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
-
第一节:巴蜀艺术与审美艺术(一)
1
、
2
、
3
、
巴蜀文化的特点
什么是巴蜀文化
巴蜀的地理环境对巴蜀文化、艺术有哪些影响。
一、
什么是巴蜀文化?
四川大学考古学林向教授的说法:认为巴蜀文化由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
指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的先民所留下的历史文化,
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
临近地区,时间上讲想相当于春秋战国到秦汉,共
近千年。这是从考古学角度上来讲的。
广义:
包括今天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的,
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
/p>
同
时包括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从古到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
二、
巴蜀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划的关系
<
/p>
巴蜀文化区域和行政区划不等同。古代巴蜀文化区: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包括四川省、
p>
重庆市,以及民族民风与巴蜀基本相同的汉中盆地、黔涪高原、湖北的西南、湘西等区域。<
/p>
(陕西、汉中、南郑与四川相似)
巴蜀
文化是中华大文化的地域文化,大文化系统中的小系统。要看到巴蜀文化的个性、
还要看
出巴蜀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共通性。
三、
巴蜀文化的特点
a
、
b
、
c
、
d
、
e
、
四、总体上巴蜀文化的特征:
1
p>
、文化生态特征:指巴蜀文化生成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这种地理环境造就了巴蜀文
p>
化。神奇、多样性(地貌、地形、气候、植被)
、向心(围绕长江水
系,十字的地位,交织
的文化)
。
<
/p>
2
、巴蜀文化载体上的特征:易学、道学、宗教、史学、文学,雕
塑、绘画、音乐也很突出。
3
、
p>
巴蜀文化精神:
双重性、
混合型,
善变
(创新、
“川剧变脸”
)
、
守旧,
进取和闲适的混合,<
/p>
聪敏与固执,重虚与务实。
谭先生、刘先生:巴蜀文化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开创性与完美性的结合。
谭先生: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文化世界、神秒的心灵世界。
罗志田:包容性:具体体现易学、道学、易经之学发达、文风很盛。
袁廷栋:由移民文化为载体而表现的兼容性。
无具体提出者:
巴蜀文化绵长久远、
神秘,
p>
蜀人从容却含惰性,
巴人明快失之浅薄。
三、巴蜀的地理环境对巴蜀文化艺术有怎样的影响?
1
、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为巴蜀文化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三星堆文化、南方丝绸之路)
。
2
、独具特色的地理地貌,为巴蜀文化带来了封闭保守、开放进取的双重文化性
质。
3
、巴蜀文化南北东西的交汇位
置,容易让巴蜀文化接受各个地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
化、秦陕文化、贵州云南。<
/p>
4
、巴蜀的地理环境有一个四周向中心
靠拢的向心结构。
5
、巴蜀地理环境
带来的审美对象的丰富性、艺术创造的多样性。
峨眉秀、青城幽、夔门雄、剑门险
