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簿记基本理论
-
第一章
簿记基本理论
【内容简介】
本章主
要阐述簿记基本理论,包括簿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簿记的概念和特点、簿记的对象和职能、簿记核算方法和簿记
循环等。本章重点是
对簿记特点、对象和职能的理解,理解簿记的一般对象与具体对象的
关系;本章的难点是对簿记核算方法的理解。学习本章,可以初步熟悉和掌握
会计的基本
理论,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
学
习目标和要求
】
1
、
了解簿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会计学科体系;
2
、
理解簿记的核算方法和簿记循环;
3
、
掌握簿记的概念、对象和职能。
第一节
簿记的概念
一、
簿记的产生和发展
中外学者对“簿记
”的认识大体上达成了共识,认为“簿记是会计学中关于记载或核算方法的一个分支”
,
是会计工作中关于对经济事项的核
算部分,无论对于单式簿记或复式簿记,均以簿记作为
包含它们的统一名称,把有关核算方法、技术,以及从理论上对于簿记核算原理的解说,称
之为会计学的前身或会计学的先导部分——簿记原理或簿记学。
“簿记”是日本人在明治维新时从欧美会计中
“
bookkeeping
”一词直译过来的,
book
具有账册或账簿的含义,
keep<
/p>
含有保存、保留、保密、
管理等意思,
“
bookkeeping
”的组合为“簿记”
< br>。我国从日本引进时亦沿用了“簿记”这种译法,其实我国在宋代早已把账簿叫做“簿记”了。
< p>
一般认为,
“簿记”与“会计”
(
accounting
)可以从时间上加以区别,在
19
世纪
50
年代前,会计只是簿记,而在此以后,由于产生了成本会
计、会计报表分析、货币计价的
原则与方法和审计,这时的会计就不只是簿记了,簿记则逐步变成了会计的记录部分。
(一)
簿记在国外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的原始
计量记录行为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搞清这一点,是关系到会计研究的历史起点。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由于生产剩余
物品的出现,原始部落里的经济关系随之复杂,为组织生产活动和合理分
配物品,这使得单凭头脑计数及其默记已无法进行下去,仅靠语言和手势
的配合也无法达
到正确传递信息的目的。
这样客观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在头脑之外的自然界去寻找帮助记
事的载体、
以及进行计量、
记录的方法了。
比如当原始人将一个剩余的猎物拖进山洞时,
就在山洞外
的一块大石板上放一个石子;
从山洞里拖出一个猎物时,
就从大
石板上取下一个石子。
或者,将大石子代表大猎物,小石子代表小猎物。这样,大石板上
的大小石子,就代表着山洞里存放的大小猎物。这就是堆石记事,也就是会计的
萌芽。<
/p>
1
p>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会计的重要的启示,会计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记录数据,并且只记
录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的数据。
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所采
用的计量记录方法有简单刻记和直观绘图。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采用单式簿记的时期。据史料考证,在奴隶制<
/p>
和封建制时代的官厅会计核算中,
人们最早是按照国家财政项目进
行分类分项核算的;以序时记录为特征的流水账是世界各地最早设置和运用的账
簿,各国
大都经历了“三账”
(即原始凭证、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的设置时期,
“三账”的设置为复式簿记奠定了基础;到中世纪,凭证已成为
记账人员登记
账户不可缺少的依据;公元
10
世纪左右,在意大利出现了一种
“平衡账”
,即左边列资产,右边列负债、资本和利润。
p>
13~15
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萌芽,尤其是金融业、商业
、手工业的发展,单式簿记的局限性日渐突出,改进单式簿记势在必行,于是
产生了著名
的“佛罗伦萨式簿记”
、
“热那亚式簿记”及“威尼斯式簿记”
。
15
世纪中叶,由于文艺复兴运动的
推动,簿记已由单式簿记发展进入复
式簿记发展阶段。
1494
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所著《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
(也称《数学大全》或《簿记论》
)一书,最早对复式簿记进
行
了系统的描述。本书对于复式簿记在欧洲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500
多年来的历史证明,它对于簿记学乃至会计学发展的指导性作用是经久
不衰的
。会计史学家评价它是“为师者的会计教本,为商者的操作手册”
。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
第一块里程碑。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的产业革命,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发生重大变化,簿记发展进入完善阶段,簿记立法受到各国
的普遍重视,簿记理论不断丰
富和发展,出现了“二账系”
、
“一账系”
、
“三账系”学说,形成了以德、法为代表的“大陆式簿记”与以英国为代表
的“英式簿记”
。由于股份有限公司的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企业信
贷业务的开展,社会上出现了以查账为职业的特许会计师,再加上这一时期
成本计算、会
计报表分析和审计等新的内容相继出台,簿记逐渐成长为会计。
1854
年,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师协会——英国爱丁堡会计师公会成立,
这是会计发展史
