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缩句方法、习题及答案
荡涤污垢的意思-蟹酿橙是什么地方的菜
.
小学语文缩句方法、习题附答案
缩句,
就是去掉定语、
状语、
补语等
“枝叶”
,
保留
主语,
谓语,
宾语等
“主
干”
。具体来说,
“…的”往往充当定语,
“…地”往往充当状语,
“得…”往往充
当补语
。在缩句时,
“…的”
、
“…地”
p>
、
“得…”都是“枝叶”
,都应删掉。句式
如
下:
1
、
(
)的+名词或代词+()地
p>
+
动词+(
)的+名词或代词
2
、
(
)的+名词或代词+动词+得
< >
如:清晨的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缩句时,去掉“清晨的”
、
< br>“柔和地”
、
“一望无际的”
,
剩下的主干是“抚摸着土地。
”
在缩
句时,把字句在缩句中应保留“把
+
受事体”的容,被字句在缩
句中也应保
留“被
+
受事体”
。如:美丽的琥珀被波涛汹涌的大海卷到岸边。缩句应为:琥珀
被大海卷
到岸边。
在缩句时,
“着、了、过”
应保留在谓语后面。
在缩句中,
我们
不应硬套方法进行缩句,
而要在理解句子原意的基础上,
合情合
理进行缩句。
例:
可爱的小演员差点儿
在舞台上滑倒。
若不细心理解句子原意的
话,就可能会缩成“小
演员滑倒”
,而原句的意思是“差点儿”滑倒,并没有真
的“滑
倒”
。在这里,
“差点儿”虽是修饰成分,但不能去掉,因此,
例句的正确
缩句应是:小演员差点儿滑倒。
< br>在缩句中,有的句子带有双谓语,双谓语在缩句时应保留。如:老人们喜欢
到湖边
的树阴下去钓鱼。
很多学生都把这个句子缩成
“老人们喜欢钓鱼
。
”
或
“老
人
们去钓鱼。
”这两个句子都没有正确理解句子原意,忽视了双谓语。正确缩句
应是:老人们喜欢去钓鱼。
WORD
版本
.
.
小学阶段一般的缩句方法:
(
1
)先找出句子讲的是哪一样主要的人或物
。
(
2
)找
出句子最后一个词语(去掉助词“得”字后边的容后)
,
如果是动词,那么句子就缩成两部分:人物
+
最后一个词;
如果不是动词,还要找出一个动词出来,句子就缩成三部分:人物
+
动词
+
最后一个词。
(
3
)一般情况下不保留
“的”
“地”前边的词语,还有“得”字后面的词语。
注意:
1:
人物有可能不止一个,如:
老师和同学激动得热泪盈眶
.
时珍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家
.
2
:
“是”是一个动词要保留,如:
巍峨的金字塔是世界古代建筑的一个奇迹
.
3
:如果句子是问句,缩写以后同样也是一个问句。如:
今天依然屹立不倒的长城不正是老动人民的血汗和
智慧的结晶吗
?
例如:一位老红军讲了过去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过草地的故事
.
(
1
)人物
是:
“老红军”
< br>(
2
)最后一个词语“故事”不是动词,就还要在人物的
后面找一个动词:
“讲”
了
(
3
)句子
最后缩成人物
+
动词
+
最后一个词:老红军讲了故事。
缩句时,要注意三条
: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
写后仍然是句子。
缩句的要求:
WORD
版本
.
.
1
.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
例如:
“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
”
不能缩成“熊猫吃叶”
,而应缩
成“大熊猫吃着竹叶”
。
因为“大熊
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
“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
致。
“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
“竹叶”才是词。
p>
2
.保留必要的成分
例如:
“我班先进学生经常主动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
。
如果缩成:
“学生帮助学生”则
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
。
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
.
“着”
、
“了”
、
“过”要保留
“着”
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如:
“同学们上着课”
,
如果缩成
“
同
< br>学们上课”
,就没说清楚是现在上课还是以前上课。
<
/p>
“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如:
“老师给我们上了
一堂难忘的科
学课。
”应当缩成“老师上了科学课。
”若缩成“老师上课。
”是正在上,还是上
完了?