第二节:巴蜀的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
巴蜀缺少书面记载,
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
前
316
巴国、
蜀国被被秦惠王所派的张仪、
司马错消灭。
1
、文字:
20c
以来,随着巴蜀考古发现,花纹——巴蜀符号、巴蜀图语:虎纹、手心纹、
花蒂文。
主要观点认为,
是巴蜀的祖先用来记
录语言的工具或者是祖徽、
图腾,
乃至宗教符
< br>号。是一种象形文字,是巴蜀文字的雏形。
段誉教授认为,这些文字可能产生于古蜀国的开明王朝时期。
彝族学者认为:是彝族的文字。
杨雄
在《蜀王本纪》说:
“蜀左言,不晓文字”
。左言:与中原相比
说话不一致;文字:流行
于中原的汉字。
巴蜀先民很可能有一套不同于汉字系统的另一种方块表意文字系统,有独立文字系统。
(著
名象形文字——纳西族的东巴文)
。
巴蜀神话、宗教、巫术比较发达。
在当时先秦人的眼中,巴蜀是“西辟之国,戎狄之长”
。文化简陋、水平低。秦人收
中原文
化影响较早。
(神话传说)
英雄神话传说:蚕丛、柏濩、鱼凫、杜宇、开明
李白《蜀道难》
:蚕丛及鱼凫,开国和茫然,尓來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
烟。
蚕丛及鱼凫指古蜀国国王。
宗教文化:
(神树)在《山海经》中称“建木”
。
(江神)在都江堰非常突出。
(石头崇拜)大石崇拜
(杜主崇拜)杜宇、川主。李冰也称为川主。
艺术和哲学:
巴渝歌舞,
在武王伐纣、
汉高祖刘邦等有关作品都有记载,
出
土器物主要是三星堆和金沙遗
址。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有很多保留巴人的特点。
哲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
老子到青羊肆的传说、战国末期尸佼学
者到四川、
苌弘化
碧。
两汉
文学、文字学、经学。
汉代:文翁兴
学是巴蜀文化历史、教育史上的重要事情。
“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其学
比于齐鲁。
”汉代巴蜀文化的兴盛与文翁有关系,但不是决定作用。不能在
短期内让巴蜀文
化很快发展。文翁在四川之前,巴蜀比较深入的受到儒家文化、中原文化
的影响。
文翁兴学之前,巴蜀文化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
巴蜀辞赋创作:司马相如、王褒、杨雄(汉赋三大家)
西汉文章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文字学、语言学:司马相如、杨雄本身也是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还包括杨雄的老师——林
吕公孺。
文字学著作:
司马相如:
《凡将篇》
;杨雄《训纂篇》
p>
、
《方言》——是中国最早对各地方言进行记录研究的
著作。
哲学:
代表人物:严君平、杨雄师徒二人。
严君平、严遵,成都人。
《老子指归》
。隐士,职业算命,教化
百姓。现在成都还有君平街。
杨雄,是影响大的哲学家,信奉
儒家思想,曾经仿《论语》写下《法言》
,仿《周易》写下
《太
玄》
。
巴蜀文化擅长史学、重视史学是巴蜀文化的特点。
天文学:落下闳,四川阆中人,参与司马迁组织了太初历。制作了天文地理的仪器。
道教的出现:中国文化儒释(佛教)道(中国本土文化道教)
。
张道陵到四川大邑县境内鹤鸣山,创立了正一道(
天师道)
。巴蜀地区是道教的起源之地,
后世巴蜀文化道教文化
也很兴盛。今天青城山香火仍然旺盛。
两汉时期的艺术:石阙
、石刻、画像砖的造型艺术;陶瓷、花卉、漆画、蜀锦、歌舞佣。
石阙:巴蜀地区是汉代流传最多的。雅安的高颐阙。
画像砖:巴蜀地区的画像石画像砖的风格与河南山东风格各异。
陶俑:
说唱俑、
说书俑、
乐俑、
、
巴蜀文化的民间艺术的表现,
也表现出巴蜀人乐观、
诙谐、
夸张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巴蜀动荡不安,此期巴蜀文化主要成就是历史学。