上的第二块里程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崛起,成为会计
理论及实务中心。
20
世纪
30
年代后标准成本纳入会计系统,会计理论研究由以商业为重点过渡到以
工商企业为重点,为使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化,西方各国先后研究和制订了会计准则,英国在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了会计准则制
定与研究的尝试。在
经历了
1929
年
股市崩溃和大萧条之后,从
20
世纪
3
0
年代起,美国开始了公认会计原则的研究和制定,由最初的个人定义会计原则,到由会
计团
体和专门的机构制定会计原则,依次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会计原则委员会和财务
会计原则委员会的变迁。
20
世纪
40
年代后,在新技术革命的
推动下,现代市场经济迅速朝系统化、
信息化与科学化方向发展,为会计与电子计算机的结合和管理会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管理会计的诞生是现
代会计开端的标志,也是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三块里程碑。
1973
p>
年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致力于国际间的会计协调。
20
世纪最后十年,现代经
济开始朝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方向发展,会
计理论、方法、思想面临新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会计国际化成为热点,各国在制定会
计准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参考国际会计准则,欧盟更是要求其成员国从
200
5
年开始遵循国际会计准则。
(二)
我国簿记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旧石器时
代晚期的峙峪人、山顶洞人曾在骨片和鹿角棒上画过一些简单的线条纹道,
估计这些线条
纹道很可能是他们进行计量活动所留下
的标记。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地出土的原始社
会晚期使用的陶体上就发现了许多刻画符号。原始计量记录法的主要形式有实物记事(如狩猎以
< br>
2
后,以
猎获动物的头骨作为记事材料,通过所存动物的头骨反映猎获的对象和数量)
、绘画记事
(利用矿石粉等材料在山洞内岩壁上将重大的活动
以形象的图形绘制出来或雕刻出来)<
/p>
、结绳记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及数量的
不同结系出不同的
绳结)
、刻契记事(在某种物体的边缘上刻契
缺口、在某种物体的表面上刻契凹槽痕迹,在某种物体的表面上钻穿孔洞)
。
簿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史籍记载,我国古代王朝,都委任专
职官员,掌管朝廷中的钱粮赋税等收支和管理大权,并编制“日成”
、
< br>“月要”和“岁会”等报告文书。传统的中国单式簿记可追溯到商、周时期,代表着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会计”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记
载于《周礼》一书中,清
代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对西周会计解释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而
会计的最初发展阶段即为簿记。
宋代,经济发展较快,创建了“四柱结算法”
,即把财政收支分为:元管、新收、已支、现在四个部分,用来计算财产的增减变化情况,而且,在
这一时期就把账簿叫做簿记。明朝初年,把“四柱结算法”概括为“四柱清册”记账法,
所谓“四柱”
,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通过旧管
(期初
结存)
+
新收(本期收入)
-
开除(本期付出)
=
实在(期末结存)这一平衡
公式进行结账,奠定了我国收付记账法。
明末清初,随着商业
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四柱清册”的基础上出现了“龙门账”
,即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
”
(收入)
、
“缴”
< br>(支出)
、
“存”
(资
产)
、
“该”
(资本及
负债)四大类,它们之间存在着平衡公式:
“进—缴
=
存—该”
,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
,两表
的计算结果(即盈亏)应相
等,因此,称之为“合龙门”
。到了
清朝,又产生了“天地合账”
,即每笔账都需要在账簿中记录两笔,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
龙去脉。登记账簿时垂
直书写,分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方”
< br>,下格记付,称为“付方”
,上下两格所记数额应当相等,称之为“天地合”
p>
。以上的四柱结算法、
龙门账、天地合账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
传统中式簿记的特点。
清朝后期,西方复式簿记开始传入中国
。
1905
年,学者蔡锡勇所著《连环账谱》一书,首次介绍了
西式复式簿记的方法。之后,谢霖和孟森先
生所著的《银行簿记学》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西
式复式簿记在银行业的运用,
1908
年,大清银行首次采用借
贷复式簿记。民国以后,西式复式簿记的
传播、研究和实践在中国开始推广开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西式复式簿记与以复式簿记为原理的收付记账法并
用,在实践中又探索出增减记账等方法。国家在财政部设置了主管全国会
计事务的机构,
先后制订出多种统一会计制度,强化了对会计工作的组织与指导。
