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
-
小
学
二
p>
年
级
数
学
上
册
全
册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
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
< br>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
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
米,初步认识
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
/p>
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
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
、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3
、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
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
生在合作交流与
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
、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
生课堂发言的
“
奇思妙语录
”
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
、掌握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
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
掌握
100
以
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
p>
、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
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
、初
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米、
1
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p>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
形成
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
、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
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
和直角。
5
、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
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
称现象。
6
、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
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2
、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1
格表
示
2
个单
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
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
数,培养学生初步
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
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
< br>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p>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
、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
、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
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
、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
成功的体
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
、经历观
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
性。
4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
改正。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5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00
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
教学难点:
100
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
约
60
课时
)
(一)、长度单位(
4
课时左右)
(二)、
1
00
以内的加、减法(二)(
13
课时
左右)
1
、两位数加一位数…………
……………………………………
3
课时左右
2
、两位数减一位数…………………………………………
……
5
课时左右
3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4
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
1
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
< br>1
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
认识(
2
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
13
课时左右)
1
、乘法的初步认识………………………………
……
3
课时左右
2
、
2
——
6
的乘法口诀
5
< br>的乘法口诀………………………………………………
2
课
时左右
2
、
3
、
4
的乘法口诀………………………
……………
4
课时左右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6
的乘法口诀………………………………………………
3
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
/p>
1
课时左右
(
五)、观察物体(
4
课时左右)
p>
(六)、表内乘法(二)(
13
课时左右)
7
的乘法口诀…………………………
………
5
课时左右
< br>8
的乘法口诀……………………………
3
课时左右
9
的乘法口诀……
………………………
4
课时左右
p>
整理和复习……………………………………………
1
课时左右
看一看
摆一摆………………………………………
1
课
时左右
(七)、统计(
3
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
2
课时左右)
(九)、总复
习(
4
课时左右)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
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
的认识
p>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
量长
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
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
1
、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
< br>、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
道长度单位
的作用。
2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
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
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3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
度的意识。
5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单元教学
重、难点:
1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
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2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
约
4
课
时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
P1
、
2
,例
1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
道长度
单位的作用。
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
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
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
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
教学准备: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
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
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
设计意图
]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
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
1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
,要放平摆直。
(
2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
别针、三角
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
3
)、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
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
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 br>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
5
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
p>
5
块橡皮的长,但它
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
/p>
4
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
5
块橡皮长
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
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
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 br>
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
长度的物品看结果
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
设计意图
]
:教学
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
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
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
冲突,体验统一长度
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1
、做一做第
1
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
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
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
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
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p>
2
、做一做第
2
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
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
有几个这样的物
品长。
3
、做一做第
3
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
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
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
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
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
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
设计意图
]
< br>: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课本
P3
,例
2
,练习一
1
、
2
、
< br>3
。
教学目标: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用厘米量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
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
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
米,初步建立
1
p>
厘米的长度观念。
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
1
立方厘米的正
方体
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 br>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
以用尺来量
。
[
设计意图
]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一)、认识厘米
1
、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
色标出
1
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
1
厘米。
2
、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
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长。
<
/p>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在看另一
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
/p>
1
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
1
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
1
厘米的长度。<
/p>
闭上眼睛想
1
厘米的长度等。
6
、想想在自己的周
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
1
厘米长的?让学
生去找大约
1
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
1
厘米有了初步的表
象,下面我们
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请小朋友
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
方法要正确。
< br>
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
法。
[
设计意图
]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
1<
/p>
厘米的
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
、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
后同
桌交流检查。
2
、
< br>4
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
3
厘米、
5
厘米、
7
厘米、
10
厘米……
给大家看。教
师个别指导。
3
、学生自己选择身边
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
的长,橡皮的长等。
[
设计意图
]
: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
步
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
容: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p>
单元教才分析: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本单元主
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
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
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
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
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
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实践活
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
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
长度的方法,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
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
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p>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会计算
100
以内的两位
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
题。
2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
.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
1
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
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
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
程及方法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
1
< br>、两位数加一位数………………………………
3
课时左右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2
、两位数减一位数………………………………
5
课时左右
3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
合………………………
4
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
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
1
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
P8---P10
例
1
、例
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
加的道理。
p>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
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
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
/p>
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
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
P8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
参观博物馆。请
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
/p>
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
设计意图
]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
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
1
。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
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
式应注意
的问题。
2
、完成
P9
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p>
3
、教学例
2<
/p>
。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
、完成
P10
做一做学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
设计
意图
]
: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
、练习二第
1
题说说图意
,交流算法并汇报。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2
、练习二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
,同时教师巡视、指
导。
[
设计意图
]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
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
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法)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教学内容:
课本
P
11
---P1
2例3
教学目标:
1、通
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
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p>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法的多种计
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
、出示第
8
页主题图。问:二(
1
)班和二(
3
)班能合乘一
辆车
吗?为什么?
