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知识
什么是感恩节-lookup函数的使用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
(
以下简称《课标》
)的颁布,标志着小学
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进入
到一个划时代崭新时期。
《课标》
较之于传统的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其显著特点表现为:
更加强调了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
p>
习方式;
尤其在原先四大版块的基础上,
并
列新增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且要求从教
材的编写,
p>
到教学过程的实施,
到教学评价,
都要将综
合性学习作为重要的内容来予以落实。
这无疑是对教材编写人员,
也是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同时更是一种考
验与挑战。
虽然,
过去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地关注了小
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综合
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内容,在教
学中,
教师也会或多或少地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
是,与
现在《课标》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视程度是无法比拟的。
一、
“
小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
”
的要义
众多的实践证明:凡事行前必先明其要义,方可得其要领,行其规范,终其目标。
< br>
什么是
“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
加强语
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强调语文学习与
生活的结合,
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
协调发展。
p>
它是一种既能体现小学生身心特点,
又能体现语文知识综合运用,<
/p>
听说读写能力
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沟通,书本学习与实
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
它更注重于学习方式的自主、实践、
综合;
又注重于过程的开放和互动,
它的内容选择范
围
宽泛、灵活,以直接经验为主。
就
其特点而言,
“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
是一种体现
“
超越课堂,超越学校
p>
”
的学习模式,
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现实
学习环境中,
基于学生自己的经验,
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实
践,
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
是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学习。
也就是综
合地求得现
实社会及未来世界所需要的种种知识、
能力、
态度,
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它最能体现学生智慧和精神,
是全体学生智慧的结晶;
它突出的表现了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
< br>展,是具有时代气息的学习方式。
就其本质而言,
p>
“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
< br>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具有综合性、自主性、开放
性、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灵
活性等特征。它是最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
面提高语文素养。
就其教育的时代性、
社会性而言,
“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
”
也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
语文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
就其对评价的要求而言,
“
小学语文综
合性学习
”
是从
“
一元评价
”
便为
“
多元评价
”
,
“
终
结性评价
”
变为
“
过程性评价
”
p>
。
二、
“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
的目标
1
、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很多条目都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要求,比如:
(
1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
人生态
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
2
)认
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
文化,吸取人
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
3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
良好习惯,掌握最基
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
4
)在
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
事求是、崇尚
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
5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
6
)学
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段目标
第
一
学
段
1.
对
周
围
事
p>
物
有
好
奇心,能就
感
兴
趣
的
内<
/p>
容
提出问题,结
合
课
内
外
阅
读
,
共
同
讨
p>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1.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
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
共同讨论
。
2.
结合语文学习,
观察大
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
结合表达自己
的观察所得。
3.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
1.
为解决与学
习和生活相关的问
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
资料,
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
策划
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
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
对
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
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
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
恶。
4.
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
的
基本方法。
论。
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
2.
结
合
语文学习,观
4.
在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
察大自然,用
< br>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
口
头
或
图
文
解决简单问题。
等
方
式
< br>表
达
自
己
的
观
察
所得。
3.
热
心
参加校园、社
区活动。结合
活动,用口头
或
图
文
等
方
式
表
达
自<
/p>
己
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的
见
闻
和
想
法。
针对上述目标,
我们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和归纳,得出如下认识:拎出四条主线,
突出两
个重点
第一学
段(
1
~
2
年
第二学段(
3
~
4
年级)
第三学段(
5
~
6
年级)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
决简单问题
解决与学习和
生活相关的问题
级)
问
题<
/p>
主
线
观
察
主
线
资
料
主
线
结合课外阅读
有目的地搜集资料,
结合语文学习,
观察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
观察社会
能
就
感
兴
趣
的
内
容<
/p>
提出问题
关注自己身边
的、大家共同的问
题,或电视、电影
中的故事和形象<
/p>
利用图书馆、
网络等信息渠道获
取资料;
初步了解查找
资料、运用资料的
大自然
基本方法。
表
达
主
线
用
口
头
或
图
p>
文
等
方
书面与口头
结合表达自己的;
尝试写简单的
研究报告;
学写活动计划
和活动总结
专题演讲
热心参加校园、社区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
策划简单的校
式
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观察所得
<
/p>
用
口
头
或
图
文
等
方
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
法
活
动
重
点
合
作
重
点
p>
活动
味的语文活动,
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共同讨论
共同讨论,学会合作
对所策划的主<
/p>
题
进
行
讨
论
和
分
析;
组织讨论
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
、综合性
(
1
)
、学习目标的综合:语文能力、
三维目标
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人的语文素养本来就
是一
个整体,应该整体而不是分割地纳入课程目标,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
<
/p>
(
2
)
、跨领域
学习目标的综合:不同学科、不同情境
(
3
)
、学习方式的综合: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接受学习与
探究学习
2
、实践性
(
1
)
、重探究重应用:质疑
——
研究
——
解决
p>
(
2
)
、重过程重参与:关注隐性目标与长远目标、关注参与面和参与度
p>
(
3
)
、重方法重
体验:与生活、自然、社会相结合,强调整合、沟通与体验。
3
、主体性
体现为
“
选择内容、确定时空、组织活动、总结展示
”
等方式的自主性。
4
、开放性
(
1
)
、
“<
/p>
综合性
”
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多样
(
2
)
、
《语文课程标准》只提一些建议
(
3
)
、学校、教师与学生的
创造空间很大(校本资源的开发)
5
、统整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统整性
(
综合性学习的统整性,不仅包括学
生发展的统整性、和谐
性,而且包括不同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
,要力避语文综合性学
习活动中的唯
智主义,要突破传统狭隘的语文学科课程观,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
“
唯语文
”
倾向。
(1)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基本
上还没有摆脱以前
“
语文课外活动
”<
/p>
的思维框架和
活动模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
还局限于某一技能的活动演练,
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
功夫。
(2)
把
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了写
作收集资料、
积累素材。
(3)
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常常担心
“
非语文
”
内容过多地介入,担心语文
综合性学习
“
不像语文课
”
。比如社会调查活动被列入语文综合学习的内容。
四、发掘
“
综合性学习
”
主题的途径
遵循
“<
/p>
大语文观
”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
1
、语文学习中找
< br>根据教材设定一个共同的单元主题,
在这个主题下再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兴趣和需
求自
由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如三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课余生活
──
记录自己课余生活的内
容、售货、感受)和第
五单元(传统文化
──
< br>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关于童话
──
读童
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和第五单元(成长
的故事
──
了解伟人、名人、身边的人的
成长故事)四个
“
综合性学习
”
p>
的内容来看,它们不但与阅读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该
单元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且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
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同
时它又将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有机地集合
在一起,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
了有意义的话题,
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
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应该说这种安排很
好地体现了
语文学习诸要素、
诸方面的有机整合,
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训练和提高语文素养的整体,
具有
极强的综合性。
如举行
“
手抄报设计制作比赛
”
,让学生走上街头,走近荧
屏,走到图书馆,走进网络,
搜集资料,筛选分类,编排设计,制作成手抄报。通过交流
、评价、评选,对优秀作品公布
张贴。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分享
活动的快乐。还锻炼了学生策划、
组织、协调、实施的能力,培养了语文实践的能力。如
《走进茶文化》
.
2
、学生生活中找
< br>例如,
开展
“
生活中的语文
p>
”
综合性学习活动。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很大,为了增强识字的