
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
在听、说、读、
写、查(资料)等活动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多地
了解我国的
“
世界遗产
”
,激发探究我
国的
“
世界遗产
”
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
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本
组时,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
法、
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 br>想象课文描写
的情景,
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
将
围
绕这一专题进行的资料搜集、
整理、
阅读、
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并延伸至整个学期以至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提
倡学生建立
“
中国的世界遗产之
旅
p>
”
专用资料袋,
或将搜集到的资料放入本学
期的
“
语文资料袋
”
< br>中,
教师可以采用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交流相关的图片画作
、
诗词楹联、
故事传说等,
不断感受我
国
的
“
世界遗产
”
的魅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
9
~
10
课时。其中,精读课文
4
~
5
课时,略读课文
1
课<
/p>
时,口语交际
1
课时,习作
2
课时,
“
我的发现
”“
日积月累
”“
宽
带网
”1
课时。
第六组
本册教材再次安排了
“
人间真情
”
的专题,
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
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
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两首》
表现了朋友间真
挚的爱,
《搭石》
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展现了爱的奇迹,
《卡罗纳》诠释了
爱的真谛,
《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
理。
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
激起仿效的
p>
意愿。
< br>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
间纯真美
好的感情,
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
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
感人故
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同时,应引导<
/p>
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通过体会重点语句
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
1
3
~
15
课时。其中,精读课文
6
~
7
课时,略读课
文
2
~
3
课<
/p>
时,口语交际
1
课时,习作
2
课时,
“
我的发现
”“
日积月累
”1
课
时,
“
成语故事
”1
< br>课时。
第七组
本组教材以
“
成长的故事
”
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
< br>
寸有所长》。《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
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
立志为振兴中
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
1963
年叶圣陶先生为
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
14
岁的德国女孩
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
游的事;《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
p>
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
平等交流的事情。
p>
这几篇课文从不
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
< br>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
在体验别
人成长经历
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
别人相处
……
在
进行本组教学时,应以
“
成长的故事
”
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
合起来,
< br>将阅读、
习作、
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
机地结合起来。
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综合性
学习,
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
访问、
写
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
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
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
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
,
以口头和书面的形
式进行交流;在
“
展示台
”
中,用各种形式展示本组语文学
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
。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
/p>
11
~
13
课时
。
其中,
精读课文
4
< br>~
5
课时,
略读课文
2
~
3
课时,口语交际<
/p>
1
课时,习作
2
课时,
“
我的发现
”“
日积月累
”“
展示台
”2
p>
课时。
第八组
本组教材以
“
科技成就
”
为专题,编排了
4
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速
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现了现
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
《呼风唤雨的世纪》讲述
了
20
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
生活
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电脑住宅》带我们走进现代
化的电脑住宅,亲身
感受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舒适;
《飞向蓝天的恐龙》
揭示了
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科学研究
方面的重大发现;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向我们介绍
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子所发生的变化、
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发生变化后的
用处。
这几篇课文既可以使学生领略科学技术的神奇,
感受科学
技术的威力,
还可以使
学生学到描写或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
/p>
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
激发他们热爱科学
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
/p>
本组教材是这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
< br>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
认真阅读课文,
体会课文在语言表
达方面的特点,
乐于与
同学讨论疑难问题,
交流阅读体会;
同时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
感受科学技
术发展的惊人速度,
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
哪些变化。
在教
学过程中,
还应鼓励学
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现代科技发展的资料,
以帮助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