[
设计意图
]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
题,激发解决问题
的兴趣。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教学例
3
。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
、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
、
p>
3
、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
p>
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
、完成练习二第
3
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
小棒帮助理解。再
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
、总结
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
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
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
进
1.
[
设计意图
]
:在尝试、交
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
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
/p>
P11
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
p>
明算法。
2、完成
P12
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
3
p>
、完成
P13
第
4
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
计算方法。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
设计意图
]
: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
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
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
P14---
P15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
、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
的学习做准备。
2
、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
的气氛中培养解决
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
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学学习的
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
发展。
< br>
教学重点
: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
高学生
的运算技能。
< br>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
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
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
名汇报
。
2
、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
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
设计意图
]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1
、完成第
14
页练习二第
5
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
在小组内说一说
是怎样计算的。
2
、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
/p>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
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p>
3
、
完成第
14
页练习二第
6
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
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
误应该如何改正。
4
、完成第
15
页练习二第
9
题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
思路。
5
p>
、完成第
14
页练习二第
< br>7
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
名汇报,并说
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
的同桌听一听。
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
/p>
、完成第
15
页练习二第
8
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
它们正在为
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
、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
/p>
、完成第
15
页练习二第
10
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
巡视。指名
汇报。
[
设计意图
< br>]
: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
P16
、
17
例
< br>1
,练习三
1---
3
题。
教学目标:
1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
问题的能力。<
/p>
2
、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
笔算方法。
3
、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
不退位减法
的计算方法。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
、出示主题图。
2
、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
、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
/p>
[
设计意图
]
: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
的兴趣
。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教学例
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板书算式:
56-22
< br>,思考计算
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 br>
2
、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
位开始减,个
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
设计意图
]
:在尝试、交流中掌握
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二、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1
、完成第
19
页做一做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
流算法。汇报结
果及算法。
2
、完成第
20
页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
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
、完成练习三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
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
设计意图
]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p>
三、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
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
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
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四、
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
P18---P19
例
2
、例
3
教学目标
: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
/p>
2
、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
。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
[
设计意图
]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教学例
2
。
A.
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B.
p>
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
6
减
8
不够减怎么办。
C.
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
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
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p>
F.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
、教学例
3
。
出示
50-24
< br>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
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
报。
3
、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
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
退
1
。
[<
/p>
设计意图
]
: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
,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
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
、完成第
19
页做一做第
2
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
怎样想的。
2
、完成第
20<
/p>
页练习三第
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3
、完成练习三第
6
题。教师巡视
、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
因,及怎样改正。
[
设计意图
]
: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
P20---
P21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
熟练地计算两
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
提高学
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
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
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
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
继续来研究
。
[
设计意
图
]
: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巩固练习
1
、完成第
20
页练习三第
4
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
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
听。怎样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算式:
32-11
。这
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2
、完成第
p>
20
页练习三第
3
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
说计算方法。
3
、完成第
21
页练习三第
9
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4
、完成第
21
页练习三第
7
题。同桌两
<
/p>
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
差的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p>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5
、第
22
页练习三第
10
题。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
息?指名汇
报。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指名
p>
汇报,并说明算法。
5
< br>、第
22
页练习三第
11
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
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
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
[
设
计意图
]
: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
p>
生掌握计算方法。
三、强化练习
1
、完成第
21
页练习三第
8
题。有
3
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
p>
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
、完成第
22
页练习三第
12
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
法。
3
、完成第
22
页练习三第
13
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
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
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
设计意图
]
: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课本
P23
例
4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
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
力。
< br>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出示主题
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指名汇报。
< br>
[
设计意图
]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
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
4 1
、出示题目,仔
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
、学生探
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
并说明解题思路
。
3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
23
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
流了解到的信息。指
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
行解
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
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
识
。
[
设计意图
]
: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
3
题,选择二题说说计
算方法。
2
、完成练
习四第
1
、
2
题学生读题,理解
