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名词解释

萌到你眼炸
879次浏览
2021年02月23日 11: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kisstudou)


1.



葛天氏之乐:


共 八首曲子,即《载民》



《玄鸟》


、< /p>


《遂草木》



《奋五谷》



《敬天常》



《达帝功》< /p>




.


依地德》



《总禽兽之极》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葛天氏之乐勾 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


生活图景,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 ,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


舞作品。


2.

< br>韶:


这是一部宗教性的乐舞。这个乐舞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伴奏用若干管 编


排起来,后人称作“箫”的乐器。据说乐舞进入高潮时有扮演的凤凰出现。孔子在齐国 听到《韶》


的演出后,认为获得一次很高的艺术享受,以至“三月不知肉味”说“韶尽美 矣,又尽善矣。


”这


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 深远的影响的作品。●


3.


贾湖骨笛:


在河南舞阳县附


近的贾湖出土的。


1986


5


月第一次发现,至


1987< /p>



6


月又再次发现数批,前后共


18


支。这些


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 而成,有八孔笛,七孔笛,六孔笛,五孔笛,其中七孔居多,


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 ,


也有可能为七孔音阶。


时代距今约


8 000


年。


这种骨笛是竖吹的乐器。


4 .


六代乐舞:


又称“六代之乐”


,大多 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



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



《云


门》



;尧时代的《大咸》



《咸池》



;舜时代的《韶》


;夏时代的《大夏》


;商时代的《大濩》以及


周初创作的《大武》


。六代 乐舞最受统治者重视,由最高乐官大司乐亲自掌教。这种乐舞由舞蹈、


歌唱、器乐结合而 成。●


5.


八音:


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 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它是按乐器制作材


料的不同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即


:


∥金:钟、铙;石:磬、鸣球;土:陨,缶;革:鼓、建鼓;


丝:琴、瑟、筑;木:椌、柷;匏:簧、笙、竽;竹:箫、遂管、篪。●


6.


碣石调·幽兰


现存谱


式原件是唐人手写 卷子谱,存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它属于以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


该谱所以称 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该谱所称“幽兰”是指乐曲所代表的内容。并且,


《》谱< /p>


为文字谱现存唯一实例。●


7.


乐记:< /p>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式的音乐理论著作,现存十一篇。①


音乐的 本质,提出了“物动心感”的命题,这是我国最早对音乐产生过程中心、物关系的理论概


括。他指出诗歌、音乐表现感情的特征,否定了当时在音乐起源上模拟自然、来自阴阳的观点,

< br>具有唯物论的认识因素。②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密切人的思想受到社

< p>
会不同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③音乐的教化作用,强调音乐反映国家的政治状况和


社会的风气,应该利用音乐的教化作用是整个社会达到和谐一致。④伦理作用,涉及到“理欲 说”


“动静说”



“音乐与心理”



“音乐与情感”



“音乐与意志”等十分广泛的领域。⑤审美作用,认


为音乐因人的感情变化而具有不同 的色彩,认为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给人以不同的


感受,认为音乐是真情的艺 术,是人们情感的流露,感情愈深挚,则音乐愈动人心。●


8.


乐府:


含义有三种:①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②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 作的,类似的


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


;③大凡入乐 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


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 p>
9.


相和歌:


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 谣,即“徒歌”



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 和形式,称作“但歌”



“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

< p>
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


。它不仅取一人唱,众 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


加入了乐器伴奏,


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 奏性乐器


---


节。


由此可知,


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


基础。★


10.< /p>


声无哀乐论:


我国古代音乐美学论著。集中体现了嵇康的音乐美学 思想全文约


7000


字。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 ,反复论述其“声无哀乐”的观点。①嵇康认为“心


之与声,明为二物”


。②又进而阐明音乐的本体是“和”


。音乐的形式、表现的手段和美的统一。< /p>


③它只能使人感觉兴奋或恬静,精神集中或分散。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感情 上的


哀乐是毫无关系的。④“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 发,则无系


于声音”



《声无哀乐论》 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


举的官方音乐思想 ,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11.


广陵散:


曲谱


经历代传授,后来保存在明·朱权辑的《神奇秘 谱》中,它是隋唐时期的传谱。全曲共分为


45


段,结构:开指 (


1


段)→小序(


3

< br>段)→大序


(5



)


→正声(


18


段)→乱声(

10


段)→后序(


8


段)



《》的音乐内容,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 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


界。乐曲综合表现的上述两种互相补充的感情因素与儒家倡导的“中 和”之旨相悖,


《广陵散》也


因此而更具进步性。●

< p>
12.


(何承天)新律:


南朝宋何承天的新律。他 的办法是在三分损益法的


基础上加以调整,


创造了十分接近十二 平均律的


“新律”



具体方法是:


先以黄钟本律之数



9

寸)


减去仲吕所生黄钟之数(依三分损益法计算


11


次得到


8.8788


寸)

,得差数


0.1212


寸。再将此差


数平分为十二等分,即


0.1212


÷


12=0.0101


,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


律”各音之数。何承天的新律已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世界律学史上十分重要的成就。★

< p>
13.


霓裳舞衣曲》


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这 是一部非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舞者上衣绣缀


着洁白的羽毛,

下身穿着彩云般的裙裾,


无论音乐或舞蹈,


都洋溢着仙境般 的情调。


《霓裳舞衣曲》


共有


36


段:散序


6


段,中序


18


段,曲破


12


段。但这部名作早 已失传。●


14.


旋宫转调:


我国宫< /p>


调理论的基本概念,一般而言,宫指调高;调指调式。


“旋宫”指 调高的变换;


“转调”指调式的


转换,合起来称作“旋宫转调”


。●


15.


