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巡山小妖精
834次浏览
2021年02月24日 01: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云杉坪)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


学反思






钟表对 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可


以发现


,< /p>


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


,


所以大部分学 生对钟表上的时


针、分针


,


甚至秒针都 有了一定的认识


,


对生活中的整时有一定的

感性生活经验。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


,


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


,


没有形成 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


因些


,


在设计本课时


,


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

< p>
,


挖掘学生


的生活经验


,


另一方面


,


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钟面和 认识整时的过



,


注重体验和感悟


,


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


,


然后在解决实


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 生为


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

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通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一、处理较好的方面





1


、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充分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


“猜谜语”也是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最喜欢的,所以,


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猜谜语”中导入,接着用课件展示多姿多


彩的钟表,一方面让学 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一


方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整体


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br>




2


、注重培养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在认识钟面及整


时中充分体现了,首先:课 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


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 放手让学生


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


自己的发现,学生能很详细地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


自己的钟表再 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


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 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


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


12


,时针


指着几就是几时”。





3

、重视动手操作实践。“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


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 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由于时间是比较


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 此需要大量的


操作活动来学习。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实物钟面,结合教学内

< p>
容,适时让学生动手拨一拨,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为


学生提供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的机会。





二、不足之处:





1


、由于 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


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 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


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 都


无所适从。





2


、提出的问题方向不够明确。如在 让学生观察三个钟面,让


学生找出三个钟面的异同点时,我让学生说说从三个钟面上你发


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提得太泛了,使学生抓不住要领,答不到


点子上。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比如问时针和分针指在哪里,


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 答问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


义。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 解中可能出现的


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3

< br>、课堂中,学生举手发言的面还不够广。





4


、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精炼,如 果我的语言能更激情、丰


富些,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再丰富些,这样能更好地关注学生


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 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


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


动学习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同时,要不断地学 习,使自己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喜欢 数学、学好数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按照


《新课程标准》


中的有关精 神为指导,


转变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力图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


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关注:





1


、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br>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