历史学:巴西的谯周及其学生陈寿。陈寿《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前
四
史。
江源
(崇州)
< br>常璩
《华阳国志》
,
地方志的第
一部。
有人把常璩称之为中国的方志之祖。
记录各地的历史文化
人物。
文学:沉默,全国的文学家没有。彭山人,李密《陈情表》
<
/p>
隋唐五代:中国大一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巴蜀文化也在全国显声扬名。
,
唐代诗歌:陈子昂、四川射洪人。为唐代诗歌的
正确发展确立方向。
李白和杜甫:
前
者出生在四川、
杜甫安史之乱之后流落到四川
9
年。
杜甫写成于巴蜀地区的
有
900
多首。
宗教:唐代三教并立(
儒释道)的政治。巴蜀地区历来是道教和佛教的兴盛之地。
唐
代皇帝推尊道教李珥,巴蜀地理有很多研究道教的人。研究老子和《道德经》
影响力大的有王玄览、杜光庭。
佛教:马祖道一、宗密
经学:五代时期的石经,对传播儒家文化有很大帮助。
艺术:绘画有很多著名画家:李升、赵德齐、高道兴、张素卿、和尚贯休。花鸟画在全国很
p>
有影响。
雕像和壁画又很有影响。乐山大
佛和成都大慈寺的壁画,是中国的第一立佛。
歌舞戏剧:五代
时期的王建,
王建墓雕刻很多乐伎演奏的情况。
杂剧已经出现,
巴蜀地区是
中国最早出现喜剧的地方。
两宋:巴蜀文化成就达到最高峰。
巴
蜀文学:三苏为代表、还有众多的文学家。四川大学祝尚书的《宋代巴蜀文学通论》
。宋
代文学的发达在巴蜀历史上空前绝后。
蜀学:四川学者吕陶。虞允文。
“吾蜀文学之盛,自先汉至于唐宋,备在简册”——虞
集。
蜀学的由来:以关中人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以二程为代表
的洛学和它们是并列的一个称呼。
后来蜀学成为整个巴蜀学术的代称,直到今天。
历史学:兴盛。华阳的三范:范缜、范祖禹、范冲;丹棱的李焘;井
研的李心传。三苏中的
苏辙。是宋代学术中的巴蜀史学代表人物。
易学:指研究《周易》的学科。宋代有易学在蜀的说法。著名理学家程颐提出的。<
/p>
“
《易》学在蜀耳,盍往求之?”——
程颐
理学:代表人物:著名将领张俊的儿子:张栻,张南轩;
四川绵竹人。当时是和朱熹、吕祖
谦齐名的南宋最有影响的理学家。
南宋成都蒲江县的魏了公。
艺术:书法、绘画、雕刻
书法:苏东
坡、文同(创立了水墨写意的湖州画派,文同画竹)
。
雕像石刻:大足石刻、安岳石刻。
元明清:巴蜀文化有所发展,比起宋代不及。
元代:是巴蜀文化最衰落的时期。没有著名文人出现。经历战乱、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
明代:巴蜀文化比较落后
和衰落。代表人物:杨升庵、杨慎夫妇、赵贞吉、来知德、熊过、
费密等等。
清代:宋末、明末四川巴蜀经历战乱。清代大量移民,经济恢复人口增加
。文化逐渐复兴。
思想家:唐甄和黄宗羲思想有相似之处;廖
季平;六君子中杨瑞、刘光第;宋育人。
文学:彭端淑、李调
元(受朝鲜学者尊重)
、张问陶。
绘
画:
、龚有融、龚有晖兄弟;绵竹的年画
书法
川剧:理论家李调元、川剧演员魏长生、川剧作家黄吉安。
<
/p>
巴蜀的文化和艺术有比较突的成绩,有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文化艺术的发展是社会的稳定、
知识的发展、教育的发展。
巴蜀文化
有人认为是移民文化,
应属正确的说法。
从秦国灭掉巴国和蜀国
开始移民,
到二十
世纪初,
巴蜀人口变
化很大。
学者统计大规模的移民有七到八次,最近的有三峡移民。
1949
三线建设、抗日战争时期川外人口入川。要注意巴蜀移民对巴蜀文化的形成、
特征、发展的
影响。
第四节、巴蜀审美意识的产生
1
、
2
、
地下出土文物
历史记载里的神话传说
1986
p>
广汉三星堆、
2001
成都市内金沙遗址发
掘
神话杨雄的
《蜀本纪》
、
常璩的
《华阳国志》
之
外,
学者蒙文通教授认为
《山海经》
中
的
《海
内经》为蜀人作品、
《大荒经》
为巴人的作品。
3
、
巴蜀审
美意识的研究思路出土的器物与书面典籍与神话传说结合起来。
四川社科院苏宁教授《三星堆的审美阐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