1985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标志着我国簿记
< br>工作进入法治阶段。
1992
年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
》
,加快了我国簿记工作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从
1995
年至
2004
年底,还颁布了
16
个具体会计
准则,并且
2
001
年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
,会计规范体系得到逐
步完善。在
2005
年,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
则》和
20
多
项新的具体准则的征求意
见稿,
并对已经实行的
16
项具体会计
准则进行了修订。
2006
年
2
月
15
日财政部发
布
38
项会计具体准则,
适应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能够独立实施和执行的、与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的中国企业会计
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二、簿记的意义和特征
簿记是会计工
作中关于对经济事项的核算部分。簿记工作的作用取决于其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簿记对象特点的制约。簿
记是经济管理
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簿记的地位
和作用,其所记录、计算和考核的内容、范围,以及要达到的目的和要
3
求,
都在
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着。
不同的会计主体,
其簿记工作的具体内容
是不同的,
但簿记的意义和作用是基本相同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
以下几点:
(一)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各会计主体的经济
活动和财务收支,从而提供系统的会计信息
不同的会计信息使
用者,
对信息的要求和用途是各不相同的。
簿记的功能是记录、
计算和披露信息,
即运用专门的方法,
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
连续、系统地记录、计算、分析和比较,及时地为有关部门提供进
行管理所必需的数据资料和信息。比如,为投资者提供资金使用状况和支付报酬
等信息资
料,为债权人提供资金运转情况、短期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的资料,为内部管理者和员工提供盈利能力、资源耗用
和配置的信息资料,为
财政、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提供实施管理和监督的信息资料,
等等。
(二)监督各会计主体贯彻执行财经政策、法令、制度
以及会计准则
监督是在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的同时进行的,反映
是监督的基础,在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过程中,依据有关的财经法规和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合
法性、合规性实行必要的监督,对于违反财经法规、制度的行为,应予以制止和揭露。
(三)
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资料,参与经营决策
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为经营决策服务,在制订各项决策时,由于会计人员最熟悉会计信息的经济价值,应该积极参
与决策的制定,充分利用所掌
握的会计信息资料,依据有关政策、法令、制度,对各项经
济活动进行可行性分析,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最优的方案,使会计工作在对未来经济活动
的
指导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簿记作为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
,与其它管理活动比较,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反映
从量
的方面反映经济业务,可以采用三种量度,即实物量度、货币量度和劳动量度。而货币量度是主要的计量单位,实
物量度和劳动量度是辅
助的计量单位。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主要是价值管理,必须利用
各种价值形式,综合计算各种生产要素的耗用、产品销售收入的取得和利润的实
现、分配
等,因此,用货币量度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地、统一的全面核算,是簿记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
有一套特有的专门方法
簿记在长期的
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专门方法,即簿记核算方法,主要有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七种方法。
(三)
在对外提供信息时有一套规范的通用语言
为了保证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
簿记必须使用人们共同认可的专业术语和公式
来描述经济活动,使用清晰易懂的规范统一的表格提供会
计信息,从而形成一套规范的商
业通用语言。
(四)
反映具有全面性、连续性、系统性的特点
全面性是指凡是对于发生或完成的可以用货币反映的内容必须毫无遗漏地进行记录;
连续性是指对于发生的经济业务按时间先后连续地、不能
4
中断地进行记录;系统性是指对于发生的经济业务必须分门别
类、相互联系地进行记录。只有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管理经济活动,才能提供
有用
的系统的会计信息,才能更好地为决策服务。
三、簿记演变为会计
英国著名会计学
教授奥赛
.H.