不知道。
“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如:
p>
“我曾经游览过美丽的。
”如果缩
成“我游
览。
”是正在游览,还是曾经游览?没有说清楚。由此可见,谓语后面
< br>的“着”
、
“了”
、
“过”不能去掉的。
4
.复指成分应完整地保留
例如:
“我们应当遵守自己过去许下的诺言。
”
应当缩成“我们遵守自己的诺言”
。
若缩成“我们遵守诺言。
”意思是不完整的。
< br>
WORD
版本
.
.
5
.表示方位的词组应该完整地去掉
例如:
“我们在清澈的河水里游泳。
”
应当缩成“我们游泳。
”不能缩成“
我们在游泳”
。
此外,像“在……下
”
、
“在……里”
“在……外”
“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
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
,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
6
.补语的处理
< br>首先,
动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应保留中心词;
其次,<
/p>
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一般删
去。
如“发表作文后的小南高兴得跳起来”
,可缩成“小南高兴”
。
7.
不改变句子的语气
句子的语气不能改变,
如
“莫非他想在这里安安稳
稳地睡上半天吗
?
”
应缩成
“他
想睡吗
?
”
第一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
A:
灯照耀着建筑。
B:
广场上灯照耀着宏伟建筑。
C:
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分析: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述的对象,
即主语。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怎么样,而不是“灯”怎么样,
p>
A
句改变了主语,当然
WORD
版本
.
.
也就改
变了原句的意思;
C
句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
B
句是正确的
。
第二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
A:
老人们钓鱼。
B:
夏天,老人们爱钓鱼。
C:
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分析:
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高压渣
油泵的主语,
也不能改变述主语的谓语,
缩
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原句是说
“夏天”
怎么样,
“老人们”
爱好干什么,
“爱好钓鱼”
不等于
“钓鱼”
,<
/p>
A
句把主语“夏天”改成了“老人们”
;
把谓语“爱”改成了“钓鱼”
,明显改变
了句子的原意;
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
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
B
句把
“到
树阴下”误认为“
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到树阴下”和“钓鱼”是两个
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
。
C
句是正确的。
第三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原句:
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
/p>
NYP
高粘度泵船舷上,
像列队的士兵在
等待命
令。
缩句:
A:
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
B:
鸬鹚站在船舷上。
C:
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
D:
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
分析: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
应当还是复句。
WORD
版本
.
.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
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
A
句前半部分正确,
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
压缩掉了,把“等待<
/p>
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
B
句把原句砍掉了一半,
当然更不行;
C
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
“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
第四组: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缩句:
A:
海棠树上开满了花。
B:
海棠树开花。
C:
海棠树开满了花。
p>
分析:句子述的对象(主语)
,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
有时虽然
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和“学校里”
。缩句时不能因为意
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有一些补语和动
词结合得很紧
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
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
,而不是“海棠树”
;谓语动词“开
”后面
有一个简短的补语“满”
。
A<
/p>
句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
B
句改换了
主语,缩去
了简短补语,
使句子失去了确定的时态,
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
表达不出
“海棠树上
开满了花”的意思;
C
句改换了主语。
第五组: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缩句:
A:
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
B:
柳树挂满了冰条儿。
C:
柳树上挂冰条儿。
D:
柳树挂冰条儿。
E:
树挂冰条。
分析:这组句子同第四组相仿,简评如下:
WORD
版本
.
.
A
句,正确;
< br>B
句,改换了主语;
C
句,缩去
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
;
D
句
,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
E
句
,过分简略,
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
第六组: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
原句: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缩句:
A:
鲸是鱼类。
B:
鲸不是鱼类。
分析:原句是否定句,缩句时要保留否定词。如果把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
思就变了。
A
句不妥,
B
句正确。
缩句练习
1
、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保温沥青泵园里像个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
(刺
猬缩成一团)
2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破帆。
(
桑娜补帆)
3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
成了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
条石和城砖筑成了长城。
4
p>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工程是奇迹)
5
、雪白的小兔在田野里飞快地跑来跑去。
(小兔跑来跑去)
6
、白发苍苍的老人第一次见到高大雄伟的天安门。
(老人见到天安门)
7
、年轻的妈妈脸上渐渐露出笑容。
p>
(脸上露出笑容)
8
< br>、白家庄小学的学生在操场上用力地做广播体操。
(学生做广播体操)
9
、海边的沙地上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
(沙地上种着西瓜)
10
、许多大大小小的鸟在这棵树上做窝。
(鸟做窝。
)
11
、小螃蟹悠闲自得地
挥舞着两只小钳子。
(小螃蟹挥舞着钳子。
)
< br>
WORD
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