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
设计意图
]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
的
解答方法,
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第八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
P24---
P25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
求比一个数少
几的数
”
的简单问题。<
/p>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p>
提高学生
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
能。
教学难点
: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二(
1
)班原有
38
位同学,这学期又转来
5
位同学,二(
1
)
班现在有多少位同学?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
路在小组内说一
说。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学生自由说。
[
设计意图
]
:让学
生明白练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1
、完成第
24
页第
4
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
2
、完成练习四第
8
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
汇报,选题说计算方
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
/p>
归纳。
3
、完
成练习四第
5
题。观察统计表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
信息。学生汇报发现。思考、提问,和同桌交流问题。选择两个问题
列式算一算。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
[
设计意图
]
: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
100
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的正
确率,同
时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
、完成练习四第
6
题。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
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并汇报:怎样做可以知道第二只啄木鸟吃了多少只虫?在练习本上解
答出来。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2
、完成
练习四第
7
题。从图中你了解了
哪些信
息?指名回答。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
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汇报
解答方法。做了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
[
< br>设计意图
]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
题。进一步培养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课本
P26---P27
例
1
、例
2
教学目标
:
1
、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
< br>加、减法。
2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
、巩固
100
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
/p>
1
、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
2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
、口答。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2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
设计意图
]
: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
、教学例
1
。
(
1
)、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
(
2
)、
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
(
3
)、
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
?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28+34+23
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展示
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2
、教学例
2
。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出示主题
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
思考解题方法。在练习本
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
程。
3
、完成练习
26
页做一
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计
算方法。
[
设计意图
]
:通过
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
减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
、完成
27
页做一做。
2
、完成
29
页练习五第
1
、
2
题。
3
、引导完成
29
页练习五第
3
题。算好
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
设计意图<
/p>
]
:通过练习巩固
100
以内的加减法。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第十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
课本
P28
例
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
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p>
2
、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
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
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
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
设计意图
]
p>
:激发学习的兴趣。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教学例
3
。
(
1
)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p>
(
2
)出示应
用题:车上原有
67
人,下去了
25<
/p>
人,又上来人
28
人,
< br>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
本上写连写竖
式。
2
、练习。完成
P28
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
说说计算过程。
3
、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计算时要
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
设计意图
]
:
1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
、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五第
4
题,第
8
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2
、
完成练习五第
5
、
8
< br>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
正。
3
、完成练习五第
6
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
交流发现。独立思
考并说计算方法。
[
设计意图
]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
使学生巩固
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
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今天我们
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
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
课本
P34
例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
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2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难点
:
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
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只需
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
可以了。
[
设计意图
]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究
1
、教学例
4
。想一想,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
活中有哪些情
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
(
1
)、出示主题图。妈妈
带了
100
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
2
)、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
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
估算方法。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发现。学生汇报,归
纳。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
3
)、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
p>
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合理。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检验以
后学生汇报想法。
2
、完成
p>
P31
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
算方法。
[
设计意
图
]
:
1
、使
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方法。
2
、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
想。
< br>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
、完成
P32
练习六第
1
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
是怎样进行判断。
2
、完成练习六第
2
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
说明估算方法。
3
、完成练习六第
3
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
设计意图
]
: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加减法估算的能力
。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
P33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
确率。
2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
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3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2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
教学难点
:
1、进一步巩固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
、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
、口算。
P35
练习七第
8
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
2
、完成
P34
练习七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
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
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p>
[
设计意图
]
:通
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
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
、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
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
进一。笔算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
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
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
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2
、完成
P34
练习七第
3
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
、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
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
、完成
P35
练习七第
6
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
设计意图
]
:培养
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
能力。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
、完成
P34
练习七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
、完成第
4
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
法。
3
、完成
P35
第
5
题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是怎
读想的
?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
4
、完成第
7
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
设计意图
]
p>
: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随堂练习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
课本
P36
、
37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巩固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
手能力和解决<
/p>
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并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
信息。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
动手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合
作精神。
教学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