沃尔夫曾经指出:
“会
计的历史也就是文明的历史,是和文明进步是分不开的。人们说,商业是文明的侍女,同样
可以说,会计是是文明的侍女。
”这段话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会计是文明进步和商业
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文明和商业的发展。
如同人类文明进步一样,会计
的发展过程也是漫长的,会计由最开始的简单计量、记录行为发展为簿记,再由簿记演变为会计,并向更广更深的
程
度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尽管我国“会计”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但当
时包括的零星计算与总括计算的简单含义,实际上就是簿记
的部分内容。簿记乃是会计的
程度要素,犹如运算为会计的程度要素一样。在
19
世纪后半叶
之前,西方只有“
Bookkeeping
”一词,之后才出现
“
Accounting
”一词。从这
一语言演变过程也可以看出来,簿记演变为会计,应是
19
世纪
末
20
世纪初的事情。
有人认为,作为现代意义的会计或会计学,起始于
14
世纪。因为该时期出现了第一个较为完整的会计体系,即“热那亚体系”
。该体系已具
备
了会计的若干特征,如初步形成了“企业实体”即会计主体假设,以货币形式记录各种
事项,开始区分资本性支出和经营性支出等。而
1494
年卢<
/p>
卡
.
帕乔利的《算术
.
几何
.
比及比例概要》的出版,
也就作为会计的开始、会计学的诞生。但从“热那亚体系”和卢卡
.
帕乔利著作的实质内容看,仍
是簿记的成分,这一时期正是复式簿记总结完善的时期
,是簿记向会计的过渡阶段。
从会计发展演变的历史看,
p>
从
15
世纪末到
1
8
世纪这段时期,
随着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 br>复式记账法从意大利传入荷兰、
西班牙、
英国、
法国、
葡萄牙及北欧诸国,此后又向美、日及其他国家传播,完成了复式
簿记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普及。这段时期,可以说是簿记或会计本身的“停滞
期”
p>
,直到
18
世纪末开始的产业革命,是以英
、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对簿记或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导致
了会计实务、方法及理论的显著发展,完成了从簿记向会计的变革。主要表现在:
1
、产业革命中大量采用机器设备,现代意义的工厂制度
建立,企业由原来主要追求短期利益逐渐转向长期经营,从而使长期资产的价值得以
重视
,企业开始放弃原来那种不考虑机器等长期资产的磨损与效用期间,而待报废时全部冲销的做法,产生了折旧的思
想,进而形成了折旧会计。
2
、伴随
大机器的采用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工业制造过程亦日趋复杂,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的比重增大,为了正确计算各期
的收益,要求正确
计算各工序及产品成本,从而促进了成本会计的形成。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五六
十年代,是工业成本会计产生并迅速发展的时期。主要解决了三个
问题:
(1)
通过间接费用的分摊,使营业收入与费用做到了更好的配比;
(2)
将成本记录纳入会计账目中去,成本计算不再依靠统计数据,而是依
靠
会计核算程序一体化完成,使损益计算更为完善;
(3)
p>
通过设定标准成本,可以找出异常成本差异并进而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促进会计信息向有利
于内部管理的方向细化。
3
、进入
20
世纪,公司制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企业组织形式,因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与企业利害相关的利益集团相应产
生,对会计提出真
实、公允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经营者对受托资产的使用保护情况、经营业
绩和财务状况等的要求,从而促成了会计规范——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与公
5
布执行。同时,相应导致了对会计
起监督作用的职业——“特许”或“注册”会计师的出现。
综
上所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工业资本主义的经济背景,是促进簿记演变为会计的社会经济基础。这段时期,在会计理论总
结方面,英国
走在了前面。英国于
1854
年公布了《公司条款法案》
,规定了账户制度和资产负债表样式;同年成立了爱丁堡
会计师公会。
1887
年,对英国成本会
计做出贡献的埃米尔
.
