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玛丽莲梦兔
687次浏览
2021年03月01日 12: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3月1日发(作者:张腾跃)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数一数




一、主要内容



1.

< br>数出


10


以内的数




学会数出个数在


10


以内的物体或人;会口头用


1~10


各数表示相应物体 的个数。




数数方法:按一定的顺序 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出相关人或物体的数量。



2.

< p>
根据情境图,说清楚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



回 答这两个问题需要认真细致的观察、一定的数数经验和方法以及量词的使用。



例如:图中小飞机有


8


架,有

< br>7


朵花等等



3.


将物体与点之间建立正确的对应关系



根据物体或人 的个数画出相应数量的点,根据提供的点的个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或


人,感受一一对应 的数学思想。



如:照样子画圈





第二单元



比一比




一、主要内容



1.


初步认识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



2.


体会比较长短、高矮、轻重的一般方法,会比较物体之间的 长短、高矮和轻重




1


)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齐








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使两个人站在同一块地面上。如:





2


)比较 物体的轻重时,借助简易天平,重的一方下落,轻的一方上升。如:




1



3.


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多个物体比较长短、高矮、轻重时,进行简


单推理和灵活的比较 策略。



如:(


1

)比较方格图中线的长短,需要数一数




2


)比较水的多少,综合考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的粗细





水面高度相同,杯子越


粗,水越多




二、基础题



1.


哪位同学高,在高的下面画“√”,







哪位同学矮,在矮的下面画“○”。




2.


重的画“√”




三、易错题



1.


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排一排




说明:重量相同时,物体的个数越多,单个物体就越轻;物体 的个数越少,单个物体就


越重。




2


2.


在每个杯子里放同样多的糖, 哪杯水最甜?在







里画“√”





第三单元



分一分




一、主要内容



1.


体验分类的含义和好处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也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


本方法。



分类的好处是整洁、有条理。



2.< /p>


按同一种标准给一些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分类的基本要求:分类标准要清晰,分类结果要不交叉不遗漏。



如:按照颜色分类,黄色的有……分成一类,红色的有……分成一类。

< br>


3.


把一些物体按照不同标准依次分类,分类的标准要 前后一贯



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物体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 类,由于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


不同。如:一些物体既可以按照颜色分类,也可以按照 形状分类。



4.


习题形式:动手分, 说一说,连一连,圈一圈,涂一涂



二、基础题



1.


把不同类的圈出来





2.


把同一类物体圈起来。




三、易错题



1.


分一分,连一连




3




第四单元




确认位置




一、主要内容



1.

< br>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会用上下、


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引导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例如两种不


同的表达方式: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在苹果的上面。



2.


辨别左右方位






(< /p>


1


)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明确判断左右的基本方法,例如:发 言举右手,


写字、抛物时通常也是用右手。






(< /p>


2


)设计活动: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手,右边拍手; 左手摸右耳,


右手摸左耳。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步掌握知识。



3.


当涉及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时,只要求学生把自己作 为判断的主体,通过观察辨认


位置关系。






(< /p>


1


)左右关系,只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左右手为标准说明相关情境中 的物体哪个


在哪个的左边,


哪个在哪个的右边,


不要求学生说明相关情境中人或动物的左边是什么,


右边是什么。







2


)前后关系,只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说明自己的 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不要求学生说明具体情境中两个物体的前后关系。

< p>
如桌上放了一个台灯和一个笔筒,他


们之间的关系就不宜用前后来表达。< /p>



二、基础题




1.


画一画




2.


想一想,连一连




三、易错题



1.


家在哪里,连一连




4




第五单元



认识

10


以内的数




一、主要内容



1.

< br>认识


10


以内的数


< p>


1



大部分学生在学前 对


10


以内的数有零散片面的认识,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


整的


10


以内数的认知结构。




2


)本单元要帮助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


10


以内每个数的含义,会数数量在


10


以内


物体的个数,会读、写

< p>
0~10


各数,掌握


10


以内数的顺序。




3


)进行规范的写数训练,要求正确、规范、工整。



2.


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 p>


1


)“几”表示物体有多少,也就是自然数的基 数含义,可以指“总共的数量”;




2


)“第几”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也就是自然数的序数含义,可以指“其中的某一


个”;




3


)自然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常会相互干扰,可以通过比较,说一说“几个”和

< p>
“第几个”之间的区别来突破这一难点。



3.


认识


0



1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


0

< p>
表示一个也没有;




2


)观察直尺,


0


还可以表示起点,它排 在


1


的前面;




2



0



3



2



1


一样,也是一个数,要学会读写。



4.


认识关系符号


=



<



>


,会用这些符号或语言表示


10


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1


)比较两种物 体数量的多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通过一一对应的排列让学生建


立“同样多”、“多 ”、“少”的概念。如:





2


)认识


=



<



>


,介绍读法和写法。


<



>


记忆方法: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比较数大小关系的思考过程:



①根据 图意来比较:如


6


朵花比


5

< p>
朵花多,所以


6>5


②想数的排列顺序,如


6



5


的后面,所 以


6>5


5.


认识


10



5



1< /p>



10


是计数的结果,

< br>把


10


根小棒捆成一捆,


感受< /p>


10


个一是


1


个 十,


表明


10


又可以

< br>作为一个计数单位,是十进制计数法的基础;




2


)明确


10


以内数 的顺序,


10


排在


9

< br>的后面;




3



10


是由


1



0


两个数字组成的,在“日”字格里体会两个数字的 位置关系,使书


写规范;




4


)数数策略的多样化: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



二、基础题



1.


看图写数




2.


想一想,□里可以画几个○。





4.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








<8<







9<









>3









8>












<10






<1



5.



一队小朋友去郊游。数一数,戴帽子的有(




)人,不戴帽子的有(




)人。从右


边起

,


小红排在第


(



)


个,从左边起,小红排在第


(



)


个。



三、易错题




6



4.


填空




8


小的数有


(























)





说明:


0


也 比


8


小,不能漏掉。




第六单元



认识图形(一)




一、主要内容




7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