八十四调:


是隋代音乐家万宝常、郑译在龟兹音乐家苏袛


婆的“五旦七调”理论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


“旦”相当于我国古代音乐术语“均”


,即指一个音列


的定位。以何律为宫的音阶即称为何均。


“八十四调”理论以“ 七声”与“十二律”旋相为宫。十


二律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以构成

7


种调式,得


84


调。但在实际上 ,


“八十四调”只是一个理论


体系,在实践中不可能用全,


而且在非平均律制中很难解决旋宫实践问题。


“八十四调”理论的提


出却建立了我国古代宫调理论中较为完整的体系,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 br>16.


减字谱:


它用减字笔


划拼 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


记音名的记谱法。减字谱比起文字谱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他的出现使得晚唐时期的陈康士、陈


拙得以据此整理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谱使之传于后世。这种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所以,减字谱是


我国琴谱系统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


17

< p>
.离骚:


它是晚唐琴人陈康士根据爱


国诗人屈原的 同名长诗创作的一部抒情气息浓郁的大型琴曲。现存明清时期的《离骚》传谱多达


37< /p>


种,但大都以原诗中的诗句为各段标题,可见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离骚》共


18


段。全曲


可分为三 个部分。


《离骚》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音型


,

< br>犹如诗人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武将上下


而求索”


,< /p>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思索。


全曲通过低沉悲愤和高亢豪爽两种对比 性音调加以交织发展,


有着磅礴的气势和感人的激情,是唐代琴曲中一部优秀作品。它是 减字谱出现后,在宫廷秘府中


转辗传抄而流传下来的★


18.< /p>


教坊:


是适应唐代宫廷燕乐的需要建立的音乐机构。唐代教坊已从


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成为宫廷中教习、管理音乐的教所,并由皇帝直接委派 内监任


领导职务。唐代教坊集中了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


1 9.


白石道人歌曲》



姜夔,今存《白 石道


人歌曲》


是极为珍贵的音乐遗产。


其中收词曲


17



(自制曲

< p>
14


首,


包括


《扬州慢》



《杏花天影》


《凄凉犯》


,古曲填词


2


首,为范 大成曲填词


1


首)


,旁注宋俗字谱;祀 神曲《越九歌》


10


首,旁


缀律吕字谱 ;琴歌(古怨)


1


首,旁缀减字谱;另有《圣宋铙歌鼓吹曲》歌 词


14


首。△


20.

< br>乐书:


北宋陈暘撰。



200


卷。


世称


《陈暘乐书》



成书于哲宗时,


是我国最高的一部音乐百科全书。< /p>


《乐


书》的思想体系是保守的,但由于该书保存了极丰富的音乐史 料,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尤其


是有关于乐器绘图及释



文,是研究古代乐器的珍贵资料。


21.


蒲 松龄俚曲:


清代说唱音乐形式。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


龄,在他的 家乡山东淄川,以当时流行的小曲填词,创作了有关故事情节的长篇叙事音乐,称


《聊斋 俚曲》


,共有十五套,所用曲牌


53


个 。其中代表作《磨难曲》揭露了清代社会的黑暗,


鞭挞了贪官污吏,赞扬了正义的斗争精 神●


22.


木卡姆:


2005


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被列为第三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


。各地木卡姆在音乐风格、结构,甚至曲名和乐


曲数量方 面,都具有某些差异,一般说来,喀什木卡姆细腻,伊宁木卡姆明快,刀郎木卡姆粗


犷、 质朴。木卡姆除少数是六套外,一般都有十二套。木卡姆使用的音阶、调式、节奏、曲式


结构丰富多采,节拍常运用一般少见


5/8


< br>7/8



9/8


拍子。使用的乐 器有萨它尔、弹拨尔,独


它尔、热瓦甫、艾捷克、卡龙、手鼓等。演唱时大多席地而坐, 有独唱,对唱和齐唱等形式。


木卡姆的歌词句式一般为四行体,内容多描写维吾尔族人民 的爱情生活。★


23.


京韵大鼓:


京< /p>


韵大鼓亦称为京音大鼓,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一带。京韵大鼓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与 子


弟书相结合,并不断吸收京剧,梆子腔等声腔发展而成,它的曲调流畅明亮,跌宕起伏 有致,


强调字正腔圆。


早期的京韵大鼓艺术有胡十、

< p>
宋五、


霍明亮等,


他们以短篇说唱取代长篇大书,


编了不少唱段,其后又被再次革新,以北京话作为说唱的标准语言,伴奏除三弦外增加四 胡,


吸收戏曲唱腔进一步丰富了说唱艺术尤其是刘宝全,


他的嗓 音清脆明亮,


高亢挺拔,


行腔自如,


对 发展和丰富京韵大鼓。作出卓越贡献★


24.


《平沙落雁》


:曲谱最早见于崇祯七年藩王朱常淓


刊印的《古音正宗》

< p>
,这首乐曲流畅生动,表现手法简练,将抒情性与情节的发展巧妙地结合


在 一起,易于听众理解,所以流传甚广,刊载谱集多达


56


种。乐 曲有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段,描写深秋来临,天高云淡 ,雁行和鸣的景象;第三、四、


五段为第二部分,描写雁群将落,回环顾盼,空际盘旋, 最后降落沙滩;第六段为第三部分,


表现雁群初落,立足未稳,惊而喧闹,最后秋夕与归 雁一同隐没在暮色苍苍的夜色之中★


25.


十面埋伏:


武套琵琶大曲,大概明代开始流传,它的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萍琵琶谱》卷上,是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