卡克和
J.M
.
费尔斯合作,在伦敦出版了《工厂会计》一书。
1897
p>
年,英国会计界创立了《会计杂志》
。
19
03
年,英国著名会
计学家狄克西在伦敦出版了《高等会计学》
;
1903-1908
年在爱丁堡出版
了里斯尔的《会计学全书》
;
1908
年在伦敦出版了毕克斯雷的《会计学》
。
这三大名著,标志着英
式会计的逐步建立,同时也为近代西方会计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有会计学家称,英国人是把簿记推进到会
计学阶段
的领路人和现代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师事业的奠基者。
第二节
簿记的对象与职能
一、经济活动
簿记主要是利用货币计
量,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管理主要以价值为中心,
簿记
不是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经济活动,而是其中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p>
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就是资金运动。资金是钱,但不仅仅
是钱。因为企业里的一切——比如房屋、机器、库存的材料、银行里的存款、
保险柜里的
现金均可以用资金量化,所以资金的概念是远远大于钱。钱只是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钱主要是指货币资金
,即银行里的存款、
保险柜里的现金。
在一个企业里,资金的分布形态就是资金用到什么地方或者资金的占用形态,比如建造或租赁的厂房、机器设备
、办公用具用品、原材料、库
存的产品等。
< br>对于一个生产型的企业来说,其生产经营活动是这样的,用现金或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用原材料生产出产 品,将产品卖出,收回现金或银行
存款。现金和银行存款都是货币资金,从货币资金到货
币资金,是一个资金循环过程,资金就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增值的。在这个循环过程中,资
金经历四种占用形态:
1
、货币资金形态
< br>在一个企业里,除了在银行有存款之外,在保险柜里也要存放一些现金。企业在银行里的存款和存放在保险 柜里的现金以及汇往外地没有花掉
的汇款,在会计理论上,都属于资金占用形态,我们称
这些占用形态为货币资金占用形态。
2
、储备资金形态
< br>企业以生产经营为目的,要生产就要投入,购买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等必需物资,为生产作充分准备。当公 司用现金或银行存款购买了原材料
并存放在原材料仓库里时,货币资金就转化到原材料等
物资上,我们称原材料等物资占用的资金为储备资金形态。
6
3
、生产资金形态
< br>企业将原材料等物资,从仓库发出到生产车间进行产品的生产。这样,储备资金就转化为车间正在生产的产 品上,我们称车间占用的资金为生
产资金形态。
4
、成品资金形态
< br>产品在车间生产加工完毕,要转入产成品仓库。这样,生产资金就转化到仓库的产成品上,我们称产成品占 用的资金为成品资金。
将产品卖掉,收回现金或银行存款,这
样,成品资金又转化为货币资金。企业的资金就是这样循环和增值的。
企业的资金随着其经营活动,时时刻刻在循环、在运动,对企
业的资金形式进行总结,也可以总结出如下的三种变化的形式:
(
1
)资金进入
企业;
(
2
)资金在企业内部相互转化;
(
< br>3
)资金退出企业。
二、簿记的一般对象和具体对象
再生
产过程中发生的,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就构成了簿记的一般对象。由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职能不同,资
金运动有不同的表现形
式,但作为簿记的一般对象却是相同的。
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个过程,企业的资金形态变化顺次由货
币资金转化为储备资金,再转化为生产资金、成品资
金,最后又转化为货币资金。这种资
金运动的过程构成了工业生产企业簿记的对象。生产过程中,企业发生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储备资金和
p>
一部分货币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产品完工之后,生产资金又转化为成品资金。销售过程中,
企业取得销售收入,成品资金又转化为货币资金,实
现的纯收入经过分配之后,一部分以
上交税金和支付利润等形式退出企业,一部分留归企业重新投入生产,继续进行循环周转。这种资金运动的过
p>
程构成了工业生产企业簿记的对象。
商品
流通企业的经营过程主要包括商品购进、商品销售和商品储存过程,其资金形态变化依次为货币资金、商品资金、
货币资金。在商品购进
过程中,企业购进商品要发生买价支出和购进储存过程中的商品流
通费支出。在商品销售阶段,企业一方面以经营收入的形式收回资金,一方面为
销售商品
垫支销售费。企业的经营成果也要按规定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分配之后一部分货币资金退出企业,
一部分留归企业重新投
入进行循环周转。这种资金运动的过程构成了商品流通企业簿记的
一般对象。
政府的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执行国家预
算任务的预算单位,这些部门和单位的资金运动活动一般是指国家预算资金活动。因此,政
府及事业单位簿记的一般对象,就是预算资金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即预算资金运动过程。
作为簿记的一般对象,即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比较抽象,为了实现会计目标,必
须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分类地反映,使簿记的一般对象具
