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
/p>
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
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
实际,通过探索性操作,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
长度单位我基本上用了三个课时,
运用了大量的对比、
< br>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
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
的激发、经
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在第一课时的时
候,
必须得完成一个教学难
点,
就是<
/p>
“
总长度与标准量的关系
”
,
这个似乎和高年级的
“
商
不变性质
”
有点相像。
呵呵!
让学生在操作、
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
/p>
利用操作、
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
切
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
经验,
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
促成理解力和
< br>判断力的发展。
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
凡是用自己的眼睛
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
作、讨论┉┉
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
实践机会,
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
试验
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
厘米
”
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
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
所以
,
我将
“
厘
米
”
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
“<
/p>
厘米
”
这一概念时,我安
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
、猜
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
1
厘米有
多长?再
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
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
个初步的认识,
同时也让
学生知道:
许
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也能够
了
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
、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
“1
厘米
”
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
“1<
/p>
厘米
”
,并且知道从
0
刻度到
1
刻度之间就是
1
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
哪两个数字之
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
认识
1
厘米的长
度。
3
、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
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
测,
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
进行实际测量,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p>
4
、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
起来。
二《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
p>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
数
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教学两位数加、
减两位数的笔算,
其包含两位数
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
两位数的连加、
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重点是进位
加和退位减。下面就谈谈自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
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
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
希望
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
力求培
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
/p>
存在错误情况有:(
1
)横式上的得数漏
写。(
2
)笔算中进位
“1”
没有写,做时
没能在十位上加
“
进
1”
。
< br>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
堂
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
自己发现退位算理。
其实,
p>
在课堂中学生的算
法多样化,
如有学生从问
“
十位算起
”
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
最后选用最基本的
算法(从个位算起)
。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
还是有。如:(
1
)倒减。(
2
)无退位。
(
3
)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
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
通过学生板演,
我和学
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
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
是粗心的错误,
还是方
法的
错误,
或还是其他的错误。
让学生
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
以便在今后的作
业做更能避免这样
的错误。
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
他更<
/p>
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
所以,
纠正
错误,
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
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
的。
还有,
上本单元我们三位老师感
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
一次作业
下来,做全对的
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
度不快。
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
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马上
让学生口算,
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
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
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习,但
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探讨吧!
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
对于
“
角的初步认识
< br>”
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
直
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
所以在设计时,
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
度,
而是通过
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帮
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
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1
、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
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
< br>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
还很模糊、
抽象,
因此,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⑴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
⑵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
⑷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⑸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⑹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在找
——
折
——
摸
——
说
——
做
——
画几个步骤中,
学生
调动了生活经验,
充分
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
的概念。
2
、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p>
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主动
从事数学活
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让学生自己
制
作角的过程中,
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
,
一种是常见的只
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
/p>
T
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
的并不
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
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
有的
则是自己
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
我在这时因势利导,
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
问
就这一个角吗
,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
?
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
能
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