体化。任何一个部门、企业或单
位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都必然会占用一定的资金,我们将这些占用资金的项目称为资产;全部资产的资金来源主
要有两个:一是债权人投入的资金,称为负债;二是所有者投入的资金,称为所有者权益
。在经济活动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会取得货
币资金,称为收入;为获得收入
必然会发生相关的耗费,即费用;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额,是获得的最终成果,即利润。因此,簿记的具体对象就
7
是资产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即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簿记对象的具体化,是簿记一般对象按其特征
的分类。
三、簿记的职能
簿记的职能,是指簿记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精辟的论述:
“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的
个人性质,作为对过
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重要。
”通常把“控制”理解为监督,把“观念总结”
理解为反映,即簿记的职能是反映与
监督。经济越发展,簿记越重要。
< br>
(一)簿记的反映职能
反映
职能是指簿记通过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方面反映某一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反映职能是
簿记的最基本职能。对
某一特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反映,
是簿记反映职能的最基本部分,
在此基础上,
利
用事后反映的资料,
可以预测和计划未来,
进行事前反映;同时
,通过对事后反映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了解和把握经济活动变化的内在原因,
进行深层次
的反映。因此,预测、计划、分析等也都是簿记反映职能的构成部分。
簿记反映职能具有以下特点:
1
.簿记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综合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为有关各
方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会计信息。
2
.簿记反映不仅记录和计算过去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还可以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3
.簿记反映具有完整性、连续性、
系统性的特点,能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
簿记的监督职能
簿记的监督职能,<
/p>
是指依据国家财经方针、
政策、
制度、<
/p>
法规等,
对会计主体的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
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控制,
使生产经营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簿记监督与
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不同,它具有以下特点:
1<
/p>
.簿记监督主要利用各种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簿记反映通过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
记录和报告,能够提供综合反映企业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各种
价值指标,簿记监督就是在这些价值指标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监督。
< br>2
.簿记监督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事先监督是
指簿记以金额预算形式对企业全部经济活动所做的说明,如
经营预算、财务预算、资本支
出预算等;事中监督就是对成本进行的“日常控制”
,它依据事先所做出的规划,在事中
进行指导、督促和限制,及
时发现偏差,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事后监督是指产品生产过程
结束后,对生产经营活动及产品成本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一方面根据业绩对责
任成
本中心进行奖惩,另一方面总结经验,为下一期制定标准和新的目标提供资料,主要包括事后的会计分析、业绩考
核、业绩评价。
3
.簿记监督是以国
家现行政策、法规以及企业本身制订的各种经营决策、计划和预算为依据。
综上所述,簿记通过反映职能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通过监督职能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监督职能是 通过反映职能提供的价值指标来实现的,
没有簿记反映,簿记监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础,没
有簿记监督,簿记反映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两者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